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職學生英語基礎差,英語學習興趣不高,英語課堂參與度低。中職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采取過程性評價,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本研究以實證研究的方法淺析了同伴互評教學模式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并加以分析,提出了教學建議。
【關鍵詞】同伴互評;課堂教學;過程性評價
【作者簡介】張敏,福建經濟學校。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問題
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是一門必修課,英語是學業水平測試的必考科目之一。中職學生英語課既要學習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溝通技巧,又要結合相關專業掌握專業英語的基礎知識,為將來的繼續升學或上崗就業做好準備。然而,經過了小學、初中對英語九年的學習,大部分中職學生對英語課程散失了信心,缺乏了興趣,缺少了學習動力,沒有了英語學習的策略,更別提自主學習的能力了。中職英語課堂常常出現教師賣力唱戲,學生置身事外,師生互相埋怨,教學沒有效果的尷尬境地。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英語課堂學習的效率,改變學生英語課堂懶散疲憊的狀況,中職英語教育不斷改革,力求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教育專家們修改了中等職業教育英語教材的難易程度,編制了與各專業相應的話題;一線教師們推出了真景實做,模擬現實中英語使用的環境;班級輔導員們改變了座位安排,爭取制造適和小組合作的課堂條件……但是各種教學改革收效甚微,無法從根本上轉變學生課堂英語學習“不配合、不參與”的現狀。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增加學生課堂投入,需要從學生個體因素入手,在觀念上使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關注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評價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讓學生參與評價過程不僅可以改變傳統以來學生在評價中的被動地位,也能夠讓他們在評價過程中學會質疑,打破權威,加深思考,受到啟發,進而激發自己的學習興趣,通過提高英語課堂參與度提升英語學習成績。國家教育部早在2003年的英語課程標準中就指出:學生是評價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評價應有益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不斷發展。課堂教學應改變傳統單一由教師評價的模式,在情景教學中引入同伴互評的方式。同伴互評是與教師評閱相對而言的一種合作學習機制。
那么在中職英語課堂教學中能否引入同伴互評方式,學生對同伴互評的態度如何,通過同伴互評學生英語課堂參與狀況有無變化,同伴互評能否改善學生英語學習成績呢?本文就以上問題展開實證研究。
二、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本研究選取了福建經濟學校17級會計一班為實驗班級。該班共有學生三十六名,其中男生十六名,女生二十名,班級成員中考成績較均衡,所學專業較中性,無明顯的性別優勢。本研究始于2018年2月份,即第二學期開始,此時學生已經初步了解了中職英語課堂情況,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英語課堂模式。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三種研究方法。
文獻分析法:首先研究者閱讀、收集、整理了關于同伴互評與課堂參與的相關文獻,了解前人對此的研究。總結歸納出此領域的基礎理論,深刻了解了當前的研究動向。
問卷調查法:首先研究者依據實際情況制定出了符合中職學生使用的《調查問卷》。選取了英語學習興趣、對課堂評價的態度、對同伴互評的態度以及同伴互評的效果幾個方面進行調查。調查問卷已于2018年三月和五月分別發放至三十六名學學生手中,最終回收三十六份,回收率100%。問卷信效度較高。
隨機訪談法:隨機抽取了10名學生和一名任課教師進行訪談,打消他們對本次實驗的顧慮,了解他們英語教學的狀態,探究影響他們課堂評價的原因,并力圖獲取他們在英語課堂學習中情緒的變化。依據訪談結果調整接下來的教學方案目標是為了得到更客觀的數據,用于進一步的分析。
前期問卷調查為了摸清現狀,讓此次研究順利進行,為檢驗實驗效果提供對比依據。第一次問卷完成后,對英語課堂教學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同伴互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后期問卷調查在第九周的進行了第二次問卷調查,其目的是調查同伴互評的行動研究是否有用,是否幫助學生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了過程性評價對英語學習的幫助作用。經過兩次調查得出數據如上:
第1、2題從整體上調查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和對英語課堂教學的態度。第一題“你對英語感興趣嗎?”前測后測相差32%。在采用同伴互評教學模式前,喜歡英語課的學生只占23%,采用了同伴互評之后,喜歡英語課的學生占比達到了55%。
第3-5題研究學生對課堂中教師評價的態度。雖然相信老師課堂評價有效的學生占比沒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愿意相信老師課堂評價的公正性并采納老師課堂評價的學生均提升了30%左右。
第6-8題調查的學生對同伴互評的態度。采用同伴互評教學模式之前,學生對這種模式不大認可,愿意嘗試參與同伴互評、愿意采納同伴互評意見學生人數不到50%,經過九周的實驗,學生們看到了同伴互評的效果,愿意參與、采納意見的人數均超過了75%。
第9、10題研究同伴互評對英語學習的作用。大部分同學為了同伴互評加大了學習投入,也認為同伴互評對英語學習具有幫助作用。
三、實驗結果與數據分析
經過前后測數據對比,結果顯示學生對英語科目和英語課的興趣,有了較大的提高。“喜歡英語課堂教學”的學生數量從23%上漲到了55%,增長幅度巨大。究其原因,大概有兩個。一是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了評價別人的機會,他認為自己的英文水平得到了肯定,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自信心;二是在他評價別人時得到了全班同學的關注,成為了指點別人的“明燈”,常年被忽視,被誤解的個人意識迅速覺醒,對待英語的興趣開始由厭惡轉為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數據分析中研究者還發現引入同伴互評的學習機制后,學生對待老師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認為英語老師在課堂上“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常常針對自己”的反饋明顯減少了。學生開始意識到教師組織授課的不容易,“親其師,信其道”。了解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學生們采納教師評價的數量明顯增多了。通過課后對教師的訪談,研究著也能感受到加入了同伴互評模式的英語課堂較原來和諧了,師生相處融洽了。
然后,對比數據表明參加此次實驗的學生在對待評價的態度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生對待同伴評價時的態度能接納的比例由原來的25%增加到了77%。他們認為只要是正確的,中肯的評價,自己愿意采納。大部分同學認為,同學間的評價,比老師對自己的評價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訪談時有同學表示,在以前的課堂教學中自己非常注重能否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完成教學任務以后,自己往往只關注結果是“good”、“not bad”或者“try again”。但是老老師講解“好在哪兒”、“為什么重做”等評論,學生并沒有那么認真的去思考,自己的去琢磨。在同伴互評中離開了“老師”這個高高在上的身份,同學間互相評價,學生們為了明確自身英語水平在同伴中的位置,也為了觀察同伴的英語水平,無論是點評方還是接收點評方都會嚴肅對待。
最后采用同伴互評教學模式,學生對自身英語學習也有了態度上的轉變。愿意加大英語學習投入的學生比例從28%增加到了88%。在訪談中,學生提到要評價別人,首先他們希望自己能夠了解需要評論的知識。他們愿意預習課堂活動中需要評論部分的內容,他們更愿意在課堂上表現出胸有成竹的樣子。為了讓自身的評價更有說服力,他們投入時間預習英語內容,細化英語知識點,消化吸收英語語言應用技能。在后側數據中,百分之八十七的同學認為同伴互評對自己的英語學習有幫助。
四、教學啟示
中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語法能力有限,但在課堂上同伴互評時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發展個人交際能力,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參與越多,收獲越大。同伴互評是有效的課堂評價的一種方式是教師評價的有益補充,是過程性評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評價的準確性以及有效性上,學生們常常受制于語言能力的不足,評價較主觀,語言不規范。中職教師應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查閱相關的語言資料,確立評價標準,規范評價語言,完善評價過程,讓學生在評價他人與聽取他人的評價中增加個人對英語學習的反思,舉一反三,獲得語言知識和技能。
同伴互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同學間的合作學習。教師在同伴互評時因參與其中,成為同伴互評的引導者。看到同伴互評時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承擔的任務和完成的情況,避免在同伴互評時出現混水摸魚現象。當然,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評價的示范或參照,樹立評價的標準。
本研究為一線教學提供了一些參考,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這次行動研究只是在一所中職學校的一個班級進行,數據小,范圍窄,降低這次行動研究在現實應用中的有效性。其次,學生的英語水平的能力不足。在同伴互評時,有時未能給出有效的批改和評論,可能會給出不準確的評論。再次,行動研究的時間不夠長,學生進行的評價次數不夠多。在此次研究的基礎上,擴大研究范圍,全面了解當前中職學生同伴互評與課堂參與的狀況,對同伴互評對英語教學的影響進行更為全面而深入的探析,將是我們今后在后續研究中要著重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003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J].
[2]路春燕,趙全祿.以微信為平臺的同伴互評在獨立學院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淺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8:162-163.
[3]葉萍.同伴互評法在英語演講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外語教學, 2014(7):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