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莉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教育教學具有特殊性,其開放性和啟蒙性非常突出,面對成長迅速但又自我管理能力差、身心脆弱的小學生,班主任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班主任要在完成個人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運用高超的管理藝術引導班級中每一位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以在提升學生的文化知識水平的同時,促進班集體的團結與和諧,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管理;效率;策略
一、主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自我管理能力差、身心脆弱、判斷能力不足等,都會使得他們的學習狀態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進而不利于學習效果。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班主任當群策群力,集合諸學科的教師意見建議,主導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將外界環境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以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比如,創設良好的教室環境。即班主任可以協同各位教師和學校方面共同設計室內色彩、布置等,比如在教室內張貼一些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簡短易記的名人名言以及圖文頭像等,設計一些具有啟蒙、科普等教育意義的擺件,定期更新優化小黑板報、班級文化墻、小紅花墻等,從而營造陽光積極的班級文化氛圍,構建良好的教師環境。此外,班主任還當協同各位任課教師,營造健康向上的學習氛圍。比如,鼓勵學生合作學習、積極溝通交往,多交朋友,多問問題,等等。
二、身正為范,樹立知行標桿
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如智慧的化身,權威而且全能,是自己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班主任作為總攬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教師,尤其受到學生的關注。所以,班主任一定要具有高超的專業技能和高尚的職業道德,提升自身在言行舉止上對于小學生的個人魅力,以身作則,身正為范,為小學生樹立知行標桿,引領小學生向好、向善、向美、向前發展。其一,班主任當言必行,行必果,樹立誠信標桿;其二,班主任當親力親為,平易近人,與班級學生打成一片;其三,班主任要高屋建瓴、公正無私,雷厲風行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樹立做人處事標桿;等等,以此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光輝的形象、建立起崇高的威信。班主任的示范表率和統籌一切的身份地位會轉化為學生的巨大學習動力,促成學生的集體進步。
三、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都活潑好動,愛玩游戲,興趣廣泛,好奇好問,從某種程度上講,增加了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難度。比如說,過于關注學習成績,忽視情感教育,過于關注教學過程,忽視品德養成,等等,都無法同小學生的天性相契合,壓抑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容易出現一些課上小動作不斷、課下小矛盾頻發等難管理的問題,影響教書育人的班級管理效果。為此,班主任要改善其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小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因勢利導,組織起多樣的實踐活動,使小學生不但會學,還會玩,不但學習成績良好,而且思想品質優異。比如,和任課教師協商,積極地在教學中切入學習游戲,將學生好玩好動的天性升華為好學好問的動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每年的清明節前后,協調學校和地方,組織學生清掃烈士陵園,清明節當天小學生要隨父母去給先輩們掃墓;在每年的三月五日,學習雷鋒紀念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幫助環衛工人做衛生,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勞動;三月十二日植樹節,組織學生參與植樹活動;等等,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培養學生自覺、自立、自主、自強的品質,并提升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活動時的目的性。
四、深入開展家校聯動教育
割裂了學校與社會的班主任是不合格的,割裂了學校和家庭的班主任更是失敗的。作為小學的班主任,面對多變多彩、成長顯著的小學生,尤其要密切同學生家長的關系,加強同家長的溝通交流,綜合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力量,將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聯合起來。因為有些生活問題、心理問題、社會行為問題等,小學生并不會主動地和教師溝通,而家長可能比教師更早地發現這些問題,或者家長或教師都難以發現或發現時已經顯得晚了些,這些情況都因家校之間時間和空間隔絕的影響而存在,與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有些脫節。為此,要深入開展家校聯動教育,班主任可通過QQ、微信、電話等通訊工具,代表所有任課教師及時地和家長互通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組織視頻電話會議、家長會等,深入了解和跟蹤學生的身心發展,妥善解決其中產生的問題,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規正學生的成長軌跡,共同幫助學生培養起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交際觀和社會觀等。
總的來講,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且繁瑣的工作,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學校及家庭的狀況與條件等都要求班主任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智慧,充分發揮其統籌兼顧、群策群力的作用,推進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為此,班主任要主導創設良好的學校環境,并身正為范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起知行標桿,繼而組織多樣的實踐活動,并深入開展家庭聯動教育,最終要促成班集體的團結和諧發展,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黨紹杰.淺談小學班主任如何有效地實施班級管理[J].學周刊,2015(18):102.
[2]簡比瓏.小學班主任如何有效開展班級管理工作[J].中外交流,2017(15):68-69.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