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平+司詠梅+張志棟+吳露露
摘 要: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于內蒙古來說,必須緊密結合新時期國家發展新戰略,立足內蒙古比較優勢及產業基礎,以有效投資、創新體系、質量強區、現代金融、開放合作和機制創新為抓手,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關鍵詞:現代化 經濟體系 抓手 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對于內蒙古來說,必須緊密結合新時期國家發展新戰略,立足內蒙古比較優勢及產業基礎,圍繞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主攻方向,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求推動抓手和工作著力點。
一、以有效投資為抓手,通過增量優化振興實體經濟
有效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和振興實體經濟的第一動力,抓精準有效投資,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對于推動內蒙古振興實體經濟意義重大。
一要著力優選投資領域。積極謀劃一批傳統資源型產業延鏈補鏈強鏈項目,以增量優化帶動轉型升級;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謀劃一批農牧業產業化和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七大新興產業和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等領域積極培育和引進重大項目,使新興產業盡快形成新動能;以市場為導向,以全域旅游、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現代金融、科技服務為重點,加快謀劃一批現代服務業項目。
二要著力創新投融資方式。充分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整合并盤活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投向重大科技進步、公益服務、公共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強對創新能力、“雙創”示范基地、特色產業鏈培育等關鍵環節的扶持。充分運用產業引導基金、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分類穩妥推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
三要著力拓展投融資渠道。打通投融資渠道,拓寬投資項目資金來源,充分挖掘社會資金潛力,使更多儲蓄轉化為有效投資。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債券融資,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探索資源資本化、基礎設施資產證券化的有效途徑,支持有真實經濟活動支撐的資產證券化,盤活存量資產,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更好地服務投資興業。
二、以創新體系為抓手,通過科技進步轉換發展動能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能力弱仍然是制約內蒙古加快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以創新體系建設為抓手,通過科技進步轉換發展動能。
一是著力推進政策落實。盡快制定國家、自治區創新政策在人才引進、經費管理、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實施細則,使政策能夠落地實施,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切實解決科研人員激勵不足、規則掣肘的問題,激發創新活力與動力。
二是著力引進和培育人才。抓住“北上廣深”實施人口控制政策的機遇,加快完善措施,吸引北上廣深疏解人才到內蒙古創新創業。積極培育發展人力資本服務業,完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提升人力資源開發配置水平。突出“高精尖缺”,加快引進和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形成各類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分布合理的人才結構。
三是著力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緊扣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需求,重點實施實用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科技創新人才平臺載體建設等重大工程,加快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四是著力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實施科技創新平臺升級工程,提升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建設水平,加快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與內蒙古自治區經濟運行密切相關的創新平臺載體新框架,實現創新資源的整合集聚和高效配置。
三、以質量強區為抓手,通過質量發展提升發展質量
實施質量強區戰略、推動質量變革是內蒙古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建設現代經濟體系,需要內蒙古著力推進質量強區建設,通過質量發展提升內蒙古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著力推進標準化建設。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建立政府主導制定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抓緊制定稀土鋼、蒙醫藥等內蒙古優勢特色產品的標準體系,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前瞻布局。制定發布一批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地方標準,支持獲得國家馳名商標、中華老字號等服務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或地方標準。
二是著力推進品牌興區戰略。加強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品牌培育,在綠色農畜產品、蒙醫藥、稀土和石墨(烯)等新材料、高端裝備等領域推出一批制造業精品,創建更多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在光學、醫學等領域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提高供給質量。建立中小企業品牌服務平臺,支持中小企業培育和創建品牌。建立品牌維權機制,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建立健全品牌培育認定和品牌激勵制度,推動企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
三是著力建立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以推進信息化追溯為方向,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農業生產資料、稀土產品為重點,運用物聯網技術,建立以物品編碼為溯源手段的產品質量全程追溯信息平臺,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通過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加強內蒙古品牌保護。
四、以現代金融為抓手,通過資本力量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金融對產業發展具有巨大的助推作用。金融業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建設現代經濟體系需要借助金融資本的力量,推動實體經濟與現代金融協同發展。
一是著力完善金融體系。強化對金融主體的引進與培育力度,積極吸引國內外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入駐內蒙古;同時,以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期貨、租賃等為主體,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打造多層次金融服務供給體系。endprint
二是著力提升政府和企業應用金融工具的能力。加強對黨政領導和企業家群體的金融知識培訓,提升資產、證券、互聯網金融等現代金融工具的應用能力,通過用足用好用活金融工具,進一步拓展企業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合理引導資金流向。
三是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提高監管有效性,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的調查研判和監測預警,做好政府存量債務置換、民間借貸監管、風險案件處置等工作,支持金融機構依法處置不良貸款,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四是著力推進產融結合。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以投貸聯動、投債聯動、產業鏈金融、產業投資基金及參控股金融、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多種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實現金融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五、以開放合作為抓手,通過內外聯動拓展發展空間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要充分發揮內蒙古的區位優勢,加快構筑東西互濟、南北互動、內外合作、八面來風的對外開放格局,拓展發展空間。
一是著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充分發揮內蒙古開放發展的地緣優勢,登高望遠,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進一步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加強開放平臺載體建設,加快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和二連浩特開發開放試驗區、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建設。
二是著力深化與周邊地區的合作。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區域一體化發展、新一輪東北振興等區域發展帶來的機遇,推動內蒙古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東北經濟區、呼包銀榆經濟區、蒙晉冀(烏大張)長城金三角合作區等區域合作,深化與周邊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布局等方面的協作溝通,切實推進區域間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對內開放水平。
三是著力擴大與東部先行地區的合作。推動發達地區科技、人才、產業與內蒙古資源、政策有效對接,發揮內蒙古土地、電力優勢,以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制造業、金融、云計算等領域為重點,通過園區共建等方式,加快承接高水平產業轉移,構建東西區域互補發展新格局。
六、以體制改革為抓手,通過機制創新增強機制保障
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釋放改革紅利,通過制度創新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創造強有力的機制保障。
一是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清單管理,注重承接協同聯動,實現審批流程標準化。持續推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加快“多證合一”改革,進一步推進注冊登記便利化,繼續減少前置審批事項,持續優化辦事服務。大力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全面落實減稅和降費政策,實行涉企收費清單制度,強化涉企收費監督檢查。全面優化政務服務,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大政府信息共享力度,著力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二是著力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平等對待各類投資主體,確立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放寬放活社會投資。提升政府綜合服務水平,為企業投資營造良好環境。不斷創新融資機制,暢通投資項目融資渠道,拓寬投資項目資金來源,加快構建更加開放的投融資體制。充分發揮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標準等對投資活動的引導作用,把發展規劃作為引導投資方向、穩定投資運行、合理配置資金的重要手段。
三是著力推進要素市場改革。深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放大“電價洼地”效應。適度降低社會保險、公積金等費率,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繼續推進水、石油、天然氣、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形成主要依靠市場力量決定要素價格的機制。采取彈性出讓的項目供地新模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規范鐵路、公路運輸收費,建立互聯互通的自治區級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優化物流體系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