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立昌
摘 要:本文基于廣東省近20年來經濟發展的數據,使用分位數回歸統計分析法來分析廣東省經濟增長與其各地城市化進程的關系。首先,通過引入一系列的數據對廣東省各地區經濟狀況、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其在城鎮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最后基于VAR模型,通過脈沖響應以及方差分解得到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以期為此后城市化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統計建模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城鎮化;經濟增長;產業結構
廣東省的經濟增長狀況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狀況
在過去三十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經濟總量持續增長,多項經濟指標都處于全國前列。從全省整體的生產總值這一數據來看,1993年生產總值增幅達到19.3%,是改革開放后經濟漲幅最大的一年。在2000年,廣東省生產總值達到萬億水平,約為10742億元;而后這一數值一路飆升,達到2011年的53210億和2014年的67792億。這一數據同時也體現了廣東省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事實上,進入千禧年后,廣東省經濟總量增速除了2009年的9.7%、2012年的8.2%、2013年的8.5%以及2014年的7.8%以外,其他大多時侯都保持在10%甚至是14%以上。
產業結構狀況
改革開放以后,廣東省整體經濟水平大幅提高、增長速度快,且隨之也帶來了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從全省情況來看,相比于發展較快的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的增長明顯落后。根據具體數值來看: 全省第二產業的產值由1978年的86.62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31345.77億元,同時,第三產業由43.92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33279.80億元。與之相比的是第一產業產值由1978年的55.31億元僅增長至2014年的3166.67億元。這種差異的產生既有廣東自然地理條件不利的原因,又因為自1978年改革開放后,廣東作為政策的排頭兵,外向型經濟占據主導。而從另一角度,即廣東省三大產業構成比例來看,呈現出第三產業快速上升、第二產業保持相對穩定、第一產業逐漸下降的趨勢。而從廣東三次產業對其整體經濟的貢獻率來看,呈現出第一產業農業發展相對滯后,其對經濟的貢獻毫無疑問逐漸下降;生產總值主要由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所貢獻,這兩大產業也表現出明顯的此消彼長的特點。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
由于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政策等各項因素的影響,同處于省內的各地區域發展差距較大。這點從廣東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也有所體現,即珠三角地區城市與粵東西北山區城市差距較為明顯,如2014年,處于粵東的梅州市人均GDP僅為20529元,而同一時期深圳市此項數值已將近15萬;當時,整個珠三角地區人均GDP也超過了10萬元,而粵北地區僅為28047元、粵東地區為29393元、粵西地區為36770元。就2014年這一數據而言,深圳市人均GDP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與之相比的是粵東西北這一水平還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其地區發展的巨大差異。這一差異也剛好與其發展速度呈正比。
產業結構的不同使其經濟發展造成較大的差異性。只要是省內經濟狀況較好的地區,如珠三角的主要城市,第二、三產業都已成為其經濟支柱,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通常都非常低。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珠三角地區整體城鎮化水平較高,同理,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在實際情況中,其第一產業所占比例也明顯較高。
廣東省城鎮化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廣東省城鎮化水平
處于我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廣東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對外貿易較為發達的地區。但與此同時,由于深受臺風天氣的影響,洪澇災害也時常會發生。而且從整個廣東多丘陵、山地,完整的耕地面積少的特點來看,也不利于農業種植業的發展。由于其自然條件的限制,廣東省較早進行商貿開發活動,其城鎮化水平起點也僅僅是基本持平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自改革開放以后,廣東的外向型經濟不斷發展,工業化水平持續提高,整體的城鎮化水平也由改革開放初低于全國水平的16.26%增長到2000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5%。此后,廣東城鎮化率逐年穩步提高。2017年,此項數值已達到58.52%。
廣東城鎮化水平及質量提升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首先,城鎮公共服務配套的設施設備日益完善。截至目前,廣東省各地區一共建成的各類衛生事業機構超過16000個,美術館、紀念館及博物館近200個,縣級以上的圖書館約150個。其次,城鎮生活服務設施配套也不斷完善,如自來水普及率接近99%、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程度較高等。再次,城鎮綠化率及其水平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增多、全省森林覆蓋率達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增多等。
廣東省城鎮化存在的問題
在廣東省城鎮化率快速提高的同時,許多問題也隨之產生:第一,省內各地區城鎮化水平差距大。根據《廣東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可知,目前經濟相對較為發達的珠三角區域城鎮化率已超過86%,可被歸為城鎮化發展進入高級階段的地區。與之相比的是城鎮化發展較差的粵西地區,其城鎮化率僅為約41%,遠不及于珠三角區域的發展水平。同時,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在城鎮公共服務及設施的投入力度,這些都使得區域差距越來越大。第二,城鎮化質量不高。我們提到的城鎮化質量涵蓋了許多方面,如城鎮化發展是否與經濟發展相協調、城鎮的數量與其空間布局規劃是否合理等。這些都影響著人們的交通、住房、社會治安、就業等各方面。如粵東西北主要城市城鎮化率低、其土地效益不高,因此未能形成較好的規模和集聚效應,且與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務較不完善,而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的質量就要好很多,這些情況也較少出現。若只是一味地尋求比率的提高而忽視了城鎮化發展的質量,這樣的城鎮化發展毫無意義。
廣東省城鎮化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
廣東省城鎮化發展與經濟情況存在長期均衡關系
通過使用協整檢驗及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可知,雖然廣東省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與城鎮化發展進程之間有短期的波動關系,但經過一階差分后兩者基本平穩,因此,兩者長期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屬于穩定、均衡的關系。通過使用回歸方程進行估算得出,每當廣東城鎮化率提高1%,整個廣東人均生產總值將對應提高約2.08%。
廣東省城鎮化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呈現階段性特點
通過對1978~2014年整個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廣東省經濟增長是城鎮化進程的格蘭杰原因,廣東省的整體情況剛好與此相符,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廣東省內的幾個主要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充分享受到了相關政策的紅利,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工業化水平也不斷提高。也正因如此,作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城鎮地區,如珠三角地區,不斷吸引著山區及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員進城務工,城鎮化水平得到提高。與此同時,這也造成了明顯的地區域差距,粵東西北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難以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甚至出現其本地人口流失的情況。因此,在1978~2014年數據全樣本分析中,城鎮化進程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未能明顯體現。第二,根據1996~2014年數據樣本分析可知,廣東省城鎮化進程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使得個人收入提高、產業結構及消費結構不斷調整升級,服務行業快速發展。而第三產業爆發剛好又推動了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漸漸地,一些較為現代化的城市群落出現,城鎮集聚效應及經濟規模效應凸顯。所有的這些都成了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因素。
推動落后地區城鎮化發展對于促進廣東經濟增長有重要意義
針對廣東省城鎮化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利用了VAR模型進行了動態分析和預測,判斷出這兩者之間存在相互推動關系,且這種推動關系日益明顯。與此同時,城鎮化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比經濟增長對于城鎮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更為明顯和突出,而這也恰好符合了廣東目前的情況。具體分析如下:根據具體發展情況、客觀規律及歷史經驗可知,在經過近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后,廣東省的經濟想要繼續保持高位增長,難度較大。而根據我國及相關部門每年官方發布的經濟發展藍皮書可知,近幾年來,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已降至個位數水平并逐漸趨于穩定。1990年后,廣東省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均保持在十個點以上,甚至一度曾躍至達到23%,但近幾年來增速已回落至個位數并逐漸趨于穩定。根據諾瑟姆所提出的城鎮化進程理論,并將其與廣東近幾年來的城鎮化比例相結合來看,廣東省目前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且區域發展不平衡。因此,如若能夠通過政策支持來推動落后地區城鎮化發展,將會促使廣東省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
【參考文獻】
[1]樊鵬.我國城鎮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價值工程,2018,37(23).
[2]劉倩,馮雪.河北省城市化與經濟發展關系的區域差異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