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醫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作為地方性中醫藥高校,云南中醫學院在“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理念下,牢牢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建立了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創業為引領,積極探索醫藥學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助力區域經濟的結構調整、增速換擋和提質增效。
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體現,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的總的綱領性文件,學校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在定位準、目標明的前提下,進行了頂層設計,著力構建適應大健康事業和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強調:“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睆氖聵I和產業上對大健康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它的外延體現在健康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上,以人的身心自由和主觀感受提升作為健康服務的現實標準[1]。
與發達國家相比,當前我國健康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產品和創新不足,造成健康產業附加值低,長期以來處于產業鏈的上游或者價值鏈的中下游;究其原因企業研發力量薄弱,缺乏高端產業孵化和服務平臺,不能通過提供完整的健康解決方案和成功的商業模式。此外,國內大健康市場魚龍混雜,存在醫療信任危機、食品安全問題嚴重、保健品過度營銷而導致公眾對行業及市場信心與信任不足等現象[2]。
以上事實對我們的人才培養提出了現實要求,需要我們在制定方案時要明確當前及往后一段時間內大健康產業的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的特點,同時密切結合中醫藥特色、學校的定位,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創新,以適應我國發展健康服務業的戰略和云南省發展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的需求,中醫藥健康服務模式的創新及產業化創新需求,跨學科、跨行業的技術集成與自主創新的需求。
學校在2013版人才方案修訂中首次將德育實訓和德育答辯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并實行一票否決制,優化了課程結構,增加了實踐教學的學分,促進學生利用大一和大二暑期開展專業相關的社會實踐。同時將學時與學分的比例從1∶18調整為1∶16;改進了課程體系,增加選修課,搭建了基于爾雅通識課的素質教育平臺,校本課程中加入體現云南中醫藥特色和優勢的內容,如將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醫療衛生工作經驗和農村衛生服務需要的適宜技術充實到教學內容中,設置了全科醫學概論、預防醫學、云南民族藥、中醫(民族醫)適宜技術、產科學與計劃生育、傳染病與地方病等課程[3]。
通過四年的運行,結合麥可思公司對我校畢業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統計和分析,發現現行人才培養方案存在不同程度的定位與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內容重疊、創新創業教育短缺、素質培養目標達成度不高等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知識之間的交匯互動少,教學的有效性難以保證;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如何學以及學習性投入等內容關注不夠,導致所培養的學生興趣、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足。
本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明確了建立和完善符合中醫藥行業特點、以崗位勝任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制,強化德育為先、能力為重、通專融合的教育理念,著力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中醫藥思維的訓練,著力加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培養,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表達的能力,以滿足大健康背景下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強化醫藥衛生服務供給能力。
通過前期調研,厘清了修訂的目的、內容和目標,明確了達到目標的路徑:
3.1 凝聚共識,強化全員育人理念 進一步明確了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定位:以滿足社會當前和長遠需求為導向,具備崗位勝任力的相關技能,能夠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具有創新和再次開發能力[4]。
本次人才培養修訂過程中將動員全校所有專任教師(含基礎課、專業課)、團學干部等參與課程體系設計,研究討論培養目標的制定與落實;做好“說課”環節,即講清每門課程在人才培養規格中的作用、地位,加強前修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銜接。
3.2 明確課程體系,合理設置模塊 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標準,全面梳理課程體系,合理設置各課程模塊及學分要求,構建“人文素養與素質拓展課程、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課程、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課程、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課程”四位一體、有機融合、層次分明、比例協調的由教學目標、內容標準、教學建議和質量標準四部分內容組成的課程體系[5]。
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在對行業、企業發展趨勢、用人單位人才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由行業代表、企業專家、學科專家、教師代表、學生代表的共同參與制定,既要符合現實需求,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4];既要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要注意避免技能過于單一的問題;課程設置和內容既要有一定的穩定性,又要注重及時更新。
通過課程體系的結構調整,著力改變基礎性太強而應用性偏弱的狀況,以符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促使教學從單純知識傳授轉化為學生能力的提升。
3.3 建立核心素養體系,強化人文教育 在市場經濟作用下,我們的教師和學生往往堅持考試實用主義和經濟價值取向,將大學教育等同于“職業訓練”,忽略了心智啟發、精神塑造和人格養成。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要求建立基于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素養體系[6],圍繞培養具有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人格健全和思維活躍,既會做事,更會做人的合格大學畢業生。
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頂層設計時,我們要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將人文教育落腳到專業教學中來,幫助學生發現和理解工作對個人和社會的價值,真正讓學生體悟到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教育和教學相融合。
3.4 凝練核心課程,改革教學內容 學科的價值在于向學生提供獨特的思維訓練和表達,通過設置“核心課程”,鼓勵學生用批判的思維來學習,“使他們了解在一定的重要領域里,存在著什么樣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是如何被應用的,并對他們自身有什么意義”[7]。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結合我校近期中醫學和中藥學專業認證以及全校審核性評估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準確把握云南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需求變化的基礎上,科學凝練核心課程。
醫學類及其相關類專業除了結合中醫學專業認證標準外,還應主動適應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相關的要求;藥學類要求依據中藥學專業認證標準,同時樹立“藥事服務”的理念,加強轉化科學、臨床科學、社會學等方面的課程在藥學教育體系中設置[8]。
3.5 制定課程標準,注重產出導向 在現行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各個學科為了照顧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斷增加講授課時、增加教學內容的現象,學分的總量明顯超過其他兄弟院校。部分的一線教師因思想不夠解放、教育教學理念不夠先進,沒有形成協同育人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關注的是自己的教學內容,而忽視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成果,對學什么、學多少講得比較詳細,而對學到什么程度的要求不明確,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
結合當前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通過“前期試點、示范引領、全面鋪開”三個步驟引入課程質量標準,要求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進行界定,哪些內容要教到什么程度,具體學科知識領域中培養學生哪些學科能力和素養;從而推動并實現從注重學科知識體系完備性向注重學生素養水平轉變,從傳統的重視教學過程向重視學習結果轉變,從注重構建各學科知識體系向跨學科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變[9]。
3.6 強化實踐環節,突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主要在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的比重,學時上要明顯超過《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中所規定的醫學類專業的實踐教學學分不得低于總學分的25%這個底線。根據學科、社會發展的趨勢及要求,強干削支、整體優化,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比例;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和科研優勢帶動教學方法與內容的改革,將科研成果及時應用到本科教學中去,以培養學生的持續學習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3.7 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和落實 緊密結合國家政策變化和未來動向、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并依據學?!笆濉卑l展規劃,結合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選特色鮮明的創新類課程,優化切合實際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完善創新創業培養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為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供更大空間。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針對創新創業教育要求,著力圍繞啟發學生創新意識,訓練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核心要素進行課程開發和培養,開設納入學分管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和素質拓展課程。
除了學分課程和實踐外,還將增設一定的創新學分,使學生在創新性方面形成一定的體制壓力,也對學生的創新性發揮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培養機制方面提供了壓力-動力-保障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學生在實際研究中的創新能力、應用能力鍛煉創造條件。
3.8 加強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有機銜接 醫學及其相關類專業要主動適應“5+3”人才培養體系和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制度改革的需要,合理調整課程計劃,實現臨床與基礎、課程體系及其學業評價方式與兩階段醫師資格考試、畢業實習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有機銜接。
在制定培養方案時,尤其強調“醫教協同”,明確建立“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相互銜接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促進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本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著力解決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不具體,人才培養規格定位不符合社會人才需求的突出問題,在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時要求編寫專業負責人到相近行業和市場進行調研,了解社會期望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理清本專業畢業標準和具體特征;在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指導下制定人才培養的方案,將社會、行業和企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轉化成相應的培養規格并明確其實現路徑,即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通過教學評估激勵機制實施等促使目標的達成[10]。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體現時代的要求,圍繞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主動服務云南省實現跨越發展的新定位,以服務需求為宗旨,體現了素質教育思想,著力培養學生的崗位勝任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過程中堅持國家質量標準,著力加強課程體系建設,這將有利于強化課程之間的融合,從而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