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 何耀
摘 要:隨著中國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嚴重,許多民辦養老院應運而生,但其在發展過程中卻面臨著投資難、回報慢、人才缺等問題。本文主要通過對法國養老企業的物質條件和發展經驗進行研究,為我國,尤其是重慶民辦養老院在引進投資、人員培訓和醫養結合等方面提供發展參考。
關鍵詞:養老;問題;發展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老齡人口比重的增加,中國已經成了全球老齡化最快、老年人最多的國家。據全國老齡辦的統計,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占總人口比重達17.3%。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出臺了許多鼓勵養老產業的政策,如在《2016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中就提出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鼓勵民間資本、外商投資進入養老健康領域等。
此外,據中國社科院2016年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預計,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利好政策的支持,“銀色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許多民辦養老院應運而生。但民辦養老院在其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問題,如投資大、風險大、醫護人員缺乏等,使他們的發展受到了許多限制。
2018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針對養老問題提出了新的發展方向,其中一點就是要推動改革,加大開放,學習和借鑒國際發展經驗。這就是說,我國養老服務的未來發展趨勢將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結合國際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發展國際化的養老服務體系。這為民辦養老院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新的思路。
法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其養老企業起步早,現如今已憑借其專業性高、競爭力強而蜚聲國際。面對中國養老服務市場巨大且迫切的發展需求,民辦養老院可以借鑒法國成熟養老企業的寶貴經驗,以解決自身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法國養老企業發展現狀
早在十九世紀中期,法國就率先邁入了老齡化社會,但在政府和社會機構的努力下,法國的養老問題得到了較好的控制。目前,法國國內一共設有10500家該類型的長期照護機構,共計提供72萬張床位。其中,非營利機構和私營機構分別占到了總量的27%和20%。
法國私營的養老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且卓越的經驗,其取得的成績在德國、瑞士等多個歐洲國家有目共睹。他們不僅為市場提供各種醫療和養老方案,還有EHPAD(Etablissement dHebergement pour Personnes Agées Dépendantes)這類專門為60歲以上的失智失能老人提供養老和醫療服務的機構,有一些EHPAD還會專門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癥進行治療。例如,法國多慰集團(Domus Vi)就是一家致力于為失智失能老人提供綜合性護理服務的養老企業。此外,還有法國養老行業的“龍頭老大”——歐葆庭集團(Orpéa),它是歐洲規模第一的養老康復集團,自2002年在巴黎—紐約泛歐交易所上市后,已在10個國家布局了733家分支機構。值得一提的是,歐葆庭也是2018年馬克龍總統出訪中國時的唯一隨行養老企業。當然還有最早進入中國養老市場開展實體運作的法國養老企業——高利澤集團(Colisée),該集團目前已在法國、意大利和中國擁有了共107家機構,其發展非常迅速。
從這些優秀的私營養老企業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他們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國家政策上,法國從2007年開始便制定了和養老產業相關的全境政策,促進各地區、各方協調合作。其擁有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包含醫療、養老、家庭津貼等各種補助。因此在法國,老人在護理機構產生的費用大約有40%由國家補助來支付,大幅度減輕了家庭、醫院和社會的負擔。
第二,在運營成本上,養老企業的成本主要包括物業、人工和日常運營成本,其中物業成本僅占17%左右。合理的成本比例分配可以使養老企業的經濟收益得到保障,使企業得以健康持續地經營。
第三,在養老意識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法國人擁有更強的養老意識,獨立自主的他們更容易接受進入養老院養老,也并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家庭拋棄行為。
第四,在發展定位上,法國政府注重引導社會形成“預防是養老政策的關鍵”這一共識,并不斷總結探索出臺完善的疾病預防體系。另一方面,法國的養老機構也對服務群體有明確的定位,他們主要針對失智失能老人,強調醫養結合。如,歐葆庭集團的總體業務范圍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醫護型養老機構、康復醫院、精神疾患康復中心。
第五,在技術研發上,養老機構不僅會和醫療機構合作,如研發新型藥物和“非藥物療法”,幫助老人解決疾病問題,他們還會研發許多方法,如護理機器人的使用等,既可以讓老人們在家中養老和醫護,又能降低養老費用。
由此可見,法國已成為養老領域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法國的養老企業紛紛看好中國市場,高利澤、歐葆庭等集團已經在中國落地生根,他們的到來勢必會為中國養老市場提供一些優秀的產品、技術和服務。
重慶市人口老齡化情況和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現狀
重慶市是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卻也是中國老年人口絕對數最多的城市。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達8.8%,這表明重慶已開始進入老齡社會。重慶市統計局2017年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重慶市65歲及以上人口為381.97萬,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2.53%。而2018年3月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到2017年年末,全市65歲以上人口數為406.54萬,占總人口數的13.2%。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重慶市老年人的人口比例每年都有所增加。4個老人、1對夫妻、1個孩子,這種被稱為“421”模式的家庭正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傳統的養老方式和觀念正逐步向社會養老轉變,這對于社會養老機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截至2017年底,重慶市共有養老機構1400所,其中公辦福利院67所、敬老院948所、社會辦養老機構385所。其中開展醫養結合的服務機構473家,占養老機構總數的33.8%。
根據養老機構的出資和運營主體的不同,中國的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四種類型:公辦型、公辦民營型、民辦公助型和民營型。我們談論的民辦養老院則屬于最后一種類型,即是一種由私人部門投資興辦,以營利為目的,提供經營性養老服務,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為“民辦企業單位”的營利性養老機構。
雖然政府對這一類養老機構也會給予政策支持,如重慶市政府在2017年11月出臺了《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多項舉措來促進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如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對新增床位給予建設補貼、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社會組織)實行稅費減免等,但民辦養老院的運營主要還是靠收費來維持。因此,與公辦養老機構相比而言,民辦養老院的優勢表現在機制靈活、管理手段多樣、工作效率高。
但民辦養老院的運營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首先,民辦養老院的資金壓力較大。與公辦養老機構相比,社會辦養老機構用地成本較高,盡管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給予民辦養老機構資金補貼,但在實際申請補貼的過程中,會遇到審批程序復雜、耗時長等問題,導致民辦養老機構在經營過程中會承受較高的資金壓力,因此,民辦養老機構的規模往往較小、房間設施較簡陋。
其次,養老護理人員難招。養老護理員的工作量大、時間長、內容雜、薪酬不高,因此招工較難、人員流動性較大,但最嚴重的問題還是護理人員缺乏專業的護理知識。
再次,民辦養老院承擔的風險較高。養老機構的收費標準往往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進行定價,通常神志清醒、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收費更低,而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的收費會相對較高。而養老機構的接收群體往往是后者,一方面是因為后者的收益更高,另一方面是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子女很少會將有自理能力的老人送到養老院,因此,民辦養老機構為了能有所盈利,不得不承擔接收照顧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高風險。
最后,民辦養老院缺少合作機會。許多公辦養老機構會聘請專業的醫護人員或與當地的醫院建立合作關系,使老人能夠得到及時的診治。與公辦養老機構豐富的合作資源相比,民辦養老院缺少與醫院、社區等機構合作的機會,在老人的診治和自身的宣傳上都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往往也給民辦養老院增加了資金的壓力。
法國養老企業對重慶民辦養老機構發展的啟示
在養老領域,法國養老企業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私營養老機構發展迅猛,中國民辦養老院的發展可從中獲得一定啟示。
首先,民辦養老機構要合理地運用現有資金,要嚴格控制床位、設施的資金比例分配,保持養老床位的占有率,不盲目擴張,使得供大于求,浪費資源。同時,除了國家政策補助,民辦養老機構也可以考慮通過與其他企業合作的形式引入資金,以保證養老院的正常運營。正如歐葆庭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就與長沙北辰、海航養老等企業合作,共同開發養老服務項目;法國高利澤集團同樣也與中國地產企業招商蛇口合作,成立了合資公司,從而在深廣兩地運營養老服務機構。民辦養老機構可以尋求與本地其他民辦機構、國營企業甚至外資公司的合作。
其次,民辦養老機構要重視護工的專業培訓。照顧老人的工作內容煩瑣、工作量大,由于民辦養老機構的福利待遇比不上公辦機構,許多專業的護理人士都不愿去民辦機構就職,因此民辦養老機構的護理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業的護理培訓。民辦養老機構應該定期為護理人員安排護理培訓,或邀請專業人士為護理人員的工作進行指導,以提高養老機構的護理水平。
再次,民辦養老機構要積極響應政府的改革號召,朝醫養結合的方向發展,如聘請專業的醫生或與鄰近的醫院合作,定期為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安排健康檢查,為沒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醫療服務,或為半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養老康復服務等。
最后,民辦養老機構可與社區機構部門或企業離退休相關部門合作,進行一定的宣傳工作,宣傳內容不應只是對養老機構自身的宣傳,還應該是養老意識的培養和宣傳,還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求組織相應的活動或提供相應的服務,不僅使老人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更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得以豐富。
結語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已占到總人口的17.3%,面對日益龐大的老年消費群體,中國的養老服務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而法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其養老服務的發展也已趨于成熟,因此對法國養老企業進行研究可以為中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許多的參考。
重慶作為中國最大的直轄市,其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潛力更是不容小覷。在公辦養老機構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民辦養老機構應該抓住機遇,借鑒法國養老企業的成功經驗,完善與發展養老服務內容,增加自身的市場競爭力。當然,民辦養老機構想要得到發展,僅僅靠借鑒外國養老企業的豐富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該考慮借助信息技術、醫學等領域的新技術,不斷改革創新。
(作者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