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價值多元在社會轉型中表現突出,且其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基于此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假設任由其擴大,則會對我國和諧社會實現,以及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產生嚴重的影響及制約,并誘發極大的價值沖突。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核心價值體系是其精髓,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起著絕對性作用。需通過經濟建設實現對利益沖突問題的解決,經文化建設實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強化,并積極科學認識及重視多元價值問題,在政治建設中密切關注中產階層社會作用,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引領力及整合力,總體上形成多元共生、一元主導的價值觀。本文主要致力于展開探究多元價值觀及對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文化建設 多元價值 社會轉型 和諧社會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價值觀受到各種利益分化及調整的深刻變革,不同價值追求產生于多元利益主體中,使得現如今思想觀念領域價值沖突且多元并存的局面。出現的價值觀多元化,一方面其間沖突及矛盾帶給社會負面影響,造成人們行為普遍失范,價值取向無序化,同時弱化了社會主導價值觀導向功能,產生社會認同危機;另一層面,激發出社會活力,同時增強個人自我價值及主體意識。帶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大挑戰,同時對人們團結奮斗共同思想基礎產生削弱作用[1]。基于此,在多元價值觀互為沖突及矛盾的背景下,應從我國民主政治、市場經濟、現代生活現實需求出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有效整合機制,并加強對社會多元價值觀的整合。除此之外,其沖突及整合,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一個必須解決的基礎及前提性問題。確立出一個有效、科學的多元價值觀整合機制,是其能否成功的關鍵,同時是實現有效整合根本途徑。
一、如今我國社會價值觀演變表現
(一)集體向個體價值觀演變
我國從古至今依舊為一個忽視個人及個體,崇尚整體及統一的社會,整體價值等凌駕于個體價值之上,強調集體大于個人,主張集體和國家本位。假設有矛盾沖突,總是保全整體及集體利益。基于對社會、集體、國家利益至高無上進行強調的影響下,誰也不敢離開國家集體及社會孤立提出個人自由、利益、人格及自尊。我國人民看重的是個人對家庭、歷史、祖國及社會的價值,并無將個人實體視作獨立價值,當奉獻越多,則人的價值就越高。
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整體主義或集體價值觀,依舊是社會所奉行的,因實行的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及中央集權,從理論上而言,這般價值觀針對具體問題或實施情況下,依舊保持整體價值等凌駕于個體價值上,或者是實現二者的對立,單純強調奉獻,不講回報及個人利益[2]。
西方文化的大量引進是在改革開放之后,人們看到西方個人主義這一全新的價值觀。人的天性無比寶貴,個人生命、其他權利,以及尊嚴和自由神圣不可侵犯等等,均是其多重視及強調的,主張以個體為本位,認為人們均是獨一無二存在的,強調個性自由及解放。基于此,之前人們對生活及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及原則展開重新反思及審視,對“突出”“冒尖”的奮斗精神持鼓勵態度。
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我國的社會生活發生極大轉變,消費文化日益繁榮,將人們消費享樂的欲望有效喚起。之后的個人均敢于展開對自身利益的勇敢追求,將消費視作自己的人生及工作目的,并且成為關鍵性社會表達方式,人們生活于一種富裕、寬松、較為自由的良好環境中。
(二)一元向多元價值觀的轉變
對于我國的皇權及專制而言,一元價值觀是其產物,其借助強權或者是政治力量得以推行,同時基于特定歷史文化背景而形成。其追求統一、穩定、整齊、規矩,是長期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結果,完全和生活、思想、工作、學習聯為一體,會剝奪人們的話語權、獨立精神及自由,縮小人們活動范圍。整個國家及民族選擇各種方式實現對存在差異的鏟除。
但是建成新中國之后,社會結構逐漸發展為高度集權政治體制,加之大包大攬計劃經濟存在于當時社會中,所以一元價值為唯一通行的價值觀。也就是說對任何事物的取舍及判斷中,最終只有一個是正確的,剩下皆被排斥。所以這種大一統價值觀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分崩離析了僵硬一體化思維、觀念,迅速崛起了多元價值觀念,且向著自由、多元發展。認為需習慣及允許不同于自己價值觀的事物及人,同時主張理解不同意見,尊重多樣化[3]。其基于社會、文化及經濟多元之上,變單一為豐富,轉變禁錮為自由。而當時社會中一個最顯著的進步標志,就是單一向多元價值觀的發展,人們欲望獲得最大程度滿足,擺脫傳統社會對人的束縛,行動空間不斷擴大。
(三)精神向物質價值觀的轉變
改革開放前很長時間,認為精神價值重于物質,極力打擊人們追求物質利益。這一傾向受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的現實條件制約,同時受意識形態引導。改革開放之后,人們重視對物質利益追求,致力于調動人們創造及積極性,確立出市場經濟,精神萬能禁忌被打破。而物質價值觀隨著我國經濟持續高漲而徹底翻身。
二、基于多元價值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以文化整合為根本的凝集機制
文化深深烙印在民族創造、凝聚及生命力中,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其對社會成員行為的深刻影響,受到社會成員價值觀系統的作用。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從古至今均需有支撐自我發展及生存的精神力量,但是其可轉化為物質力量。我國的社會利益主體在近些年的多樣化,就業形勢的多元化,以及社會生活及組織方式的復雜化等等,均對我國主流文化產生極大沖擊,使得各種思想觀念相互激蕩。其一是依舊受到腐朽沒落思想文化影響,另外是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中個人主義價值觀,以及拜金和享樂主義的滲透。存在的問題使得社會理想信念遭到懷疑,社會主流文化遭受侵襲,認同感淡化、凝聚力下降。基于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導的文化整合,提供了價值認同基礎。
多元家價值觀呈現于當前社會中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在思想上提供給人們價值觀以前所未有自由度,同時實現對多種價值觀的對比和思考。然而,在矛盾、眾多及復雜價值觀面前,人們會產生價值觀迷惘及思想的迷惑。只有產生可統攝社會成員的“社會共識”,經文化整合,才會獲得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同。“社會共識”是社會和諧強大思想基礎,是凝聚成員認識文化整合的機制,同時是社會精神紐帶[4]。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有機性
加速時代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信息、多元及全球化等是的人們社會面臨極大的變革。人們用轉型期在中國描繪此圖景,錯綜復雜、高速流變的社會景觀,是人們所有的強烈感受,除此之外,普遍存在的心理隱疾,是滄桑、焦慮、迷茫、彷徨等。在我國轉型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為存在這樣一個現實,政治價值缺失等社會結構疾患出現。
馬克思1867年在《資本論》中提出,現在的社會是可以且經常變化的有機體,并不是堅實的結晶體[5]。馬克思觀察到,發展到生物學有機體,現代社會的結構形態,是穩定性及流變性辯證統一。從此可以顯著看出,社會為一個鮮活生命有機體,并不是僵死的機器,其內部結構并非無序運行,卻非常復雜。基于此,存在獨特的現實意義,用于保證社會“和諧”價值的良性運行。事實上,“和諧”為主體間關系元預設,體現出東方文明強大且獨特包容差異柔性力量,同時超越二元對立系統,為不可或缺的古老智慧。
多元是異質化對生存結構的集中表達,同時是原子、個人化的主體結構,其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建構的基本前提。現實社會中,多元文化競相綻放,個體體質獲得重視及發展,社會呈現廣泛分化趨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此意義上,認為建構的是一種包容結構,并非“普世價值”,如此目標的達成,需和諧價值方可實現[6]。和諧價值體現出包容及開放的文化結構,超越了個體及二元對立的中心,其是以主動調適直面矛盾,同時以共同體及多元主體對待差異,有元預設理論價值。和分化極速發展的整合及叢化趨勢,存在于當今時代的發展中,能夠實現更深入及寬廣的共識,基于更大能量聚合的基礎上,且這一共識形態需實現求同存異。
(三)意識形態上的干預及控制
經多種價值組合構成一個社會的價值觀,現實的社會狀況及社會體制,對主導化價值觀有決定意義。通常情況下難以自發形成一個社會的主導價值,其是需意識形態的干預及控制,并一定政治手段植入其中,有鮮明意識形態性。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受到社會制度基本特征的決定,對于維護社會關系的穩定中,主導價值觀的凝聚及科學性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7]。且在當代社會主導價值觀眾,共享價值理念應當成為基本內容之一。當前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方式不斷轉變,且人口頻繁遷移及流動,人們不再有共同的目的及身份,不再像傳統社會一般分享較為固定的共同體中價值及文化觀念。除此之外,隨著此共同體的消亡,當代社會中會形成全新共同體。基于這些不同共同體的立場,當代價值觀的引導及教育,方可在最大程度上,其中的文化及價值觀念,成員能夠實現共享。除此之外,共享價值理念彌散于當前的社會中,體現出積極的所有關系,對觀點的多樣性及多元性接受及寬容,是其主要意義的體現,便于和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相一致化,同時便于確立社會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的價值觀念[8]。我們基于社會持續的變革中,需把握主流價值觀的邏輯發展順序及歷史脈動,甚至于其主旨變遷,堅持實現對價值觀變遷的誘因、主控因素及發端的考察,使得在科學理論及社會基礎上實現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保證和諧社會的構建及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結語
正確的價值體系想要轉化為社會群體意識,需被人民群眾普遍理解、掌握及接受,從而為人們自覺奉行及遵守。面對現實之下的社會階層分化重組情況,需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認同、接受及感知,并在全社會宣傳中,內化為具體化的人民群眾行為模式。隨著向合理性分化趨勢推進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基本上形成有代表主流文化、漸進改革方式,甚至于推進民主化中產階層。我們要基于不斷完善現有公民政治參與方式基礎上,不斷探索出全新政治參與形式,經正常途徑及渠道表達合理化的政治訴求,并更好的發展及維護主流價值觀,確保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會受到多元價值觀沖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肖嵐.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英語教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途徑探討[J].海外英語(上),2017,(02):14-16.
[2]趙璨,焦明,孟高飛等.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價值觀現狀及成因探析[J].青年時代,2015,(14):242.
[3]韓玉霞,唐瓊梓.傳統文化對構建"文明河南"的支撐作用研究[J].商,2015,(46):64-65. [4]丁祥艷,管金標.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理論自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視角[J].黨政研究,2015,(01):35-38.
[5]王雅文.論和諧社會視域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建構[J].學理論,2017,(01):117-119.
[6]劉作建,鄧婷.中小學公民教育有效途徑研究綜述[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6,(04):51-55.
[7]黃玲.少數民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的研究[J].卷宗,2017,(20):172-172.
[8]付健,許曉菁,章嬋麗等.多元價值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J].凱里學院學報,2015,(01):11-13.
(作者簡介:葉盛,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人民政府;現在是鎮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員,崗位是信訪維穩,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