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慧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高校開展大學生就業教育的同時,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共同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路徑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的持續增長,而社會崗位需求有限,加之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的經濟不景氣,導致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大學生的就業難題日漸影響著全社會的戰略性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創業工作,持續推行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即“雙創”等理念與意見,同時出臺了許多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然而,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要多渠道把握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尤其是在就業制度變革、就業模式變化的形勢下,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除了要宣傳就業政策、傳授就業技巧、提供就業信息之外,更要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轉變大學生傳統的就業教育觀念,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觀,實現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一、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
許多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中,重點關注對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用性,而忽視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擇業和求職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不適應現象。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意義,具體體現在:
第一,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大學生在就業競爭過程中,除了要具備專業特長與優勢,掌握一定的就業技巧,還要具備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才能做到科學擇業、正確就業,避免出現“眼高手低”、“悲觀失望”等心態。所以,高校在就業教育中,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用很好地和就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大學生在梳理三觀、認知自己、認知社會等基礎上,保持樂觀、健康的心態,不斷調適自我、提高綜合素養,積極投入到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第二,有利于促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提高了,其在就業競爭中就更具優勢,更能得到就業單位領導及同事的認同。因為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將更加意識到遵章守紀、愛崗敬業、團結合作等的重要性,更快地適應社會生活。同時,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新思想,在雙創背景下走上創業道路,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表現
一些高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在就業擇業過程中存在著諸多錯誤的觀念和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大學生“就業難”現象。
(一)個人理想與社會需求不符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專業化教育轉向了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可謂隨處可見。然而,一部分大學生沒有客觀看清當前的就業形勢,對社會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例如,有的大學生對自己定位很高,非一線城市不留,非省會城市不留,非公務員不可、非國企不進,非知名大型企業不去;有的大學生還對工作崗位限定較多要求,例如要有良好發展、晉升空間清晰等。這些較好的理想和追求本身很好,但是卻沒有考慮社會當前的需求狀況,對社會就業者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等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因此和現實脫節,自然導致大學生很難實現其理想。還有的大學生過于看重物質需求,擇業以待遇高、福利好為第一原則,而對精神方面的追求較低。這些問題,都表明許多大學生對個人價值的認知不足,過于注重職業的功利化價值,付出、奉獻、成長等價值觀念淡薄。說到底,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導致的。
(二)就業壓力與心理失衡
當個人遠大的理想難以實現時,大學生首先會感到挫折和失敗,自信心下降。當下大學生物質生活富裕,大部分大學生都沒有遭受過大的挫折,一直受到家庭的寵愛,因此缺乏面對挫折的心理準備,心理承受能力弱、自我調適能力不強。一旦受到就業挫折,這些大學生就會變得萎靡不振、消極不滿,加劇了他們的就業困難。其次,表現出來較大的精神焦慮。由于心理準備不足,當意識到自己的條件不夠、競爭力不足,難以進入國企、知名企業、公務員抱負等沒有希望時,許多大學生精神顯得很焦慮,開始過于擔心自己的能力,逐漸會恐懼和壓抑,嚴重者產生心理問題??梢姡髮W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旦遇到就業壓力便可能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不利于大學生的就業與成長。
(三)職業道德缺失
誠信問題也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一些大學生能正確意識到當前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現實,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極少數學生會采取非誠信手段來美化和包裝自己,例如簡歷上提供虛假信息,外語證書、計算機證書、駕駛證等等,能寫的都寫上,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用人單位青睞,先進入面試再說;進了面試又會找各種借口,說自己材料丟失、證件遺失等,直到謊言編不下去才肯罷休。還有的大學生為了保險起見,首先就和一家自己不太喜歡的單位簽下協議,然后接著多渠道尋找更好的工作,一旦找了新單位就會和原簽約單位毀約,根本不會考慮更多不良影響。也有的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頻頻跳槽,一年換幾家單位,為用人單位帶來了較大影響。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導致大學生的上述行為,主要還是因為高校就業教育中職業道德教育的缺失。
三、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徑
在就業教育中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教育思路、優化教育環境、健全教育機制,努力探索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法與路徑。
(一)建立系統的大學生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模型體系
大學生就業工作并非是學生畢業時才開展的,需要結合大學生職業生涯,在科學合理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基礎上,融合就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兩個課堂內容有利于整體發展的和具體的整體規劃,打造一體化的模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