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靈勇+姜瀅
【摘要】本文從教材情境加工、教學素材選擇、學生思維特征、探究活動有效性四個方面對“數學性”與“生活性”之間的平衡進行探討,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材內容 教學過程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A-0045-02
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進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即數學,數學本身就是生活,即兩者相對平衡時,數學教學就達到了相對完美。可見,只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把握好這個“相對平衡”,才能使“生活化”與“數學性”和諧統一,才能使數學課堂充滿靈氣。
一、從教材情境加工分析,要實現“教材素材”與“生活原型”之間的平衡
為什么學生能學好國語,卻學不好數學?因為他整天都生活在本國語言的交往中。學生學習過的數學片段,即使是前后有聯系的也很快就會消失,那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教材或教師構造的,對學生來說完全是個身外物,在頭腦中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調整教材情境,實現“教材素材”與“生活原型”之間的平衡。也就是說,教師要結合數學內容找學生的“生活原型”,而這一“生活原型”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如在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兩位數加減一位數》時,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筆者對教材進行了重構。
教材資源——童話故事:
重構資源——生活原型: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探索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原本教材呈現的是小松鼠采松果的情境圖,主要目的是通過讓學生在觀察圖的前提下提出“一共采了多少個松果”與“松鼠媽媽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個松果”兩個數學問題,然后通過讓學生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理解算理,掌握方法。誠然,這樣教學尊重了教材的本意,但究其內涵筆者發現其除了帶有童趣,實際意義不大。筆者在仔細分析了教材后,對教材進行了重構,預設了開聯歡會的場面(部分),由學生身邊的活動實例引出數學問題,使計算教學有了豐富的現實背景,從而把計算教學與解決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在教學時,學生先列算式24+9=33(瓶),不夠43瓶,而后43-33=10(瓶),這樣的設計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導向性,從而回避了學生“猜”說情境的內容(教學中常有發生),也使學生的思維有了層次性。因此,這樣的生活“原型”是有利于學生學習的。這樣“以生為本”將教材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處理,能喚起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生活經驗,進而產生親近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二、從教學素材選擇分析,要實現“生活場景”與“數學本質”之間的平衡
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生活場景”,能有效搭建“抽象知識”與“形象原型”之間的橋梁,但引入課堂的“生活場景”必須緊扣知識屬性,在“生活場景”中突出“數學本質”的思考。
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編碼》一課時,在學生初步理解“數字編碼”的意義后,教師引領學生搜尋反思“數字的編碼”現象的生活原型。
生1:我知道生活中“112”表示免費故障電話,“114”表示號碼查詢電話。
生2:我知道“110”是報警電話,“120”是急救電話,“119”是火警電話。
生3:我知道“122”是交通事故電話,“12315”是消費者投訴電話,“121”是氣象服務電話。
師:為什么這些特殊的電話號碼都只有簡單的幾位數呢?(再次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實際用處與優點)
師:數字的編碼離我們遠嗎?課前叫大家去收集一些用數字表達信息的編碼,你們帶來了嗎?請同學們先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四人小組內交流,然后選擇有代表性的信息在全班交流。
(學生回答)
師:通過同學們的相互交流,我們發現只要善于觀察、仔細思考,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字的編碼,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
師:正如大家所舉例一樣,生活中的數字編碼比比皆是。下面,讓我們隨著大屏幕,再次回味數字編碼的魅力吧!(課件播放:“郵政編碼”“火車站指示性編碼”“車牌號”“條形碼”“運動員編碼”“旅館房間號”“交通信號燈編碼”等現實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現象,以下是部分圖片)
學生理解“數字編碼”的意義之后,通過“自主反思”和“生活中欣賞”兩種方式巧妙地引入了“生活場景”,使得“火車站指示性編碼”“車牌號”“條形碼”等多種領域的生活事物都與“數字編碼”的意義建立了本質聯系。在生活中尋找“數字編碼”的活動為整個教學環節增添了濃郁的“數學味”。
三、從學生思維特征分析,要實現“生活經驗”與“數學思維”之間的平衡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師比較關注“知識目標”對新知建構的引領作用,而忽略“生活經驗”對新知意義的感悟和促進作用。教學時,教師應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促進數學知識的理解,發展數學思維。
如,在教學《積的近似值》的導學環節教師出示:“三(1)班購買糖果獎勵給學生,糖果的單價為9.73元/千克,王老師買了4.5千克,一共應付多少元?”
教師放手讓學生嘗試計算,之后讓學生板演各種計算方法:
方法1:9.73×4.5=43.785(元);
方法2:9.73×4.5=43.785≈43.79(元);
方法3:9.73×4.5=43.785≈44(元);
方法4:9.73×4.5=43.785≈43.8(元);
方法5:9.73×4.5=43.785≈43(元)。
師:大家的想法有這么多,我們來評一評。你可以說自己的想法,可以夸夸別人的優點,也可以說說缺點。誰先來?
生1:我用的是第一種方法,把單價乘以重量,答案是準確的得數。endprint
生2:我覺得第二種方法正確,因為43.785元就是43元7角8分多一些,所以大約等于43.79元。
師:還有補充嗎?
生3:我也覺得第二種方法是正確的。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是元、角、分,整數表示元,十分位表示角,百分位表示分,付錢一般情況下應保留兩位小數。
師:真是位善于學習的孩子,其他幾種方法大家有什么想法?
生4:我認為第四種是比較合理的,約等于43.8元。生活中買東西付錢的時候都沒有用到分。
(生全部應和著,并且有學生補充例子進行說明:“上次我到超市買了水果,應付21.54元,最后實際付了21.5元。”)
生5:我覺得第五種方法也是合理的,賣東西最后往往老板會優惠,43.785元大約是43元。我之前買東西21.45元也是只付了21元。
師: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生6:生活中有可能是這樣的,但是數學中的四舍五入不合理,十分位滿五要向整數進一,這樣方法三更合理,但是生活中購物應該不會多付錢的。
生7:我有補充,生活中很多地方錢數要四舍五入,但有時必須保留兩位小數,如銀行算帳時,就一分錢也不能差。
師:說的真好,學習數學既要遵循數學的規定和原則,也要聯系生活實際進行考量。生活中很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保留相應的位數。
究竟該如何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積的近似值的必要性?如何取積的近似值?僅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是很難領悟的。教師通過創設現實的購物情境,啟發學生憑借自己的購物經驗對“應付錢數”的合理確定組織了現場“辯論會”,并最終生成了“根據實際情況保留相應位數”的數學共識。教學過程正是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效展開。
四、從探究活動有效性分析,要實現“實踐性”與“數學活動經驗”之間的平衡
數學應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如學習“長度單位”以后,筆者設計了“測量教室的長”“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等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1.和同桌互相量一量一搾長、一步長、脖子一周的長度、腰一周的長度、雙肩平伸的長度、身高等。
2.說一說:通過測量你發現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1:我發現雙臂平伸的長度和身高差不多。
生2:通過測量我發現拳頭的一周和腳長差不多。
3.說一說、畫一畫,身體上還有哪些“尺子”?
生3:我的身體是一把尺子:我每步長約50厘米,上學時,數一數走了多少步,就能估計出從家到學校有多遠。我的身高是130厘米,如果我抱住一棵大樹,兩手正好合攏,我就知道這棵樹一周的長度大約就是130厘米……
以上教學環節,既體現了數學課的“數學味”,又具有濃濃的“生活味”,通過測量一搾長、一步長、脖子一周的長度、腰一周的長度、雙肩平伸的長度、身高等活動,溝通了身體中的尺子和生活中相關事務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身體中的“尺子”留下深刻的記憶,學生在有效的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生活化的數學教學內容可以幫助學生迅速親近數學、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掌握數學,最終領悟數學的價值。但切記不要把數學生活化當作“單一”的目標追求,而將數學的學科性弱化了。生活化必須構建與數學性之間的平衡,努力實現以“最優化的生活素材”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為學生的學習經歷留下可供回味的記憶。
(責編 林 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