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重慶 401120)
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縮寫,又稱“慕課”,意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201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巴郎把《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放在互聯網上,吸引來自190多個國家的16萬余名學生,并有2萬人完成課程學習,從而掀開MOOC的新篇章。這種全新的在線教學模式迅速風靡全球,席卷中國。
MOOC技術平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也初露端倪。2014年9月22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成為清華大學首個“上線”學堂在線的思政類課程,很快就吸引超過1萬名校內外人士學習該課。學堂在線是清華大學的MOOC平臺,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1]MOOC這場重大教育革命,不僅打造出大學課堂新模式,也為我們探索實踐“民辦院校式MOOC”,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提供了有益參照和借鑒。
(一)打開“圍墻”——實現教學流程再造
MOOC不同于傳統單項傳播的遠程教育、教學視頻共享,更不同于基于網絡的學習軟件或在線應用。MOOC體系和現實中的大學相似,有系統的課程結構和完整的教學模式,包括參與、反饋、作業、測驗、評價、考試、證書,按照大學的課時排列來向學生授課,實施在線的教務、考務、學籍管理。比如學生在MOOC平臺聽講后,通過在線社區與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討論互動,完成每堂課后相應的作業,課程結束后通過線上考試獲取學分和相關證書。可見,在MOOC模式下,分享的載體從一個課堂視頻變成一個教學過程。課程選擇、課堂教學、學習進程、學習體驗、師生互動等教學環節被完整地、系統地在線實現。[2]目前,學生雖然不能拿到正式的學位文憑,但卻可以拿到平臺和合作大學提供的一種專屬證書,仍然具有一定價值。
(二)“服務便捷”——支持開放、免費、移動
開放、免費、移動是信息網絡時代的普遍特征和發展趨勢,MOOC正是迎合了這些需求。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自主靈活決定學習進度,避免了傳統課堂教育“規定地點、規定時間、規定內容”的授課局限。MOOC讓大家免費獲取最優秀的課程資源,就算將來收費,因其規模效益較好,仍然能夠以低廉的價格提供優質的課程。我們現在處于“移動時代”,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快速普及,讓大多數人都方便的隨時隨地的接觸網絡和學習網絡課程。如果開發有提醒、監督、輔導等作用的同步助學客戶端,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利用數據挖掘等技術,MOOC還能向學習者提供更貼心更精確的管理和服務。
(三)“內容制勝”——提供名校、名師、名課
人們對名校和名師的熱捧近乎本能,一個學習者如果有條件,自然希望跟著世界上最好最權威的老師學習。這就如同一位病人,希望世界上最好的醫生給他看病,MOOC恰好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學習機會。許多MOOC平臺基本都是由名校或者名校的教授牽頭來建設的,而且挑選最好的老師講,專門技術團隊制作,堪比優秀電視節目,是真正意義上的“精品課”。[3]
(一)融合網上與網下,形成聚合力
MOOC讓廣大師生更全面更快捷更自主的接受教育,但終究無法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需要取長補短,使教育內容在網上、網下“無縫對接”,努力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優勢聚合的教育格局。一是課堂要聯動。課前針對主題內容網上學習,課上面對面討論和作業輔導,課后通過網上問卷、提問等辦法,反饋疑難困惑,依次評估教育效果,謀劃下步跟進措施。二是課后要跟進。網上教學不能只有線上,授課質量好不好,還要看線下輔導。MOOC專注于析事明理、針砭時弊,但無法包攬心理疏導、隨機教育等功能作用,這些都需要一線思政工作者進一步搞好跟進,拓展延伸網上課堂,強化教育實效,最大限度發揮作用。三是角色要轉換。MOOC興起,思想政治教師從主講變輔導,但對自身素質的要求更嚴更高。應激勵思政工作人員率先學習領會、帶頭參與MOOC,對有關內容理解更深更透,然后對癥下藥,更多更好更全面的承擔隨機教育和課堂答疑,切實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生根。
(二)融合隱性與顯性,提升說服力
隱性教育相對于顯性教育而言,它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要充分挖掘和發揮網絡的隱性教育功能。一是強化滲透功能。要善于把思想教育內容融入視頻、音頻等網絡載體,通過視覺聽覺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二是強化引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師生正確的接受信息,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一點由于網絡的隱匿性和開放性顯得更為重要。三是強化熏陶功能。創建積極向上的健康網絡文化,是環境熏陶在網絡時代的體現。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優化網絡文化產品,把思想性、趣味性、服務性融為一體的綜合性網站當育人環境來構造,讓當代大學生獲得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為培養有靈魂、有本事的新一代大學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