代維旺
摘 要:思維是數學的靈魂。數學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忽視不得。主要論述了這個論題,從計算速度的培養,注重學法的指導、注重問題教學以及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等幾個方面,論述了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幾點實踐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維力;計算速度;學習方法;操作實踐;問題教學
目前的小學生思維能力差,以固定思維、定勢思維等為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把學生培養成解題、計算、證明的工具和機器,忽視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一位數學家說過“數學的學習優劣取決于思維能力的強弱。”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注重計算速度的培養
計算速度的快慢,決定和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首先從計算速度入手。
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以及提高計算能力方法很多,其中游戲是可行之道之一。沒有不喜歡游戲的孩子,通過游戲活動的開展,訓練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也激發學生的興趣。設如“奪紅旗游戲”“闖關游戲”“24點游戲”“搶答游戲”等都可以起到激趣增效的作用。
如教學“兩三位數除以兩位數”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筆者設計了搶答游戲,如720÷30=72÷( )=( );6400÷800=64÷( )=( ),860除以30,商28余數是幾?
游戲是課堂的催化劑,是學生思維的“火把”,游戲的開展,能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促使學生高度集中于課堂學習中,實現樂學、善思之效。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長期以來的數學教學,教師始終沒有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重“教”和“練”的“灌輸”,輕“學”和“法”的“引導”,導致學生被動倉儲,機械訓練,對知識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做練習也是套用公式,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新課改背景下,應讓學生重學法的引導,促使學生會學、勤思、樂學。
如“5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筆者先給出一幅圖片,問圖片上是幾個福娃,學生回答“5個”,再給一幅5個福娃的圖片,問“兩幅圖有幾個福娃?”學生不難算出5+5=10(個),筆者告訴學生5加5就是2個5相乘,寫為2×5=10。然后再呈現出第三幅5個福娃的圖片、4幅圖、5幅圖,依次提出3張、4張、5張圖片中有多少個福娃?學生有了2張圖片福娃個數的算法的基礎,不難算出三張有3×5=5+5+5=15、4×5=5+5+5+5=20、5×5=5+5+5+5+5=25,教師再給出1×5=5的口訣“一五得五”、2×5=10“二五一十”后,讓學生自己順著說出3×5=15三五十五、4×5=20四五二十、5×5=25五五二十五的口訣……這樣的教學,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思維發展規律,逐漸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將思維引向縱深。
三、注重探究實踐活動的開展
小學生喜歡動手,喜歡擺弄物品,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教學中適當開展探究性、實踐性的活動,實現“教學做合一”,同時,發展“做”的同時,在“做”中提高思維品質,且做且思,且思且行。
如“5的乘法口訣”的教學,筆者讓學生拿出學具小圓點,先拿出5個,問學生是多少?學生回答說是“5個”時,筆者告訴學生是“5個1或者1個5”,所以乘法算式可以是1×5=5或者5×1=5,讓學生先拿出5個小圓點,再拿出5個,數一數多少個,如何計算,再拿出5個,又是多少?依次下去,學生在“做中啟”“做中學”。
學習“可能性”時,開展“做一做”游戲:兩人玩撲克牌比大小的游戲,每人每次出一張牌,各出三次,贏兩次者勝,小剛拿到的是兩張7,一張5,而小紅拿到的是一張3、一張6、一張8,問:小紅贏的幾率大嗎?讓兩個學生,分別用這幾張撲克牌試一試,在做中檢驗自己的猜想,實現“做中學”“學中做”的理想效果,同時,游戲活動的開展,也活躍了課堂氛圍,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四、開展問題教學
疑問是思維的導火索,問題是思維的源泉。問題應注意針對性和循序漸進性,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如“位置”的教學,筆者為了讓學生掌握位置關系,設計了下面的情境:
5 山 石 土 田 沙
4 日 月 星 火 水
3 雨 雪 風 雷 電
2 春 夏 秋 冬 季
1 枝 葉 花 竹 芽
1 2 3 4 5
教師給出位置的表示法,如山的位置可以表示為(1,5),然后讓學生仿照山(1,5)而確定葉、冬、夏、雪、星等的位置的表示,數對(2,4)和(4,2)又分別表示哪個漢字?這樣的問題,針對教材的重點,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情,也具有啟發性,問題的設計是有效的。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數學教學的主要方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教學中教師應將思維能力的培養滲透到教學的始終,以問題為思維的導火索,以活動促思維的發展,讓思維之花綻放在數學課堂,結出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王燕.嘗試和探究,助推小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精準培養[J].考試周刊,2016(24).
[2]楊文亮.培養思維能力,促進思維發展:例談小學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投資,2016(23).
[3]陳悅.數學思維能力培養的三個切入點[J].上海教育科研,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