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翊 李莉瓊
摘要:在“互聯網+”環境強烈沖擊的下,高校圖書館迎來了發展機遇,但也充滿了挑戰。本文在揭示“互聯網+”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探討了“互聯網+”對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并以三峽大學圖書館為例,分析了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對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has not only challenged traditional social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but also motivated people's innovation to a large extent. He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further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by taking the library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
Key words: "Internet+";university librarie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F279.23?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4-0083-02
0? 引言
在“互聯網+”的時代,人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得到釋放,高校圖書館迎來了發展機遇,但是傳統的社會結構和組織構架也受到了挑戰,作為高校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等工作的重要服務部門,高校圖書館應積極探索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培養一批掌握和推廣新理念新技術的高素質館員,提升服務和管理的質效,促進高校圖書館科學化、智能化的進程。
1? “互聯網+”的概念和特征
1.1 “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開始被大眾認知于2013年11月,馬化騰當時就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是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的資源和環境,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傳統行業”,不過這只是大多數人對這個概念字面上的理解。[1]事實上,其概念已遠遠大于這個范圍,它是調動與互聯網相關的所有因素與其他行業尤其是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形成更為廣泛的形態。
1.2 “互聯網+”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在其發展過程中通常會表現出很多特征,但是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分別為開放與融合、跨界與創新、個性與體驗。
①開放與融合:“互聯網+”中的“+”代表了開放與融合,它表明因為開放所以零門檻,只要有網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互聯網。因為開放所以分享和借鑒,開放的最終目的就是不斷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共同發展,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進行深度融合,從而誕生豐富多樣的組合模式。
②跨界與創新:任何新事物都是創新的結果,“互聯網+”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創新。它是互聯網的精髓。創新就是發現兩個已有事物的內在聯系,并把它們連接起來創造出新的事物。跨界就是連接兩個領域,創造出全新的東西。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技術創新、更重要是觀念創新,于是,“互聯網+”因為創新就出現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教育”等跨界創新形式[2]。
③個性與體驗:“互聯網+”之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就是它的個性化特征,互聯網是人們自我展示的最佳平臺,展示個性化的“我”和滿足個性化的“我”,促使“互聯網+”更要加強用戶的體驗,將用戶至上奉為一切服務的出發點,改進意見、體驗營銷、自主創新等,都表現出對個性的尊重和敬畏[2]。
2? “互聯網+”對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沖擊
2.1 “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轉變
①管理方式的轉變。一是要充分認識到“互聯網+”不是對傳統高校圖書館的簡單替代,也沒有改變高校圖書館的本質,它的意義是幫助高校圖書館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服務體驗,這就是從根本上精簡與優化部門的組織機構,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編寫完善的職位說明書,規范部門人才的選拔;用科學的評價手段確定各個崗位的薪酬,使部門的薪酬管理走上規范化的道路;實施有效的人員能力考核評價,提高員工的勞動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等等。這些必將是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要堅持走的科學管理之路。
②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色轉變。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必然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以更好地適應環境變化的要求,現在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應扮演的角色為人力資源管理專家、員工的激勵者、組織的戰略合作者。隨著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角色重新定位,引導和推動員工不斷學習的能力、善于領導和發展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能力等。只有具備以上能力,未來人力資源管理者才能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實現組織發展戰備的目標。
③館員角色的轉變。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圖書館員的角色從封閉型轉換為開放型;從經驗型轉換為知識型;從被動型轉換為主動型;從手工型轉換為技術型;從保管型轉換為研究型;從工具型轉換為專家型。因此,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圖書館館員必須成為可以扮演多個角色的多面能手,具有多重身份、多種角色。根據用戶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快、準、精”的服務。
2.2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未來
①“人本主義”的人力資源管理核心理念是根本。[3]首先必須具有“人本主義”的核心觀念。就是把人作為高校圖書館最重要的資源,把尊重館員、激勵館員、理解館員、愛護館員作為前提,充分調動和發揮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尊重館員自我及其發展。高校圖書館要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的關鍵取決于人力資源的管理。只有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才能最優化地組合圖書館的各要素,依靠科學管理和館員參與,更好地營造高校圖書館團結和諧的服務氛圍,更好的滿足師生的需求,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②館員培養成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中心任務。高校圖書館要想生存和獲得進一步發展,就必須不斷更新和提高館員的能力,知識水平,專業素質,注重高校圖書館所有館員的學習和培訓,推進學習型圖書館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學習和培訓對圖書館員來說,不再是負擔,也不再是圖書館給予的獎勵,而是高校圖書館工作中的一部分。以傳授知識,技巧為主轉變為全面培養館員獨立自主的分析判斷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建立激勵機制,使館員終身學習和不斷進行培訓,將成為館員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圖書館組織發展的方向。
3? “互聯網+” 環境下我校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方向探索——以三峽大學圖書館為例
為適應“互聯網+”環境,三峽大學圖書館一直致力于管理模式、工作機制以及人力資源等方面的改革與探索。通過明晰工作流程、科學設崗、實行崗位聘任和淡化身份,建立健全以崗位為核心的崗位津貼分配體系等舉措,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3.1 科學設崗與動態管理
首先,根據是否滿足“互聯網+” 環境下圖書館業務和服務需求、是否有利于圖書館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作為衡量其“科學性”的根本標準重新規劃崗位。在全館統一協調下,合并重復崗位,減少不重要崗位,增設面向新需求的崗位,如數字資源加工館員、網絡系統工程師、系統開發館員、文化活動策劃館員等新崗位。
其次,制定并不斷完善《崗位評價指標體系》,圖書館的工作崗位類型多樣化,各類工作崗位責任大小、任務輕重、技術含量、勞動強度、工作難度、環境條件等不盡相同。建立起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崗位評價標準是前提,并組織全館職工參與崗位評價,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對崗位實行分級分類,從而初步建立了與圖書館事業和工作基本相吻合的多層次崗位體系。
最后,實行動態管理。探索“互聯網+” 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用工新形式、新方式、新方法,強化聘后管理,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待遇能高能低”激勵競爭機制,建設與現代化圖書館相適應、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管理、技術和服務隊伍,鼓勵杰出人才脫穎而出,促進學校圖書館事業可持續的快速、健康、協調發展。根據《圖書館崗位聘任實施辦法》,圖書館各級各類崗位均實行公開招聘,平等競爭,擇優聘任。部分崗位的公開聘用不僅面向圖書館內部,還面向校內外,用人機制進一步被激活。
3.2 淡化身份,建立起在以崗為核心的激勵機制
①確立以崗位為核心的分配原則。淡化干部、工人、職稱、行政級別等各種身份標志,確立了“突出業績,強化責任,以崗定薪,優勞優酬,動態管理”的崗位津貼分配原則和方法。
②構建新的圖書館人員工資分配體系。建立并不斷完善《圖書館校內津貼分配辦法》將職工校內津貼劃分為基礎津貼和崗位津貼。其中,崗位津貼與職稱、職務、工齡等完全剝離,只和崗位掛鉤,實現了以崗定薪、優勞優酬。
③健全考核制度,規范了考核方式。通過制定和不斷完善部門及個人考核辦法,實現了部門考核與個人考核相結合,日常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的考核體系,將考核工作經常化、規范化。無論是部門工作考核、職工個人考核,還是日常考核或目標考核均直接與崗位津貼分配掛鉤,充分發揮了考核在津貼分配中的導向作用。
3.3 不斷豐富的文化建設
充分利用圖書館優勢,加強“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文化建設,形成以人為本,以讀者為中心和服務至上的圖書館文化。一是在職工中倡導服務奉獻精神,開展“比學習、比服務、比創新、比業績、爭先進”為內容的“四比一爭”活動,推動職工爭先創優的工作熱情。二是開展職工培訓,進一步提升職工綜合素質。通過開設職工講壇、搭建職工自主交流的平臺,促進了職工的學習交流。三是依托圖書館的平臺,積極開展閱讀推廣活動。通過舉辦文化講座、圖書推薦和影視鑒賞等活動,開展閱讀輔導工作,通過世界讀書日契機,積極組織好書推薦、讀書沙龍、圖書漂流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激發閱讀熱情、營造閱讀氛圍。在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育人功能的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強調了館員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增強了團隊合作和創新精神。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通過不斷更新辦館理念,不斷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努力緩解“互聯網+” 環境下在服務的高要求與我館目前人力資源緊張的矛盾,完善以崗位聘用為核心的用人機制。建立人才評價、考核、激勵與流動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員工積極性,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滿足一流高校圖書館建設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天陽.一本書讀懂互聯網+[M]..北方文藝出版社,2016.
[2]陳逵.互聯網+的紅利時代[M].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
[3]余凱成,程文文,陳維政.人力資源管理[M].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4]裴微微.呂淑賢泛在信息環境下我國大學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對策研究——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