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耀 李俊
[摘要]目前,從國家和高校層面,都對大學生創業給予了重視和扶持。對高校來講,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是高校推動創業的重要動力,但目前,傳統的就業觀念影響創業實踐開展,創業教育功利化、精英化趨勢明顯,創業的“倍增效應”也不明顯。重新審視“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有助于改變傳統就業觀念,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創業的“倍增效應”具有滯后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三條解決思路:培育創業新理念,改變傳統創業、就業觀念;改善創業教育,提升學生創業、就業能力;鼓勵高層次創業,發揮創業“倍增效應”。
[關鍵詞]高校;創業;就業
目前,我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劇,高校畢業生就業正面臨著經濟增長放緩、就業總量增加和結構性矛盾突出三重壓力。與此同時,畢業生對就業質量的需求日益提高。針對這一態勢,黨的十七大正式將“以創業帶動就業”寫入報告,成為國家發展戰略,2014年、2015年、2016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強調,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成為帶動就業的核心動力。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引領下,各高校掀起了發展創業教育、鼓勵創業的熱潮。
一、高校大學生創業對就業的帶動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就業觀念影響創業實踐開展
中國社會傳統文化存在的求穩怕風險的陳舊觀念和新中國成立后長期以來形成的“計劃經濟”思維,使社會、學生家長和部分老師形成了刻板的就業、擇業觀念:學生由于社會經驗、資歷、技術、人際關系和資金的不足,無法很好開展創業,創業還是走出校門工作以后的事情,技能培養和經驗積累才是學生的根本任務。創業成為了不務正業和無法就業的象征,直到現在高校畢業生創業還要憑借教育部門核發的《創業證》向人社部申請《就業失業登記證》后才能申請稅收優惠政策。學生本人在進行職業選擇時缺乏主體性,不顧個人的自身條件、興趣、愛好和社會發展的長遠需求,考取公務員或在國有企業中就職成為了畢業生的首選。
(二)“創業帶動就業”認識功利化
創業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就業方式,還可以雇傭更多勞動者以帶動更多的人就業。創業改變了傳統的“一人一崗”就業模式,就業的算術增長變為幾何增長,形成“一人創業帶動多人就業”的良性循環的就業模式。創業成為擴大就業的“倍增器”。以上觀點毋庸置疑,但很多高校,特別是職業院校,僅從創業的“倍增效應”理解“創業帶動就業”,把創業僅僅作為提升就業率的手段,將在各種賽事中爭得榮譽作為考量創業教育效果的手段,導致高校創業教育功利化、短視化現象明顯。
(三)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不明顯
全球創業觀察(Globe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的權威數據顯示,1個機會型創業者可以帶動2.8人就業,創業五年可以帶動就業人數增加到6.0人。但在實際工作中,創業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并不明顯,主要表現在:創業者團隊往往較小,除團隊核心成員外,吸納就業能力不足,“倍增效應”未充分體現;創業團隊或企業吸納的大學生工作往往較簡單,發展前途不大;中小企業組織薪酬、晉升、培訓等因素對員工離職影響較大,創業企業在這方面相對重視程度不足,員工離職率較高,造成二次失業。另外,創業活動精英化現象嚴重,創業典型對于就業學生群體的影響力不足,帶動作用不顯著。
二、對“創業帶動就業”的再認識
(一)創業有助于改變傳統就業觀念
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往往果斷、有毅力、目標遠大、行動力強、具有冒險精神,加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往往在學生中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和仰慕。大學生成功創業案例本身會對高校師生中的傳統就業觀念產生巨大的沖擊。創業者的典型示范作用會吸引更多的人或是通過自身創業和加入創業組織,甚至打工的形式加入,形成創業者“周邊組織”,在大學期間開始接觸和了解社會,通過實踐逐漸改變傳統就業觀念。
(二)創業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就業能力
目前,高校創業教育存在功利化、精英化傾向,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對創業教育的理解都較為狹隘。創業教育通常把創業實務培訓、提升學生創業技能為重點,創業類課程以蒂蒙斯模型為中心,以項目推演過程展開。高校最重要的職責是人才培養,創業教育不僅僅是創辦企業的教育。大學的創業教育應該是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培養具有創新、創造思維、開拓進取精神、獨立工作能力、團隊合作意識、抗挫折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管理技能的個人,把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個體作為重要目標。通過創業教育,學生不僅了解創業知識、提高創業技能,更可以提高綜合素質,初步掌握進入職場的基本素養,為今后的創業、就業打下良好基礎,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創業的“倍增效益”具有滯后性
創業本身是一種高質量就業,對就業具有一定的“倍增效應”,這種“倍增效應”需要經過一定時間才能生效。Rui等通過對德國的研究表明,新企業成立之后對創業的帶動具有明顯的時效性,發揮間接作用,據研究創業企業成立八年左右對區域經濟產生最大積極影響,再經過十年影響消失。對英格蘭低就業水平、“缺乏創業精神”的地區的研究表明,創業活動的開展暫時導致就業減少,新公司成立十年后才能有效創造就業機會。
三、高校“創業帶動就業”對策
(一)培育創業新理念,以新觀念改變傳統創業、就業觀念
百森商學院是創業教育的先行者,他們認為高校創業教育有別于以提升生存能力為目的的就業教育,更不是老板速成班,真正的高校創業教育,應該是立足于為受教育者注入“創業DNA”,要使創業不再僅僅是迫于生計壓力的選擇,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培育學生的創業理念,可以依靠以下三種途徑:一是文化的“熏”,寬松而容許犯錯的校園文化環境是校園創業文化的內核,良好的校園創業文化可以逐步改變師生的創業、就業觀念;二是教師的“引”,專業教師結合專業特點在授課過程中,多向學生滲透產業的內容,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在本行業內開展創業,更能激發學生在專業內進行創業的熱情;三是前輩的“導”,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家回學校給學生開設講座、沙龍等形式的交流,對于學生創業自信的培養和創業意識的激發具有很好的作用,搜集創業案例、樹立身邊的榜樣,利用新媒體等手段積極宣傳,對學生的傳統觀念會產生比較大的沖擊和影響。endprint
(二)改革創業教育,以創業教育提升學生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
創業教育是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提高創業能力、豐富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的有效手段,高校創業教育更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生就業能力、創業素質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校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績,北航、上海交大、人民大學等高校在創業教育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經驗和體系,但我國創業教育與英美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借鑒其成功經驗,探索適合中國高校情況的創業教育體系。一是提升創業教育課程的地位和作用,在高校逐漸推行創業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開設有《創業基礎》等選修課,但是普及面比較窄,高校應當將創業教育列為大學生的必修課,推動創業教育由精英參與變為大眾普及、由通識選修變為系統學習。二是構建和完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編寫適合學生多樣化需求的創業類教材,逐漸完善創業教育體系,除培育創業素質提升創業能力外,還要添加生涯規劃、心理輔導、素質拓展能內容,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創業、就業能力同步提升,從過去零散的課程到相對完備的體系。同時,各專業還可以結合專業特點,開設具有專業特色的創業類課程。三是加強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創建專職創業教育師資,建立創業教育教研室為教師在企業內接受實訓創造條件,邀請企業家為學生授課,開展師資培訓和交流,從兼職業余發展為專業專研,從“單打獨斗”發展為“團體作戰”。
(三)鼓勵高層次、機會型創業,將創業“倍增效應”進一步擴大
根據創業動機不同可以將創業活動分為“生存型創業”和“機會型創業”。生存型創業是指創業者為了謀生而被動選擇開展創業活動;機會型創業是指創業者在機會窗口打開時,為了把握市場機遇,放棄了很好的工作選擇開展創業活動。GEM中國報告(2007)顯示,創業初期超過80%的生存型企業提供的工作崗位少于5個,創業五年后40%以上的機會型創業企業可以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20個,所以機會型創業具有更強的帶動就業能力。大學生受教育程度較高,對市場和新生事物敏感,具有創新熱情和精神,在創業選擇中,能更加理性、全面的認識創業環境,把握機遇、擴展人脈、整合資源,這正好符合機會型創業者的特點,更容易成為機會型創業者。高校應該鼓勵大學生發揮自身受教育程度高、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強優勢,開展知識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和人力資本密集型的機會型創業,更加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