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蓮 任艷
摘 要: 高校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依托課程建設,課程建設質量的提高需要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監督調控。本文從協調發展觀、人文關懷、多元立體三方面探討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的理念,并針對教學理念、教學評價和課程特色探討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標準構建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 課程建設 教學質量 課程評價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對振興本科教育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各高校把課堂教學建設強起來、把課堂教學質量提起來,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還不高,還不能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求,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基礎,課程建設的水平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及人才培養的水平。科學合理的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既是課程建設的助推器,又是保障和促進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手段和依據,更是學校教學工作中一項具有深遠戰略意義的基本建設。
一、地方高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的理念
積極開展課程建設質量評價工作,是高校強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規范化教學管理的平臺。地方院校需要在關照國情和校情的基礎上,在合理的評價理念指導下科學構建課程建設評價標準。
(一)貫徹協調發展觀
“協調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指出:“協調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課程評價是指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的計劃、活動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做出判斷的過程。需要在評價的全過程中樹立和貫徹協調發展觀的理念,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切合實際符合客觀規律地評價。
首先,關注課程建設的整體性。課程是每個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基礎,課程建設是學校的基本建設,課程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內容應該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協調。因此,學校課程建設評價中必須考慮到各類型課程的諸多方面,如教學內容、教師隊伍、教學條件等是否為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力求兼顧多方全面考察。如,很多地方高校的辦學層次定位于教學型本科院校,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課程建設需要與培養目標相銜接,尤其應鼓勵和支持能夠充分實現培養目標等類型課程的申報和審批,重點關注該類課程的評價。
其次,關注課程建設的科學性。一為學校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和組織機構對課程評價活動進行系統組織,課程評價活動才能統籌進行。例如,課程建設資料收集、上級行政和主管部門職責、評價專家的遴選聘任等。二為課程評價注重實效性,既要考慮到社會大環境對學校的影響,又要具體分析學校的實際情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制定適宜的評價標準。三為注重評價的連續性,在課程建設周期內據課程計劃定期組織,使課程建設質量呈現螺旋式上升特點并逐步提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評價工作反映課程建設的真實情況,否則課程建設質量評價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偏離預期評價目的。
(二)體現人文關懷
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的目標在于促進課程的可持續性發展,尤其是地方高校自身的軟件條件和硬件條件的制約,需要把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的本質,既要堅持評價標準,又要充滿人文關懷,創造良好的評價心理環境,最終真正實現“以評促建”。
人文關懷,一般認為發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課程建設質量評價視野中,人文關懷指尊重課程建設者的主體地位和各類課程的差異,調動課程建設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課程建設團隊的良性發展。主要表現為:第一,尊重與信任。主要指評價主體間應構建和諧的評價關系,尤其是課程評價專家應尊重課程建設團隊的努力和付出,信任其課程建設成果。第二,激勵與支持。評價全過程應充滿對課程建設的鼓勵和支持,而非甄別和選拔。課程建設本身就是一個自然進階發展的過程,存在問題和不足是必然的,在評價中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善意提出課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幫助課程建設者明確建設思路和改進措施。
(三)多元立體共評價
課程建設質量評價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需要實施多元立體評價,才能有助于實現評價的客觀性,主要包括評價主體的多元和評價方式的多元。首先,評價主體應多元化。課程評價不能只局限于課程專家一方,教師和學生作為親自參與者,對課程的認識和感受最真切,應適度擴大課程建設者和學生的評價權,廣泛傾聽他們對課程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其次,評價方式應多元化。為了促進課程建設的有效發展,應拓展評價方式,實現課程自評、師生測評、專家評價及量化和質性評價方式的整合運用,尤其應關注課程建設的過程性評價,專家督導、同行教師等應定期深入課堂,實時觀測課程課堂教學情況,這樣做有利于汲取各方信息,綜合評價課程建設情況,肯定特色,發現問題,促進課程建設加快步伐。
二、地方高校課程建設評價標準構建應關注的方面
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課程建設標準是衡量、監測、評估課程建設水平的手段和工具,一定意義上課程建設標準和評價標準具有一致性。目前,國家課程建設標準是面向全國高校全部學科而制定的,只能在宏觀的視角上對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教學條件等提出衡量標準。因此,地方高校應在堅持國家課程建設標準的基礎上,體現課程評價理念的導向下,構建能夠體現學校實際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建設評價標準。
(一)教學理念應體現“以生為本”
“以生為本”,即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課程建設評價指標之一教學理念應充分體現該理念,“課程評價的導向性作用非常明顯,借助科學合理的課程評價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導和推動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關注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結合。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活動,傳統意義上的教學以單向式灌輸為主,忽略了大學生的學習特點。當前地方高校由于現實條件的制約,一定意義上傳統教學模式還是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真正重視和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在教師有效指導下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我校課程評估體系構建中在教學理念指標處明確指出:“應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探究性學習、協作學習”等。其次,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關注。當前我國大學生學習整體狀況需要提升,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水平亟待提升,因此課程建設和評價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發展的可能性,還應充分考慮時代發展對大學生素質要求的前瞻性,突出關注學生能否在課程學習中參與學習過程并獲得學習方法,切實提高學習能力。第三,關注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提升的結合。地方高校的培養目標以應用型人才為主,課程評價標準應關注學生獲得相應課程基礎理論的同時,關注學生應用理論知識于實踐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應關照過程性表現
課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意味著與課程教學相關的一系列項目改革,因此課程評價標準應凸顯教學系列改革內容。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教學評價的改革,尤其是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教學評價的改革不是單一方面的改革,往往是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試方法的系統改革。近期教育部關于加快振興本科教育的相關精神中特別強調“要加強學習過程管理”,尤其指出“要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中成績中的比重”。學生學業成績的考核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所特有的評定、檢測、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是其他環節所不能替代的。
例如,我校自2015年推行學生學業成績考核過程性評價改革,優秀課程和重點課程在建設期內實施過程性評價,加強學習過程中學生課堂表現、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方面的評價,最終實現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中加大考試改革的權重,如在A類標準中明確要求“能積極進行考核方法改革,根據課程性質和學生特點采取恰當的考核方式;考核注重學生學習中的過程性表現,加強對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察等”。經過課程建設實踐,考試方法的改革的確一定意義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總之,地方高校在構建課程建設評價標準時應重點關注教學評價的正確定位,緊跟時代背景和教育潮流,重視考核方式的創新,結合課程特點增強教學評價的時效性。
(三)課程特色評價落實到位
特色是事物表現出來的獨特性,是事物存在的依據和標志。課程建設因所屬學校、課程類型、教師隊伍、學生水平等的不同應具有特色。課程“特色”指在長期教學實踐和課程建設中積淀而成的獨特的、優質的風格。課程特色是促進課程建設朝向縱深發展的必備條件,因此需要在課程建設質量評價中關注課程特色。
首先,關照課程特色項目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刻意追求標新立異,而在于實現辦學和人才培養的目標,產生優質的教學效果。其次,課程特色可以百花齊放,但需重點突破。一般來說,課程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教學效果等組成要素,課程特色可以有多種表現,如,課程難度和深度適宜、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實踐教學環節突出、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效果顯著等多個方面。地方高校課程評價標準制定中應重視課程特色多層次、多樣化的表現。尤其是對于師資力量相對較弱的教學型院校,以及自身具有專業特色的大學,應側重于觀測人才培養目標是否緊貼專業特色,是否強化實踐教學等,這些在課程建設標準描述中都應有一定的體現。
以上筆者從評價理念和評價標準兩方面對地方高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進行了探討,以期望把握課程建設質量評價的關鍵要素,為制定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提供一定的指導。總之,課程建設是一項涉及教育思想、教學、學生、教材、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的系統工程,是學校整體發展中的一項基本建設,課程建設質量評價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筆者僅從個別要素出發作了探討,很多問題還需要繼續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彭濟根,朱旭,許曉革,姜廣峰,李艷馥.制訂課程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六個要素[J].中國大學教學,2010(9).
[2]劉宗南.教學型院校課程質量標準:理論與邏輯建構[J].鄭州師范教育,2013(1).
[3]范立新,蔣勝永,黃龍軍.高校課程質量標準建設新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19).
本文為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教改項目之“包頭師范學院課程建設質量標準研究”(項目編號:BSJG2016Z00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