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嘉懌
(平頂山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勃拉姆斯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作曲家、演奏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鋼琴作品主要包括鳴曲、變奏曲、短小形式的單獨作品(包括敘事曲、隨想曲、間奏曲和狂想曲)。勃拉姆斯在創作上追求繼承古典主義的表現手法描繪新事物。學生通過這首曲目,能夠領悟古典與浪漫主義風格結合的微妙情感,提高對作品的認知和感悟,探究勃拉姆斯去除浪漫主義的浮華所展示出的高超技藝,提高演奏技能。
《鋼琴狂想曲》(Op.79.No.2)結構類似奏鳴曲式,展開部與再現部也非常分明?!朵撉倏裣肭罚∣p.79.No.2)帶有敘事曲的意味,這一作品具有十分嚴謹的結構,并沒有因為有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而導致形式松散,全曲的骨架是由頻繁變化的和聲和飽滿的和弦構成的,貫穿全曲的是三連音、三對二的節奏。作品采用奏鳴曲式寫成。
呈示部為前32小節,主部(1-8小節)是以g小調開始,主部中的連接部(9-13小節)轉到D大調上,中間又轉回g調,連接部結尾落在D大調的屬音上,進入呈示部副部(14-20小節)轉到d小調,結束部(21-32小節)也一樣在d小調上。主部旋律綿長而悠揚,低聲部充當厚重的支柱;連接部歡快活潑,又不失穩重;副部悠揚如歌,與連接部形成對比,以流動性非常強的下行琶音結束;結束部深沉而具有激烈的對抗性,讓人有種暗流涌動,內心激蕩的情感。
展開部(33-85小節)較長,可分為三部分。主題首先開始于c小調,展開部在三連音音型延綿不斷的襯托下,具有抒情而又朦朧的色彩。展開部主題由展開(33-40小節)和對前一樂句的模進(41-53小節)這兩部分組成。展開結束部(54-64小節)在b小調上陳述,最后一部分(65-85小節)是前面兩種主題材料的組合。最后以(84-85小節)兩小節的連接結束展開部。低聲部仍用三連音,高聲部用下行分解和弦,以延綿不斷的感覺進入再現部。
進入再現部首先主題原樣重現(86-116小節),在g小調上陳述副部再現。尾聲是在最后(117-123小節)近似于展開結束部的連接,從強慢慢歸于平靜,在尾聲的倒數四小節內三連音的單調重復,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一般,最后爆發出來干脆而使人驚醒的和弦。
《鋼琴狂想曲》(Op.79 No.2)有對比鮮明突出的情緒和內容,變化多樣的動機,但又從不偏離主題材料。全曲在彈奏時需要對聲音進行控制,以達到旋律與堅挺飽滿而不失柔和的低聲部更好的結合,使整首曲子的高聲部如行云流水一般清晰明亮,更承托出低音如山間薄霧深邃低沉。
《鋼琴狂想曲》(Op.79 No.2)的速度表情符號為Moltopassinoate,ma non troppo allegro譯為很熱情的,但又不過分快的快板,節拍可在120左右。有表情記號“rit……in tempe”表示漸慢后要回到原速,彈奏時一定要嚴格按照表情記號所要求的認真演奏。如第2小節中的F,第87小節中的F,第89小節中的D,第93小節中的升F上都標有重音記號,彈奏這些音的時候速度可稍微延長一點,使音得以堅挺深入。
進入副部之前的13小節,連接部的結尾、織體非常繁重,低音非常低沉,可適當做一個漸慢效果,但音響仍要保持飽滿。進入呈示部副部這一段旋律相對自由,對比也比較強烈,每一樂句都要一氣呵成做出“拋物線”的感覺,從而將一個整體都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展開部的力度層次對比很強,如第35-37小節、第43-45小節先是漸強之后馬上出現了力度記號“p”,速度可稍微放寬些,但不可突然停頓;在展開結束部中的59、62、79小節的重拍上都標有“ff”,這些音的前一小節都有漸強的鋪墊到此位置達到最強,這個音可以適當的“站”一下,然后再逐漸變弱,達到“p”。尾聲部分從114小節開始有一個力度標記“ff”,也是同樣從前面的旋律到這個音推到最強,接著往后逐漸變弱,邊減弱還要漸慢(quasi rit)直到最后的平靜,突然又“扔出”兩個和弦,不拖沓。
《鋼琴狂想曲》(Op.79 No.2)全曲的力度表現非常鮮明,跨越也比較廣,包含ppp、pp、p、mp、f、ff這六個層次,在彈這首曲子之前要掌握好這六個力度的力量控制,使得在曲子中更好的表達層次感。展開部的主部力度基本為“f”。副部較為抒情如歌,與主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mp”開始循環式的漸強漸弱起伏,但隨著情緒的不斷高漲,旋律也不斷的推進,力度增強,最終達到“f”。同樣左手充當伴奏的八分音符不能彈得太弱。手指觸鍵要堅實,以指尖來彈奏,切勿把強彈成噪音,推動主題旋律如歌般輕盈。
《狂想曲》(Op.79 No.2)具有很強的戲劇對比性,決定音色變化的兩個重要要素是力度和觸鍵。全曲的聲音控制都突出在低音、伴奏和旋律聲部上,突出旋律低音聲部的深沉,伴奏聲部的柔和高聲部的明亮。
主部主題音樂情緒熱情,厚實。兩手交叉彈奏的方式是為了使右手能保持持續的奏出內部和聲,左手跨越的兩個音要連貫,使旋律流暢、自然。
呈示連接部8-13小節動力性很強,給人一種不平衡感。手指伸張力要迅速,指腹觸鍵一觸即發,和弦要具有爆發力。這些音程的雙重加強及三、六、八度的大量運用。結束部有悄悄的進入,暗流涌動之感,左手的低音一定要輕巧突出,需要把具有符點的節奏型彈得清楚明朗。右手的高音豐富一直在遠處跟隨藏在旋律音中,作為鋪墊。
展開部中三連音的要求極為精細,音色要清晰、輕巧,情緒延綿。左手八度要彈得扎實堅挺。結束部隨著低聲部旋律節奏的加密和力度的增強以及音區的提高終于在結尾進入之前爆發。最后8小節的尾聲使樂曲由強慢慢歸于平靜,最后以兩個強奏和干脆利落的和弦結束了全曲。
踏板是渲染樂曲氛圍,體系音色變化的重要手段。在勃拉姆斯的這首作品中,不僅要分析時代特征,更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樂思,音樂的實質性表達,只有了解透徹,才能在對踏板有更好的處理。
呈示部的主部和弦變化豐富,主旋律清晰分明,可以在一個和聲換到另外一個和聲的中間換踏板。連接部整體為跳奏,若不要踏板保持或者突出,就可以不用踏板。
呈示副部為了使低音可以保持住,可使用一個和弦用一個踏板,這就避免了手指無法支撐低音,但基本的線條和和聲的效果不會因此斷裂,使連接變得緊密。結束部為了強調有特性的節奏型,加強節奏的韻律,可以使用一拍換一次踏板的方式來表現。
在展開部開始時,走動較快、力度層次較強的高聲部單音旋律,則應當幾個音一個踏板,展開部和再現部的踏板也可以根據和聲的轉變進行更換,但是踩的過程中一定要控制住力量切勿突然多踩破壞效果。另外,第63-65小節中的“PPP”效果,可以使用左踏板來幫助表達。
如果想要演奏好勃拉姆斯的這首狂想曲,就要準確把握好勃拉姆斯別樣的音樂風格,這也是勃拉姆斯作品的魅力所在,對于學生也是重點難點,在彈奏時,作品風格要從各個角度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