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煜
[摘要]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無我、示弱、寡欲,老總提倡的“仁”要出自本心,是一種天性使然的自然流露。老子被西方學者視為中國哲學的鼻祖、中國文化的流觴,西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在研究老子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生中心”和“自由學習”等創新性的學習理論,故老子的哲學思想至今仍對多學科領域具有極其深遠的研究價值及實用功效。
[關鍵詞]老子;教育思想;教育目的;仁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論
老子對教育目的的根本觀點表現在人性的表達需要受到“道”的支配和束縛,人、天、道與自然應是和諧統一的關系。他認為,人性不應簡單地以善惡為評判標準,而“自然”和“道”才應是評判準則。老子主張人的本性是極其珍貴的,逾越度的教育是摧殘人的自然本性,是不可取的。倡導“絕圣棄智”,不迷信于權威,恢復如嬰兒般的本真。
對于領導者的個人修養,老子提出了“四個不”即: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不走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其中,老子所認同的自矜對現當代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的影響是持久而深遠的。不自矜就是希望教育者不要自視清高,應遵循教學規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在對待學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耐心而真誠地對待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清楚地認識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所出現的任何矛盾都是可以相互關聯、相互轉化的,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們要做到守拙而自矜,才能真正地實現“不爭而爭”,師生關系才會在逐步的相處融洽。老子所倡導的理想人格,并不指拼盡蠻力的勇士,而是能時刻客觀而理性的反思自身若干不足,卻又充滿信心充分利用事物的矛盾運動和自然發展規律來不斷豐富個人修養,成為真正的仁者。
老子的理想人格還表現在順應自然的方面。他認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是可以摒棄外界紛繁的物質欲望后所能達到的赤忱本真,這是一種絕對精神的高度享受,而非感官或物欲所能帶來的極大滿足。這種主張要求教育工作者們清貧樂道,以高度的教育熱忱來從事教育工作,旨在達到高尚的偉大人格,不因外界物欲的吸引而追名逐利,喪失本心。老子曾這樣論述“是以圣人之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是說,圣人是這樣來治理國家的,就是他會采用無為而治的治國方法,不強求束縛他人以致身心自由,用不言的方式去教化他人,使之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來積極向上。無為是說人們不能在自然面前恣意妄為,引申到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就是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們能夠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學生們的自身發展規律,同時注重培養調動受教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來樂觀的自發進行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是和諧融洽的,而非消極對立的,師生角色也可以適當進行互換,施教者不應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宰者,而應成為督促者、引導者。受教者不應處于施教者的從屬地位,而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去學習實踐。老子還強調,教育教學活動應含蓄而內斂,避免鋒芒畢露。他認為,人性的發展應遵循可持續原則,引申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告知施教者要含蓄謙卑,秉承活到老學到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不斷深入提升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
老子還將剛出生的嬰兒視作最符合“道”與“自然”的個體,認為只有新生嬰兒才符合自然和天道的道德。這種主張引申到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勸諫施教者應永葆赤子之心放歸本真,摒棄弄虛作假、封閉自是的教學態度,實現內心發展的高度自由。
二、老子的德育論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中國德育思想史上的經典著作,其蘊含著囊括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等方面的德育思想。在德育目標上,老子遵從“尊道德貴”,他以道和德為第一要義,作為評判德育的最高標準,切實抓住了德育之根本,為后世所沿襲。《道德經》的主要教育內容包括自然無為、慈愛萬物、崇尚節儉、示弱不爭、誠實守信等方面,成為中國傳統德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德育思想史的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積極貢獻。老子德育方法的獨到之處表現在潛移默化、化難為易、直覺自醒等方面,這與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在德育觀上的觀點有著極大的不同。老子德育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在校的少年兒童,而是面向全人類,他就像是一位充滿著智慧的長者在循循善誘地教導施教者成為有道德的有為之人。
老子主張,“道”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支配世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其本質屬性是自然無為。“無為”是在遵從事物發展必然趨勢的基礎之上,反對外界紛繁的干擾束縛。因此,老子認為施教者應該“希言自然”,而不是一味地訓導教誨和填鴨式教學,耳提面命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而遵從受教者的本心,順應其身心發展規律,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相對科學的教學計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達到“無為而無不為”最高德育境界。
老子認為,慈愛加上同情心是天下人友好相處的不竭動力,“我有三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儉,三日不敢為天下先”。人與人的交往應真誠而友愛,而不應爭名逐利相互角斗,這種仁慈的道德觀貫穿到現代教學中要求施教者真誠關愛學生,用愛心去喚醒消極的靈魂。師生間通過情感橋梁的架構,可以打開學生緊閉的心門,幫助其自信心的建立。
老子對誠信的闡述,側重“真”和“信”等方面,貫徹到德育內容層面,老子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即做人要返璞歸真,時刻保持純粹、善良的自然本性,同時要“言善信”即說話辦事要講究誠實守信。這些觀點落實到德育論的內容方面要求施教者摒除雜念,專心致力于教學工作,對待施教者要做到言而有信,這樣才能樹立權威、令人信服。
“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德育方法的典范之例。“行不言之教”是指施教者應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步引導受教育者,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能夠摒棄強迫灌輸之不足,更易為學生接受。同時,施教者應做到言傳身教,這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教學方法能夠使受教者在相對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此外,教學內容也不應一次性的灌輸給學生,而應該由易到難,逐步滲透給學生。當然,教學工作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受教者的接受能力也不盡相同,在大多情況下,知識的傳授需要經歷多次的重復,這就要求受教者秉持不厭其煩、循循善誘的良好品質,恰到好處地引導受教者領悟知識的真諦。endprint
三、老子的慈愛論
老子心中的理想社會既不是人治社會也不是法制社會,而是個人、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相統,老子思想體系中的“慈”,體現在關愛社會、關愛自然萬物、關愛世間他人以及關愛自身上面。老子主張以廣博的胸襟去友愛他人、善待生靈、包容萬物。“慈”首先要求社會統治者具有仁慈之心。在老子看來,國家政治的優劣與否歸結于統治者的內心的善與惡,若統治者自身內心質樸、心系百姓,社會才能趨于安寧,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如若統治者內心奸詐狡猾,社會風氣就會相對敗壞,黎民百姓的日子也將不會好過。在保留自己仁慈本心的基礎之上,人們還要知曉如何去順應自然、擺脫欲望的束縛,這樣才能保持內心世界的平靜、與自然相協調,從而社會安寧祥和。
當教育工作者們從事教育工作時,老子有關“慈”的哲學思想就要求他們,始終秉持對受教者的關愛之情,把受教者的感受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時刻關心受教者身心的發展變化,以此來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施教者還應時刻保持自身內心世界的純凈,向受教者們傳遞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老子并不提倡儒家思想關于“三綱五常”的觀念,認為這種森嚴的等級觀念嚴重地束縛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老子這種自由平等的思想頗具獨創性,對千百年后的今天仍有教育意義。所以,在現代教學中,施教者與受教者的關系應該是自由而平等的,施教者不能故步自封,應不斷汲取新鮮的理論知識來豐富自身的文化素養。教育工作者也不應該用復雜死板的規章制度來束縛受教育者,而應該以柔克剛、以身作則,令受教者心悅誠服,形成和諧融洽、相對愉快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受教者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行不言之教”也是老子所提倡的一種教育方式。在老子看來,“不言”不是不教學,而是“少言”。貫穿到現代教育工作中,要求教育者轉變在以往教育活動中,老師說得多學生說得少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換學生為教學主角,提倡自主學習、快樂成長的新型教育觀。教育管理者不應該是居高臨下、發號施令地叫囂著,而應該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行動標兵,在潛移默化中使受教者自主自覺地跟隨學習施教者。這種教學方法會在不知不覺中為受教者樹立正確典范,即“善行,無輒跡;善言,無假謫”。
老子主張教育者要謙虛恭謹,不驕傲自滿,“白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意思就是說,勇于自我展現的人并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自以為是的人并不能得到別人的稱贊,自吹自賣的人并不會有什么功績,驕傲自滿的人的事業并不能長久興旺。老子還認為,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意思是說,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的人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的人是很糟糕的。所以說,教師工作者要秉承活到老學老的可持續原則,不斷豐富自身科學文化素養。
四、老子的教育思想對現當代教育的啟示作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學說昭示著人們在教育工作中應按照科學的教育規律來從事教學活動,切忌主觀臆斷、剛愎自用。在實施教育教學的活動中,老子的哲學思想值得我們借鑒的有以下幾點:一是“圖難于易”,樹立正確的難易觀念,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應由易到難,遵循科學的認知規律,以此來解決復雜的問題。只有認真地走好了腳下的每一步,才能取得質的飛躍。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持圖難于易、慎始慎終的優良品格,才能切實履行一個優秀教育工作者所應盡的義務,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二是“無為而治”,在教學活動中,施教者要切實遵循教學規律,不人為地對受教者強制約束,旨在鍛煉受教者的自能能力、開發無限潛能。綜上,老子的哲學思想對現當代教育工作者的啟示作用是極其深遠且值得后世深入研究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