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欣瑤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帶來了信息時代。自1967年新媒體的概念被提出來,新媒體便以時效性、互動性、便攜性等特點給傳統媒體增加了競爭壓力。本文試圖從內容生產的角度分析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內容生產造成的影響,淺析傳統媒體內容生產由此帶來的革新,也是一個傳統媒體內容生產互聯網化的過程。
關鍵詞:新媒體 傳統媒體 內容生產
一、傳統媒體內容的特點
(一)嚴謹性
公信力是傳統媒體生命力之體現,然而影響力亦成為傳統媒體繼續生存下去的重要指標。①傳統媒體的政治屬性決定了內容生產必須具有陣地意識,作為黨和人民的咽喉,其報道內容多為時政新聞,需要表達國家意識和人民心聲,起到主流媒體維護主流價值觀的作用,因此內容有較高的準確性和嚴謹性。因此,傳統媒體報道內容的核心價值相對穩定,他們承擔著幫助公民知曉本國真實情況、引導正確的社會認知的責任,所以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政治因素、社會因素以及經濟因素等等,這就決定了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過程中對內容品質極高要求。
(二)專業性
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維護者,傳統媒體需要確保新聞的專業化程度,因此,對于從業人員有很高要求,并建立了相應的事后追懲機制。在內容生產主體方面,傳統媒體擁有較多高技術人才,且大多數為科班出身,業務精、素質高、基礎好,強大的采編團隊,專業的內容生產能力為媒體的內容生產提供了立足之本。同時,傳統媒體的人才培養也在積極推進員工專業技能轉型升級,比如培養互聯網思維,全媒體技能,全力提升從業人員的駕馭新媒體內容的生產能力,提升知識結構,更好地引導公民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思考。不難看出,專業化生產在傳統媒體仍然是內容生產的主流。因此,傳統媒體的專業化程度仍然是各行各業及社會發展學習的目標。
(三)精益性
信息爆炸的時代,每時每刻都在發生你我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信息不過冰山一角、鳳毛麟角。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完成了以小見大、一管窺豹的功能。這就要求在編輯的過程中,不能一昧的追求速度,更要求質量。傳統媒體在新聞的內容制作方面從圖片到了解、音樂、視頻等額外補充材料,都能最大程度上做到相得益彰,小而精的效果,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二、新媒體內容生產的特點
(一)碎片化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生活節奏隨著工業化程度加深而加快,大部分的工作者在利用等地鐵的時間開始了解最新的信息,碎片化的時間讓人們無法通過大段時間來閱讀傳統媒體的新聞內容。在信息獲取上,資訊消費在網民日均上網時間中占比約29%。因此,碎片化閱讀在新一代年輕人中呈常態化趨勢。為了便于年輕人快速瀏覽,快速消化,新媒體內容表現為排版簡潔、文字流暢、邏輯簡單、圖文并茂等特點,為了區別于傳統媒體的大篇幅報道,新媒體的短小精悍更能符合人們對信息獲取的喜好,也影響著新一代年輕人的思考方式。
(二)人格化
新媒體的發展促進了自媒體的更新換代,不同于傳統媒體代表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發聲,新媒體實現了信息傳播與閱讀的個人化。從業人員通常以個人名義發聲,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觀點,具有很強的自主闡述性。以網絡紅人“papi醬”為例,她在微博上憑借其對社會熱點獨到的見解以及犀利的吐槽,加上每期視頻末尾對個人標簽的重復,達到了個人品牌化、人格化的目的。人格化的自媒體公眾號,會讓人感覺距離的拉進,讓讀者更愿意親近自媒體公眾號,從而促進了媒體行業的長遠發展。新媒體時代就是一個媒體人格化的時代,這是一個基于自媒體建立起來的雙向互動交流系統。
(三)內容呈現多樣化
互聯網就像浩瀚的信息海洋,每天源源不斷的信息被生產消費,新的信息剛被生產出來,舊的新聞很快就被湮沒其中,一不小心,人就陷入了“信息迷霧”之中。根據每個人興趣有所差異的特點,新媒體推出不同領域的新聞,如在一個新聞軟件中,我們可以同時獲取財經、娛樂、體育、法制、軍事等不同領域的新聞。大量的新聞涌來的同時又加上平臺的推廣,在短時間內帶來巨大訪客量,精致的版面設計也提升了用戶的粘度。新媒體的內容多樣化使它在傳統媒體占領絕對市場的情況下獲得了生存的空間。
(四)娛樂性增強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各大電視臺相繼推出各種類型的娛樂節目,巨大的生活壓力也增強了人們對于娛樂的需求。新媒體在新聞的選材方面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增加對娛樂事件的曝光度。在內容生產領域,具備資源聚合與關系建構功能的新媒體平臺,通過消費場景的互動式建構、消費流量的數據化呈現以及媒介自身的技術屬性,不僅使得內容生產元素的優化利用成為可能,還大大激發了內容消費者介入傳播過程的興趣及能力。②發這種相對平民化的平臺,敘事表達更活潑,娛樂性也更強,話題選擇也更具有爭議性吸引人眼光。娛樂性更加適應市場發展需求,迎合了當今消費者的需求。
三、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內容的影響
(一)語言方式互聯網化
在傳統媒體的內容表達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網絡用語的使用,如“丁義珍式窗口”“怒懟”“小鮮肉”等網絡新詞頻頻出現在傳統媒體的新聞中。社會熱詞的插入,讓人們在傳統媒體中也能感受到和互聯網千絲萬縷的聯系,以及傳統媒體對新時代年輕人的刻意接近,增強了年輕人的閱讀趣味性及易讀性。傳統媒體通過語言互聯網化的方式,促進了自身的發展,推動著自身變革,也吸引了更多年輕用戶。
(二)話題追逐新媒體
新媒體時代,“流量為王”“流量變現”等觀念盛行,流量在社會資源分配與利用過程中正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印證了其在社會信息傳播系統中的地位。③為適應時代發展,傳統媒體在議程設置過程中也在追逐熱門流量話題。傳統媒體通常會對新媒體爆出的熱門事件進行再次報道或深入報道,如杭州滴滴順風車事件,事件第二天《錢江日報》就以頭版頭條報道了這一事件。此類案例枚不勝數,網絡熱門話題逐漸成為傳統媒體的追逐對象。
(三)內容淺層化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曾得出:導致社會公眾話語權的特征由曾經的理性、秩序、邏輯性,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膚淺、碎化,一切公眾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新媒體的原創內容大多來自網民自發的信息集成和傳播,而傳統媒體多為堅持報道自己采編的內容。兩者在內容上相互拓展了信息源,達到了相互借力的效果,但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結果,即內容的淺層化。淺層化的內容,流于表面的評論,符合了低平臺的特性,便于更加吸引快餐文化下生存的人民。
由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競爭激烈的信息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著更大的生存挑戰,要想長期生存下去,必定要進行改革,緊跟時代腳步。新媒體的到來對傳統媒體的內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媒體應適實放下老大的架子,摒棄傳統傳者為王的傳播模式,借鑒新媒體的經驗,真正走進受眾,積極引導受眾主動參與,增加互動性。在未來的發展中,兩種媒體形式必定相互借鑒,相互進步,為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共同努力。
注釋:
①康錦謙:《數字時代的傳統媒體新聞生產特征分析——以《中國日報》為例》,學術探討,2017年,第1月,第1期。
②張才剛:《新媒體平臺賦能與內容生產的基本邏輯》,中國編輯,2018-4-26。
③張才剛:《新媒體平臺賦能與內容生產的基本邏輯》,中國編輯,2018-4-27。
(作者單位:綿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