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娜
(山西戲劇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當今鋼琴演奏與研究的舞臺上,眾多鋼琴演奏家們都熱衷于演繹德彪西的作品。在國際上,關于德彪西的著作、論文、唱片也非常多,無論是對于德彪西本人還是他的作品都已經研究得非常全面,都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準與參考價值。以下是本人在演奏時的一點理解,希望與大家一起分享。
《前奏曲》的另一個創新之處是雙句體的創作中強調和聲色彩以及句法節奏的細微變化,在起始段與再現段中明顯可見。另外,此曲中還運用了大量重復進行,如起始段的1—3小節與7—10小節等;中段的20—21小節與24—25小節, 60—61小節與62—63小節等;再現段的80—81小節與82—83小節等。有人說德彪西的音樂是由不同的碎片組成然后再把不同的碎片拼成一個新的圖案,類似“七巧板”一樣。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很難找到一個自始至終發展不斷的旋律,它總是由一些零亂的片段發展并且相互組合起來,每一個片段極其精巧而且閃亮;但是有些是屬于同一個“碎片”的產物,但句子之間分的又十分細致。
起始段的第一句主題旋律是從左手開始,然后逐漸過渡到第2小節右手的下行音階,然后主題旋律始終在右手的上聲部回蕩,第二句德彪西則以相同的形式開始,隨后以4小節的新主題材料即三度音程進行,仿佛太陽升出海面,第15小節左手的旋律要尤其突出,注意右手空拍進入的感覺要有分寸感并不是很突出,之后感情稍有起伏逐漸激動,17—19小節彈奏要有一氣呵成的效果,動作簡單并且聲音的處理要有把握。他的創作已初見印象主義的影子,創作手法上已經開始傾向于某種幻想氛圍的描寫。20—25小節左右手的小指聲音要突出,也就是說有一個或者是主要的音突出,其他是次要的聲音效果,像是石頭扔到水里泛起一圈一圈波紋,德彪西的創作就有泛音的影子。26小節開始雙手的交叉演奏,幻想流水時候的意境,此時的音樂表現推向高潮。第35小節他使用音階的上行跳音進行,卻明確而又大膽的標出了要做出漸弱的聲音處理,這又表現出德彪西與眾不同的音色處理要求。從38—44小節建議演奏時使用左踏板,左手的和聲有下沉到底的聲音效果,右手上聲部的聲音處理要逐漸加強,雙手和聲演奏的配合效果顯得格外重要。從60小節開始情緒高漲,雙手和聲更加強烈,65小節結束了中部。
再現部66—75小節是樂曲開頭主題的重復出現,從76—77小節開始的左右手反向漸強進行,使整首曲子增強了緊張的程度。81—83小節雖然是重復,但是演奏不同的聲音效果,86小節右踏板要配合雙手的每一個重音,烘托明朗而又輝煌的氛圍,87小節六連音的拍子要十分準確。整首曲子的演奏時要熱情,大氣,向往美好的事物,全曲在ff中結束。
樂曲一開始雖說很弱,但要演奏得十分精美而且細致。從第1—17小節,樂曲持續不斷使三個聲部同時進行,這是此曲演奏的一個難點,要清楚地注意到聲部之間存在著縱向的關系,同時又不能忽略旋律的橫向走向。1—4小節左手演奏不能弱奏但要有推進感覺;右手指法的運用要合理;連線與跳音的處理要適當;1—2小節旋律聲部在中間,到第3小節時則換到高聲部了,雙手一定要有不同的觸鍵方法,有左右手的不同交換感覺;從第四小節開始,樂曲又轉為安靜、舒緩的意境。第5—10小節左手和弦處理為弱奏,此時的旋律一直在上聲部,以三度音程的方式出現,給人模糊的感受。第19—21小節德彪西慣用的突強又突弱的手法再次出現,增添了戲劇性,右手和弦即使弱但也要彈到底,在突強的音上建議演奏時適當用右踏板,以增添聲音效果。22—37小節又出現了極富歌唱性的三聲部旋律,三個層次非常清楚,印象主義音樂表現在多層次的多重音響效果,演奏時抓住主要聲部的旋律,同時不忽視其他聲部的走向,對演奏者要求具有極高的演奏功底,有飄揚的感覺。38—41小節位置較遠幅度比較大,演奏時建議手指要有極強的方向感,可以適當使用左踏板控制較弱的聲音效果。42—49小節是樂曲的再現部分,給人一種新的意境。
中部的第50小節開始樂曲從歡快與活潑的情緒,直接轉變為激烈的、而且有動力的情緒,力度瞬間轉變為f,與前一小節形成極為明顯的強烈對比。從第58小節開始是三度上行旋律進行,演奏時節奏感極強,樂句較長且連續性要好;建議右踏板從63小節進入,運用得當;右手觸鍵極慢,要一氣呵成。
結束段第73—74小節是由兩小節的新材料引入,右踏板建議踩滿這兩小節,演奏時有飄揚的感覺。75—79小節雖然德彪西標注右手是連奏,但是為了重新表現活潑歡快的主題,建議演奏時跳躍。第80小節開始再遵循作者的創作用連奏演奏,第82小節左手的和弦有極強的旋律線條,右手的小指也有高聲部旋律,并且為保持旋律的連貫建議合理的運用右踏板,旋律在第95小節做漸弱處理并結束在97小節的第一個和弦音上。第102小節又是德彪西慣用的音階上行漸弱演奏,全曲在標注為glissando(滑奏)后結束。
樂曲的第一段,描繪月夜幽靜景色給人留下的印象。第1小節左手的三度雙音到第2小節不和諧的二度雙音好像月亮從遠處慢慢升起,第3小節右手二連音與三連音的交替仿佛是月光漫射出來的影子,漸漸開始了音樂的主題。第9—14小節是主題音樂碎片的一個擴充,右手加入了八度的音型,強調月色的顏色稍微濃重。演奏時節奏要準確,由于二連音的加入,所以建議速度的處理有一定的伸縮性。第15—26小節是一個簡單的插部,建議演奏時運用左踏板來營造氛圍,右手高音旋律與左手八度音程相配合,像明月慢慢升起,以后的三次單拍子與復拍子的推進,感覺月亮升入了高空。第25—26小節的四個分解和弦演奏時要分別彈清楚,注意拍子時值,右踏板的加入使人看到月光在水中的影子。
中段是描寫了樹枝被一陣陣清風輕輕搖動過后,稀稀疏疏的樹葉沙沙作響。這一段體現了德彪西對浪漫派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旋律繼承并且運用了浪漫派抒情的創作手法,樂句十分短小精致。第27—36小節左手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音型在不同音區變換,速度稍快,右手上方旋律抒情的歌唱,演奏時逐漸加強并活潑起來,手指自然,情緒活躍,像大海在月光的照射下漲潮時的景象。從37—42小節是全曲的最高點,出現了極為短時間的f高潮樂段,調性由降D大調轉到E大調。第43小節開始轉入安靜的漸弱的旋律,調性也轉回了降D大調,經過8小節的過渡逐漸平息,并且漸漸淡下去。
再現部第51—65小節上方聲部旋律仍然是按平行三度進行,但是下方左手伴奏的聲部稍有改變,主要還是以流動的分解和弦與交替的單音出現,演奏時速度比第一段慢,音色要求更加柔和,建議使用左踏板,力度則是全曲中最弱的部分,有回味的意境。
全曲整體結構較快,第1—35小節大篇幅的左手八分音符跳音伴奏音型貫穿全曲,烘托出活潑的氣氛,右手也是跳音與連音交替使用,舞曲的節奏感極強,給人以明確的音樂形象。第7小節右手旋律出現了幾個不同層次的線條,分為斷奏與連奏兩個不同的部分,但是距離十分近,右手低音的部分要十分連貫,聲音不要太強大,高聲部則要求短小、有力、集中、明朗的音色,要求演奏時盡量彈奏的多重音色,左手的伴奏觸鍵要深。前35小節基本都是處于p的聲音狀態,如果一直使用左踏板,不免缺乏生氣,很呆板,可以根據旋律的變化對左踏板進行調整,漸強時可以慢慢放開左踏板,減弱時可以使用左踏板。第30小節主題是有活力的斷奏,而第39小節則是憂郁的連奏,第36—38小節左右手互相交替,演奏時有連貫性,像一個手演奏一樣,建議右踏板根據和聲來換 。第40小節由f小調轉為D大調,給人整體清晰明快的感受。第43—58小節屬于前面旋律的重復段落或者是換音區重復段落,在此作品中十分常見。
中段第59—75小節右手是短促的節奏感極強的和弦跳音與長音的結合,從譜面看每小節第一拍都有一個保持需要用右踏板強調一下,因此踏板不能太長,只是點一下音就行,根據力度變化使用踏板。第76—87小節右手高音的旋律要清楚,左手強調每組音的開始第一個音,同樣也有一個低音旋律,右踏板根據左手的和聲變化使用,音色飄渺,朦朧,有減慢處理。
結束段第106—109小節左手演奏旋律,輕巧而靈活;右手伴奏,每一個音要彈清楚,控制好音量。第126小節開始右手全部是保持音的旋律,不建議使用踏板。第130小節右手旋律不變,只是左手伴奏變為連奏,不再跳躍。第139小節右手是保持音,不要太急。第148小節左手是一個簡單的和弦進行,踏板可以根據和弦變化使用。
樂曲的結尾處是在非常弱的ppp狀態中結束的,需要雙手有極好的控制力,右踏板建議在每個和弦后放開。
世界各國眾多優秀的鋼琴家以及音樂研究者們都用自己的方式不斷地詮釋著自己心目中的德彪西,可見世界各國對印象派作品的重視程度,對這位大師作品的充分肯定與贊譽。以上是我對整套作品進行的簡單梳理,希望各位同仁給予批評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