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世飛
[摘要]為了優化學科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高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學位點增撤”名單。據《教育部2016年工作》通知要求,高校正加快“雙一流”建設,推動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學位點增撤”,改變了高校以往盲目追求學位點數量和擴大招生規模的局面,倒逼高校優化學科布局,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集中主要資源建設一流學科,從而推動“雙一流”建設。
[關鍵詞]“學位點增撤”;“雙一流”;高等教育
一、“學位點增撤”的概況和背景
(一)“學位點增撤”的概況
2016年10月19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公布了《關于下達2016年動態調整撤銷和增列的學位授權點名單的通知》(以下稱“學位點增撤”名單),共有25個省份的175所高校撤銷576個學位點,共有25個省份的178所高校增列了366個學位點。
根據“學位點增撤”名單,從地域分布來看,北京、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學位點裁撤最多;從學科分類來看,軟件工程和工程(項目管理)等學位點裁撤最多,全國共有35個軟件工程學位點被撤銷;從高校分布來看,浙江大學學位點撤銷數量最多,達到了34個。
(二)“學位點增撤”的背景
1.高校學位點數量與質量失衡。為了爭取到更多優秀的辦學資源,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高校研究生教育一直在做“加法”,擴大招生規模,帶來的后果是高校“重申報,輕建設”。高校在爭取到學位點后,并沒有兌現申報時所做的人才引進、設施投入等承諾,導致高校的學位點出現師資力量薄弱、辦學條件簡陋、學風不正和學術氛圍不濃等局面。高校學位點數量的增加,帶來的是學位點質量的下降,這種量與質的失衡要求我們對高校學位點“臃腫”的現狀進行改變,動態調整高校學位點數量,做到“有增有減”,改變以往“只增不減”的傳統,從外延式重數量向內涵式重質量轉變。
2.高校學位點設置與市場脫節。軟件工程成為了“學位點增撤”名單中,裁撤數量最多的學科,達到35個。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但是中國的軟件工程高級人才還非常缺乏。作為計算機技術的核心,軟件工程有著非常廣闊的市場前景。很多高校正是看到了軟件工程的市場潛力,不顧學校的師資和設施等配置,紛紛開設軟件工程專業,致使培養的軟件工程人才要么質量達不到市場要求,要么數量超過市場需求,其學位點設置與市場嚴重脫節。
3.高校學位點布局結構不合理。政府在對高校的學位點申請審核時,沒有考慮到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均衡,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均衡,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均衡。大部分重點學科集中在少數重點高校,而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沒有重點學科。裁撤數量最多的均是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大學(原“985”、“211”工程大學),其中浙江大學裁撤數量達到了34個。可見這些大學在學位點設置過程中,政府給予了很大程度的政策傾斜。在第一次評選中,地方高校才占了4.33%。另外,學位點設置過程中,重點學科大多集中在理科和工科,人文社科相對較少。最后,學位點設置過程中,重點學科集中于中東部地區,西部地區相對較少。
4.高校學位點遴選標準缺乏戰略導向。在學位點申報過程中,遴選的標準不是以國家的戰略發展為導向,而是以統一的硬性指標作為標準,不去考慮該學科是否為國家戰略需要,以及該學科的就業是否滿足市場需求。這樣做的后果是,化學跟醫學去競爭,生物跟機械去競爭的情況,通過專家打分,誰分高誰就是重點學科。學科建設會游離在國家的戰略和社會的需要之外。如果不能改變這樣的遴選政策和方式,一些學校的學科就不能申報到學位點,一些學校的優勢學科也評不上重點學科。
二、“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和內容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推動“雙一流”(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建設,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一)“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
“總體方案”中,“雙一流”建設要求以學科作為基礎。引導和支持高校優化學科結構,凝聚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學科應該具備以下要素。
1.國際化視野。國內高校的學科只有具備國際影響力,被世界多數同行認可,才能稱得上為世界一流學科。國際化視野需要高校以世界通行的大學學科評價標準來衡量自己,在比較中,考量自己的學科是否達到了世界一流,或者離世界一流還有多遠。在學科建設過程中,不僅要立足于國內,更要放眼世界,向哈佛、耶魯等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學習它們在學科建設過程中,關于課程教學、人才培養和科研訓練等方面的成功經驗,真正做到“中國特色,世界一流”。
2.人類貢獻度。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需要明確自身的使命和責任,高校應該根據自己的學科特色,解決當前世界上最前沿的問題,解決當前人類所面臨的困境。對世界
一流學科而言,在思想理論、科學技術、觀念價值、制度文明等方面,要對人類進步有貢獻度。世界一流學科必須能接受實踐的檢驗,在面臨國家重大問題和難題時,世界一流學科應該勇于擔當,積極為解決當前社會面臨的問題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不是把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二)“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內容
1.明確學科使命,凝聚學科方向。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需要高校找準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辦學特色,以解決人類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為學科使命,不求大求全,集中優質辦學資源辦好自己的優勢學科。學科組織應該利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來看待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問題,選擇其中一個領域,爭取在該領域有所突破。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其辦學特色主要是“林學和生物學等為主的生態型大學”,那么它應該把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建設綠水青山”作為學校的學科使命,而不是貪大求全,發展航天航空等弱勢學科。endprint
2.建設學科隊伍,加大智力投入。我們以前的學科建設過程中,往往“見物不見人”,雖然高校在硬件設備等加大了投入,部分高校的硬件設施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但是因為沒有引進高水平的人才,高校的學科建設離世界一流還有很遠的距離。科研經費不應該只用來買設備和儀器,還應該加大對高水平人才的扶持力度,提高對人力資源的投入。通過獎勵政策,引進學科帶頭人和具有海內外著名高校或者研究機構背景的優秀人才,建設自己的學科隊伍,形成自己的學術團體。另外,鼓勵學科組織成員走出國門,通過訪學和留學等方式,與世界一流的同類學科學者進行交流,學習成功經驗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科的國際化水平。
3.建立學科組織,提高組織效率。一直以來,我們都以歐美體系作為唯一評價標準,學科是否一流看其在“SCI”等發表論文的數量是否在前列,導致我們國家成為了論文大國,但是論文的實際價值卻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目前高校的學科科研導向是以發表論文的多少作為指標,這樣帶來的后果是學科的個體勞動者很難在某一領域堅持不懈地研究下去,但科學研究又需要我們在某一領域進行深挖,并有所突破。為此,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學科組織,形成自己的學術共同體,促進學科建設的高效和有序。另外,需要我們破除以“SCI”等論文數量定成敗的傳統觀念,改變學科評價的單一標準,以解決人類的現實問題為最高標準,提高學科的學術生產能力和產出效率,打造學術高峰。
三、“學位點增撤”對“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意義和啟示
(一)“學位點增撤”對“雙一流”學科建設的意義
1.“學位點增撤”有利于優化高校的學科布局。學位點的增與撤,說明國家正從傳統的重數量向重質量轉變,重靜態指標向重動態調整轉變。作為熱門專業的軟件工程被撤,正是出于對學科質量的考量。只要學科相應的教學能力和教研能力不達標,就應該予以調整,集中優勢資源發展保留下來的學位點,將其建成世界一流學科。對于國家和社會急需的專業,就應該予以增設,如網絡空間安全和生物技術等。“學位點增撤”是“雙一流”建設的現實需要,也是教育供給側改革邁出的重要一步。“學位點增撤”有利于優化高校的學科布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推動“雙一流”學科建設。
2.“學位點增撤”有利于密切高校學科與市場的聯系。“雙一流”建設不僅要求學科的各項指標達到世界一流,還要求學科培養的人才能解決當前社會面臨的迫切問題,能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軟件工程曾經是“香餑餑”,但是很多高校不顧其就業市場是否飽和,盲目“上馬”,開設軟件工程學位點,導致其培養的人才數量超出市場需求,就業受到嚴重影響。另外,受部分高校的教學能力和科研設備等因素影響,培養的人才即便能順利就業,但是他們的崗位適應性和科研學術水平等還是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
3.“學位點增撤”有利于突出高校學科的辦學特色。“總體方案中”提到,要求高校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即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追求高質量的同時,還應該保持特有的辦學特色。浙江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的學位點被裁,目的就是看到了綜合性大學在辦學過程中,貪大求全,導致其辦學特色和優勢的缺失。我們所熟知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與它的很多強勢學科緊密相連,這些強勢學科構成了它鮮明的辦學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是每一個學科都要精通,只要特色學科做到世界一流即可。
4.“學位點增撤”有利于加強高校學科建設的自主權。“學位點增撤”名單中,不少高校是主動裁撤,可以看出高校在學位點建設中已經趨于理性,變政府的定期淘汰制,為高校自主的動態調整,體現了高校在學科建設過程中的自主權加強。如果說推進“雙一流”建設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加法”,那么學位點的撤銷就是做必要的“減法”。高校為學科建設做“減法”真是為“加法”讓步,只有裁撤弱勢學科,才能集中精力辦好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只有加強高校在學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根據自身實際和社會發展需要,動態調整相關學位點,才能真正地走科學、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學位點增撤”對“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啟示
“雙一流”建設可以以“學位點增撤”作為契機,加強學校對研究生教育內涵質量的引領。構建以學位授權點的內部質量保障為主體,以教育行政部門為引導,學術組織、社會團體參與的“三位一體”治理體系。開展動態調整和評估,確立外部需求和內在條件相統一的靈動機制。“學位點增撤”作為“雙一流”學科建設的前奏,為高校學科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雙一流”學科建設,應該積極吸取“學位點增撤”的經驗,確立以市場需求為輔,學術要求為主的動態評估機制,建立準入和淘汰程序。同時,加強社會對高校學科建設的監督力度和參與程度,密切與社會的聯系,發揮社會問責在“雙一流”學科建設中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