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新
(長春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近年來,我國民辦高校的發展日新月異,對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和擴大高等教育資源和高校辦學規模,促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多類型辦學的新格局,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競爭日趨激烈。其中,師資隊伍建設顯然是實現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對民辦高校走內涵發展之路,優化辦學條件,實現質量立校、人才興校的目標,具有重要的決定和推動作用。
目前,各民辦高校都把自己的辦學目標確定為培養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這類人才的定義體現在,它不同于一般院校的“學科型、研究型”定位,也不同單純的職業技術學院培養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定位。從技能專一程度上要低于職業技術學院,從研究能力與學識水平要低于普通院校,介于兩者之間,因此民辦高校的教育設置必須根據人才市場的要求,使學生在掌握一定理論基礎上,盡可能地掌握一些實際應用技能,使學生在實踐能力上超越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同時在理論上,要構建適合學校開展學生學習的實踐指導和實踐創新必備的基礎理論體系。要培養這一層次的人才,必須要求民辦高校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合理、有一定教學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
民辦高校的生源文化素質偏低,與“一本”相比,入學分數低70-100分左右,與“二本”相比,相差也有50-70分左右。學生在知識結構、綜合素質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學生缺失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自主性不夠。但他們思維活躍、興趣廣泛,表現出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民辦高校辦學必須充分重視自身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因此必須構建自有專職師資隊伍,以便更好的把握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規格定位,實施分級教學、因材施教。
目前,各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均是由專任教師和聘任的兼職教師組成。但由于民辦高校成立較晚,在師資培養上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師資來源比較單一,隊伍穩定性差,流動性大,教師實踐能力及科研能力較弱,教師培訓投入經費不足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步伐,培養高素質的專職教師成為民辦高校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1.打造自主辦學的骨干隊伍,針對學校特點和要求聘請兼職教師
民辦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健康的身體,又有豐富的教學、科研經驗的離休教師的優勢,繼續發揮和挖掘他們的潛力,建立一支兼職教師庫,既能解決部分師資緊缺的問題,而且還能夠利用老教授對年輕教師在教學、科研上的培養和監督擴大學院的知名度。
2.營造良好的用人、留人環境與條件,建立相對穩定的專職教師隊伍
民辦高校要確保長期得以生存發展,不斷提高學校社會影響,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引聘兼職教師做好開路者角色的同時,也必須逐步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通過培訓、科研、教研活動和以老帶新等形式,苦練教學基本功,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加大對現有在職教師的培養力度,扶持中青年教學、科研拔尖人才。
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在教學實踐中自覺教書育人,為學生奉獻真情和大愛,嚴謹治學,誨人不倦,為人師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高尚師德。切實做好教師培訓規劃,落實行之有效的教師培訓措施,建立科學的教師培訓的考核制度,制定教師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以此保證教師的培訓效果。
建立規范、科學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是激勵約束教師教書育人、奮發學習、營造良好育人環境、增強綜合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的制度保障。只有完善民辦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及運行機制,明確監控主體的職責、任務,工作流程和考核辦法,保證質量監控系統的有序運行,充分發揮其監督、導向、調控功能,對各個教學環節質量標注進行嚴格控制,建立動態的教學運行過程監控體系,才能使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才能夠切實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從民辦高校的長遠發展來看,完善薪酬體制,增強員工主人翁意識和歸屬感,是事關民辦高校師資隊伍穩定與健康成長的大事。因此,必須完善薪酬體制,通過直接性的薪酬制度保障教師教學生活需要的同時,增加間接性的薪酬投入,堅持公平性、激勵性、適應性、導向性和立足長遠的原則,不斷激勵教師的積極性,完成師資隊伍建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