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娟
[摘要]本文利用自建的小型中醫英語專門用途語料庫,運用語料庫分析軟件對《黃帝內經》的李照國和伊爾扎·威斯(lliza Veith)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研究,旨在為中醫文本的英譯找出共性和差異。
[關鍵詞]語料庫;《黃帝內經》英譯本;對比研究
一、引言
語料庫(corpus)是用科學系統的方法收集起來的語言文集。一般語言文集可以是全面的,能夠反映出一個作者、一個時代的風格、語言、文化等特征,但也可以是雜亂無序的;然而語料庫是能夠全面準確地代表某一語言或它的某一方面的語言特征的文集。語料庫作為語言研究的一種有力工具,被廣泛應用于二語習得、對比語言學、語言教學、語義學和詞典編纂等各個方面。同時,語料庫還為翻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言語素材,翻譯研究方法也因此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
二、語料庫運用于翻譯研究的發展概述
(一)國外語料庫運用于翻譯研究的發展與現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及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各種類型的語料庫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相繼建立起來,其中布朗語料庫(BROWN)、蘭開斯特一奧斯陸/卑爾根(The LancasterOslo/Bergen)、赫爾辛基歷史英語語料庫(The Helsinki Corpus of Historical English)和國際英語語料庫(The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等較有影響力的。英國學者Mona Baker在1993年發表的《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啟示與應用》一文奠定了語料庫運用于翻譯研究的基礎。該文中指出,隨著語料庫方法論的完善,原語文本和翻譯文本語料庫的使用方法必將讓翻譯研究者揭開“翻譯文本作為溝通活動媒介的面紗”。1995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立了翻譯英語語料庫(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類比語料庫,該庫收錄的了包括英語原文以及從其它語言翻譯為英語的譯文文本。另外,在國際上還有挪威語平行語料庫、加拿大議會會議英法平行語料庫等。這些語料庫的建立都給翻譯研究提供了更真實可靠的依據,使研究者能夠更科學客觀地考察翻譯的性質及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制約因素。
(二)國內語料庫運用于翻譯研究的發展與現狀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就有學者建立了文本語料庫,開創了我國語料庫研究的先河。目前在國內結合語料庫進行翻譯研究成就顯著的有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與研究中心,該中心已經建成了國際上容量最大的通用漢英對應語料庫,而且基于該語料庫進行的研究已經初見成效。隨著中醫藥對外翻譯工作的積極開展及中醫術語英語翻譯國際標準化研究工作的平穩推進,中醫英語語料庫的建設工作已經被提到了議事日程。從現有的報道來看,部分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中醫英語語料庫的建設工作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南京中藥大學的施蘊中、陳滟在2006年創建了小型中醫臨床會話語料庫,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中醫口語英語,這是中醫英語領域的第一個語料庫。
三、語料庫運用對《黃帝內經》兩個英譯本對比研究的啟示
《黃帝內經》是我國最早的較完整保存的醫學典籍,奠定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框架。到目前為止,《黃帝內經》的英譯本有十多個,是研究中醫翻譯的重要語言素材。本文作者選取了其中兩個具有典型性的英譯本,即李照國的譯本(簡稱李本)和伊爾扎·威斯(Iliza Veith)的譯本(簡稱威本)。選取這兩個譯本的原因在于李本是目前國內譯者完成的唯一完整譯本,而威本則是國外許多著名大學研究中國醫學史等課程的指定教材,兩個譯文分別代表了由母語譯為外語和由外語譯為母語的翻譯行為。兩位譯者在背景知識結構、翻譯策略以及目標讀者等方面各具差異,能夠比較全面地代表中醫英譯文本的語言特征。
本研究將《黃帝內經》原文及對應的兩個英譯本經過文字掃描、格式轉換、校對及存檔等過程,自建一個小型的中醫英語專門用途語料庫,運用Wordsmith Tools(4.0)語料庫分析軟件對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中醫文本的英譯找出共性和差異。
(一)對翻譯普遍性的研究
翻譯普遍性是指譯文所具有的典型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的譯文往往會帶有一些的共同性特點。
本研究發現,詞匯方面的普遍性主要體現在兩個譯本對一些常用的中醫詞匯的英語譯文具有認同性,比如人體器官和一般概念的病理現象,中醫學的“子宮(uterus)”、“心肝脾肺腎(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心悸(palpitation)”、“便秘(constipation)”、“黃疸(jaundice)”等等都是借用西醫中原有的英語術語。另外還有一些治療方面的中醫術語在兩個譯本中也普遍使用英語中對應的詞匯,比如:“正骨(reduction)”、“止血(hemostasis)”等等。這是因為雖然中醫與西醫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但兩者都屬于自然學科,所研究的對象都是人體和疾病,正是因為人的生理結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在專業詞匯上中醫和西醫能找到一些“共核詞”。
本研究還發現,句型和語法方面的普遍性主要體現在主謂(賓)結構上,如:“寒極生熱”,兩個譯本在翻譯時都采用了固定的對應模式,即主謂(賓)結構,李本:extreme cold generates heat,威本:intense cold brings for the extreme heat,這是因為一些漢語句型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固定的語法結構。
(二)對翻譯規范的研究
翻譯規范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下,譯文會顯現出一些帶有規律性的特征,在不同的背景下,翻譯行為的規范也會有所不同。中醫術語翻譯規范一直以來都是中醫翻譯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中醫英語翻譯不僅是要求忠實于中醫文本原文,更重要的是譯文必須符合英語的用語規范,必須具有較強的可讀性。endprint
本研究發現,中醫核心概念和中醫特有的病名在英語中屬于語義空缺詞匯,李本大多以音譯加注的方法進行處理,選詞的變化性不大,盡量保持了原文的古樸文風,但是部分譯文過于籠統模糊,而且使用括號和拼音的頻率明顯高于威本,有礙閱讀的流暢。威本譯文語言優美流暢,可讀性較強,但一些中醫文化信息詞匯的翻譯出現了漏譯或誤譯的現象。
如:“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原文中“府”與“腑”是古今字,“六府”就是對應現代漢語中“六腑”,威本直接按照字面意義將“六府”翻譯成了“sixtreasuries of nature”,屬于對原文的理解錯誤,李本中將“六府”譯成“the Six Fu-organs”,比較精確地保留了原文的內涵。
(三)對不同譯者風格的研究
隨著翻譯學研究的發展,譯者已經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譯者在翻譯行為中的主體因素。如果想證明某種語言表達方式的重復出現是因為譯者的個人偏好或個別現象,這就需要運用包含有大量翻譯文本語料的語料庫來進行數據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會更加有說服力。
本研究發現,因為譯者翻譯目的不同,翻譯過程中選擇的翻譯單位和翻譯策略都會有所不同。
如:“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
李本為了保持中醫原文的實際內涵,其采取的翻譯策略是“譯古如古,文不加釋”,對原文中一些中醫固有基本概念,“精”、“華”、“發”、“冬氣”,采取音譯(拼音加注法),譯為jing(essence)、hua(splendor)、fa(hair)、dongqi(winter—qi),其翻譯單位在詞以下。威本偏重交際翻譯模式,大量借用西醫學術語來表達中醫學概念,“精之處”翻譯為“the place where the secretions ale lodged”,“其華在發”翻譯為“the kidneys influence the hair on the head”,“冬氣”翻譯為“the climate of winter”,翻譯單位為詞組或者小句,比李本中使用的翻譯單位要大。
四、結語
本研究發現,中醫英語語料庫可以為中醫文本翻譯研究提供大量真實且豐富的語言素材,從而為中醫英語翻譯的規范化提供一定的指導。同時,研究者還可以利用中醫英語語料庫對同一中醫文本不同譯者的譯文運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進行多層次比較,探索譯者自身的翻譯目的、個人因素、具體的歷史時期及社會意識形態等等對其翻譯策略的影響,以及翻譯中對具體詞匯、句型結構的選擇,從而對譯者的風格做出更加全面客觀的闡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