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琪
[摘要]當今世界,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一切事物都在周而復始的變幻,究其原因,很多都是文化中的共同點和差異性造成的。中日兩國地處亞洲,一衣帶水,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淵源,有著漫長的文化交流也有著至今說不清的爭端。兩國之所以一直有著紛爭很大原因在于在文化上我們就存在著差異。對于中日兩國文化差異最明顯的就是關于兩國人民國民性的比較;其次,就是兩國人民的心理特征差異;最后,是中日傳統文化到底存在著哪些差異,有文化而衍生的民族精神有哪些不同和相似之處,在對于“和”的理解上他們又有哪些異同。
[關鍵詞]中日文化差異;文化精神;國民性;民族意識
我們都知道,由于地理和歷史的關系,中日兩國的文化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盡管我們文化淵源相似,但是要細細比較起來還是存在著差異。我們去深入的了解彼此的思維方式、習俗、國民性和民族精神意識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進行友好的交流,只有彼此了解,才能互相尊重,才可以減少交往中的摩擦。
一、中日兩國國民性的比較
(一)國民性的含義
民族是一個共同體,它有著共同的心理特點和文化特征,每個民族都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特定的文化傳統,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和認同意識統稱為民族精神,它們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形成的。在對某一國家進行文化研究的過程中,國民性或者民族性的研究都是核心內容。在一個地域里生存的族群所表現出來的共同性格稱為民族性,那么整個國家人民的共同性格就稱為國民性。
其實,國民性說的就是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民在經歷了歷史的長期變遷,繼承了傳統的文化,經過了社會的教化后形成的共同并且特定的個性。國民性有優劣之分,沒有國家是例外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多數的國民性會發生變化,加入時代性和現代性的特點,但是也有一些是經久不變的,還有一些是無論怎樣變幻都會找到其傳統的痕跡。
(二)中日兩國國民性的差異
通過比較中日兩國傳統國民性,我們可以看到中日兩國在國民性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當然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中國和日本均屬于農耕文明特性,而且在居住特點上都表現出安定性和保守性,都是論資排輩的“年功主義”和集團主義,并強調要求結果的公平。但是我們仍能從兩國國民性的共同之中找到不同。
1.社會生產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國民性差異
對于日本的社會生產方式來說,由于日本是島國,土地資源匱乏,可用于耕種的土地不多,所以在發展耕地文化的同時也進行海洋漁業等生產經營方式。通過比較我們很容易看出中日兩國的農耕文化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在古代中國,人們主要的生產方式是旱田的農耕文化,從海洋中獲取的資源只是極少數。富饒且廣袤的土地資源使得中國人除了戰亂和自然災害外在生活上并沒有太多的危機感,因此古代中國人形成了“因循守舊,知足常樂”的國民心態。可是日本不同,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的土地貧瘠、物產匱乏外,還要經常受到地震、海嘯、火山等自然災害的威脅,從而導致了日本人對于自然變化的異常敏感,形成了“因時而動,知難而退”的民族性格。
2.佛教文化對于兩國國民性的影響
中日兩國都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文化和建筑藝術上,還表現在對于兩國的國民性上,同樣具有著深遠的影響,但是影響的程度確實不盡相同。中國佛教的寺院大多數都是修建在遠離人煙的深山中,僧侶講究修行養性,在遵守清規戒律的同時要普度眾生。然而日本的寺院往往修建在城鎮的中心地帶,在普度眾生的同時還要管理著信徒的平安生死。甚至在戰后日本的僧侶還被允許娶妻生子,飲食上也破戒。佛教在日本強調的是要人們關注今生的因果輪回,關注的是現世的幸福。而中國的佛教更多的是要人們明白今世的修行為的是來生的幸福。
3.當今中日兩國國民性的變化
今天,在歐美文化的影響下,不僅改變了日本人的社會、經濟生活,就連日本的國民性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走在日本繁華的街頭,你就可以感受到這是一個強調多種文化并存并極富個性的時代。日本人的國民性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變化,除了公司和政黨以外你再也看不到集體主義文化符號的時代印記。
今天的中國人不再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那一代,我們走出國門,到我們能去的任何地方去學習先進的知識技術,學成歸來的國人開始為我們經濟政治文化做著巨大的貢獻,促進我們經濟的騰飛和國家的強盛。
二、中日兩國國民心理特征的比較
(一)中日兩國國民心理特征的主要差異
中日兩國人民差異最為突出的是心理特征方面,這種差異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解釋兩國國民在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上不同,這其實也是中日在許多問題上認識大相徑庭的原因。
1.民族心理上的差異
從兩國民族心理方面比較來觀察,中國人民明顯的心理特征是對陌生人的不設防、喜歡交友、沒有什么心理壓力、喜歡皆大歡喜的喜劇結局、有很強的罪惡感。中國人在與陌生人交往過程中,有時一頓酒就可以成為朋友,一起坐車乘客之間都可以成為談話聊天的伙伴。但是這對于日本人來說是不可能的,即便是相處了很久你都不會知道關于對方的任何私事。在中國人的意識里,無話不談,沒有秘密,敞開心扉才是真正的朋友,這對于日本人是永遠無法認同的。中日兩國在國民性的問題上,有明顯的差異也有許多相同之處,但有強弱之分。比如說在依賴心理這個問題上,雖然兩國人民都有依賴心理,但是相比較來說日本人的依賴心理更強一些。這種心理除了表現在對父母的依賴以外還體現在對權威、上級、領導等方面的服從和依賴。
2.歷史評價的差異
此外,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國人喜歡簡單的評價為“好人”“壞人”。就像歷史學家無論怎樣為曹操平反,大多數的中國人仍然簡單的定義為反面人物。但是日本人并不這樣,他們衡量人物的標準是他們是否伸張正義并不是簡單的好與壞。
另一方面,對于悲劇與戲劇的喜好上,中國人不喜歡悲劇的結局,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雖然有著不錯的票房,但是業界的評價卻沒有日本國內高,人們不喜歡這種悲劇似的結尾。中國人內心里希望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是日本似乎是喜歡悲劇的,他們的小說電影等往往都是悲劇的結局,這一點與中國是相反的。endprint
(二)中日兩國現代社會的文化矛盾與傳統國民心態的蛻變
1.中國現代社會的文化矛盾
雖然說中國社會現代化起步與日本相比要晚一些,但是雙方都經歷了基本相同的文化矛盾。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轉變中,社會文化現象變得尖銳對立,人們開始變得焦慮不安,心態失衡文化失范成為了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現象。主要表現為:(1)以過去為取向而造成的社會成員的心理無法適應。(2)對于社會變遷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從而帶來了壓抑感。(3)失去了自我的失落感。(4)盲目的排外但又無能為力的排斥感。(5)對現實不滿的宣泄感。但在社會漫長的轉型過程中,這些心理的感受在與社會事實的接觸中逐漸地適應,逐步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在新的目標和價值觀的指引下開始尋求自己位置,不再盲目的排斥,開始主動地參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引進外資來發展經濟,與此同時有些西方的文化產品、思想觀念等也進入了中國,走進了國人的生活中。我們開始提倡自己的傳統文化,但也擔心西方思想文化的侵蝕。今天,我們最需要的是振作我們的精神,用一顆平靜的心面對未來,向我們的祖輩那樣,創造出具有中國特點的文化。
2.日本現代社會的文化矛盾
與中國相比,雖然日本的現代化進程早于中國,但是今天的日本同樣面臨著體制轉變的問題。戰后的日本經濟曾高速發展,但之后又進入到了低谷。從日本的社會現象看,日本的社會文化心理主要有幾個方面:(1)經濟的持續低迷給人們帶來了“迷失感”。(2)逐步加重的社會負擔和人口的負增長帶來了對未來的“困惑感”。(3)面對周邊國家的發展,自己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
近年以來,中日兩國的領導人實現了互訪,并確定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針對此事,有些日本政客把它說成是因為日本已經沒有能力獨自承擔起支撐亞洲的重任,是想要同中國一起共同擔負起亞洲未來發展的責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意味著日本實力的衰退。這些觀點雖然日本官方從來沒有承認過,但是仍然代表著一些日本國民的想法。我們可以從中感覺到一向在亞洲自我感覺良好的日本受到了挑戰。
以上種種我們看到,雖然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不同,但是在社會的激烈變革中我們確實都面臨著挑戰。中日兩國的國民心態正發生著變化,在未來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國民心態。
三、中日兩國傳統文化中基本精神的比較
(一)中日傳統文化中基本精神的比較
當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兩國的文化精神進行比較時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學者們很少會站在價值中立的立場來進行評價。民族是一個整體,因此,我們有著共同的心理特征,每一個民族都毫無例外的擁有著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體現在國民性中,民族精神其實就是國民性和民族自我意識的概括。中日兩國的國民精神可以分別概括為:
日本精神:民族自尊、振興和魂、追求卓越、一流主義、和親一致、合利合力、精誠忠實、感恩報恩、勤奮進取、個人發達、克己律己、注重修身。
中國精神:民族復興、弘揚國學、韜光養晦、厚積薄發、以和為貴、合則兩利、精誠團結、恩怨分明、自強不息、科學發展、忍辱負重、顧全大局。
比較中日文化精神,第一,我們要知道文化精神與文化特征有著什么樣的聯系和不同。人們稱日本文化為邊緣文化或者是二重文化,意思就是日本文化既保留了傳統又吸收了其他世界的精華。第二,日本文化精神的特點也能從日語的語言中得到。歐美人稱日語為“魔鬼式的語言”。第三,日本文化精神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對于美的崇尚和追求。第四,這個民族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和共同體意識。
(二)求同存異的中日“和”“關”文化
1.中日兩國對“和”文化的理解
“和而不同”一直是我們傳統文化精神中提倡的,它揭示了天地萬物共生而不相克,大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規律,既體現了對其他文化的尊重也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準則。“和而不同”強調的是自發,自愿、自然的交往,是平等交流,只有在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中才能達到理想狀態即“和”。而“和而不同”中的“不同”重點是要承認不同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獨特性和差異性。只有不同的文化在相互尊重、理解、寬容間進行對話并維持彼此的多樣性特點,我們的文化才能發展,實現共贏。中國的傳統美學常常關注事物的整體意識和整體的美感,實際上就是要標明我們“以和為美”的傳統審美。“和”之所以美是因為其具有包容性。因豐富而美因多樣而美中國的建筑就是一種很好的體現,設計時尤其注重中和之美、含蓄之美,更主要的是體現出“和”字。
“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早已形成了多元統一、求同存異的文化模式。這種文化模式不同于西方的矛盾和斗爭,它以辯證思維為基礎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對立,通過長久的實踐,我們逐漸懂得,只有通過“和”我們才能共生、共存、共贏,才能解決困難和問題。用西方一位大哲學家羅素的話來說:“中國至高無上的理論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其需要,這些品質中,我認為‘和是第一位的。
在歷史上,日本這個民族經歷無數次的血統的混合,他們調整了民族的對立,調和其原始信仰,最終形成了大和民族。日本人追求崇尚自然,就像日本的建筑,體現出了一種平和自然的美,一種禪宗的意境。日本和式建筑其實就代表了超然物外的平和之美。
2.中日兩國求同存異的“和”文化
由于中日兩國對于“和”理解的相同,所以把求同存異作為一種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準則。中日文化若是想要繼續交流,那么雙方就要認同“和而不同”,并且堅持“求同存異”。在日本“和”文化的應用更為廣泛一些,更多地強調內外有別,對內“以和求存”,對外則“以和求利”。在中國我們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在日本,由于日本對于中國及其他各國文化的吸收使得“和為貴”的思想變成獨有日本特色的“和親一致”的民族精神。
兩國是亞洲的緊鄰,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共同的文化淵源,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日本心存偏見,而是以客觀的態度對其進行分析,探討這個國家與我們的不同與相似之處。分析兩國的文化差異和沖突,我們可以得知,兩國在文化精神、國民性、民族意識上有著一定的聯系但并不相同,但是兩國會發揚求同存異的精神共同追求更高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