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賀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在消費者個人信息越來越遭到頻繁侵害,而我國并沒有完善的相關法規與制度,這對個人信息的安全帶來了危機。本文通過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現狀進行調查分析與研究,找出存在的問題,然后通過具體的舉措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保護機制
一、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特征與內涵
個人信息,是指與個人相關聯、可以識別個人的數據、資料之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越發表現為存儲于計算機中的數據載體形式。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遭到前所未有的變革,現在人們在有意和無意間就會在網絡上遭到個人信息的侵犯,使人們感覺生活在半透明的世界當中,一個人的人格被商品化而倍感低賤。
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則在個人信息的基礎上,更側重于經濟交易領域。由此可看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特征在于:(1)可識別性。即一些散見的數據可以單個或結合起來指向個人主體,在消費領域,它們可以直接體現一個人的消費習慣、購物偏好等,并可深入體現一個人在經濟生活中的信用狀況。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可識別性,是確定個人信息內容和范疇的客觀標準,(2)有用性。消費者個人信息具有價值性,正因為它在信用交易中能滿足經營者的需求,侵犯消費者固有的權益,所以才需要對其進行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在信用交易領域已越來越成為珍貴、稀缺的經濟資源,它可以大幅提升經營者的效率,節約交易成本。而它在滿足信用交易需求的同時,體現了消費者人格利益的轉讓和商品化。
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分類可以從不同的標準作出不同的分類,但是從更能全面反映其內涵角度出發,可將其分為消費者一般身份辨識信息、消費者交易信息記錄和通過技術手段整理出的消費者信息。消費者一般身份辨識信息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文化程度、職業等。而消費者交易信息記錄則包括信用卡消費記錄、貸款記錄等與經營者、金融機構發生的能反映消費者信用的信息。通過技術手段整理出的消費者信息包括消費者消費習慣、購物的偏好、網上活動的行為分析、消費者的信用狀況等。從有利于消費者人格利益保護的角度出發,可分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敏感信息是指涉及個人隱私權的信息,如病歷、信仰、生理狀況等。克除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為一般信息。
二、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本次通過調查西寧市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現狀,充分了解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存在的問題,為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制度建構提供依據。本次接受調查的是西寧市的市民和商家,調查的方式主要是調查問卷的方式,其中發放100份,回收96份。問卷的問題包括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范圍、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現狀、監管現狀等問題。最后筆者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總結出了西寧市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內涵模糊、不明確。
根據調查顯示,在問及個人信息的范圍時,40%的公民沒有認識到個人的職業、學歷等個人基本情況屬于其范疇,有近半數人認為受保護的個人信息即指涉及隱私的信息,一方面,這表明我國消費者對于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度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并未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范圍作出明確的規定。據調查,各地的地方保護規范僅對個人信息做出了簡短的定義,并未對其內涵、所包含的項目作出列舉式規定。
(二)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制度可操作性不強
根據統計,有33%的公民認為我國沒有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能列舉出有關個人信息地方保護規范的公民寥寥無幾,關于我國目前個人信息保護體系的狀況,有41%的公民認為不滿意。這表明我國對于個人信息保護具體安全機制的規定上有所欠缺。
據搜集,雖然許多專家呼吁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并已有草擬出示范稿,但我國目前沒有一部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我國目前遼寧省有我國第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標準《遼寧省個人信息保護規范》,其他行業標準如《大連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個人信息保護規范》也順應了經濟發展的步伐。其次,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各地也相繼推出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如上海市的《上海市個人信用征信管理試行辦法》分別從個人信息的采集、傳輸、利用等方面做出了法律制度上的保障。至于涉及到有關消費者的個人信息保護,目前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第14條首次規定了消費者擁有個人信息權,并在第29條規定了經營者的如實告知義務和安全儲存義務。但是法律規定過于原則,沒有對消費者的權利、個人信息收集、處理、使用等保護實施規則作出具體的規定。
(三)個人信息保護監管機制不健全,有待加強
在問及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機制如何時,有77%的公民表示不滿意,在問及我國消費者個人信息監管機構應采取什么模式時,有57%的公民認為應采取行業自律為主、政府監管為輔的模式,有28%的公民認為應采取政府監管為主、行業自律為輔的模式.在監管部門的設置上,有67%的公民認為我國沒有統一的監管機關,有63%的公民認為我國不宜設置專門的監督機關,在我國目前行業自律的現狀上,74%的公民認為我國行業監管力度不夠。故我國目前的監管缺失,政府監管沒有一個確定的監管部門,行業組織缺乏自律性,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
(四)公民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強
我國目前消費者對個人信息缺乏保護意識,在問卷調查填寫、網絡信息注冊時,不假思索的填寫上,無意識問即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而且當自己的個人信息泄露后,很少有人通過法律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調查中當個人信息被非法獲取后,有22%的公民選擇不去理會。
三、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具體舉措
(一)明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概念和內涵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并沒有規定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定義及所包含項目的列舉式規定,在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中首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明確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定義及內涵。我們可以根據其他地方標準的規定,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作出明確的定義,對其范疇作出列舉式規定,并可根據保護程度的不同對其作出分類說明。endprint
(二)完善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體系
目前,對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上的直接保護主要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專門性規定,并沒有專門系統的法律對其進行保護。在我國目前《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沒有出臺、民法典還沒有編纂出來的情況下,制定《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既不現實又沒必要。筆者認為,對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首先要完善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制度,然后再適用于消費者領域,即可以完善法律體系,又可以節約立法成本;其次,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可操作性,地方可依據它制定地方性法規、規章,先行制定出地方性標準,再者,《憲法》《民法通則》等法律可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間接保護,實現其與消費者個人信息專門性法律的配套銜接。
(三)確立具體的個人信息保護機制,尤其對具體的保護實施舉措作出細化規定
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最核心的就是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各種舉措落實到法律明文規定上?!断M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過于籠統,缺乏實踐性,筆者建議細化各種保護實施舉措,具體從個人信息的收集、處理、使用三方面進行規制。首先,明確各種舉措的范疇,如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存儲、刪除、編輯等行為,其次,明確各種舉措所要滿足的要素,再次,使各種行為所應遵循的規范明確具體化。
(四)健全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監管體系
目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并未規定具體的消費者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的監管機構,且實際中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公安部等多個部門均對其有職權。多個部門均對其享有職權,不利于個人信息的監管,我國應確立一個專職監管個人信息侵害的監管機關。其次,我國目前消費者協會等行業組織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行業組織的自律規范已經長時間得到了業界企業的普遍遵守,且行業自律更靈活,能夠順應市場的發展,所以較長時間內我國仍應采取行業自律為主的監管模式。
(五)提高消費者本人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
目前,我國應將提高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自我保護意識提上日程。一方面,國家機關相關部門、社會相關行業組織應加大對公民的教育力度,通過報刊、網絡等媒介、發傳單、廣告等方式,對公民進行普及、宣傳個人信息的常識,使人們認識到個人信息也有經濟價值,個人信息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人格,從而引起消費者對個人信息的高度關注。另一方面,消費者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在消費過程中謹慎提供自己的信息,明辨商家索取信息的目的,即使信息到商家手里也及時的關注信息的動向,當個人信息受到侵犯積極地尋求相關途徑解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