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峰++吳暢
摘 要: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帶動城市的產業更新、人口與空間優化,是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動力來源,要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發揮新型工業化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的動力機制作用。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 新型城市化
進入信息化時代后,城市化不再強調人口單向遷移與城市規模的擴大,而是注重于城市的品質發展與集約發展;信息化逐漸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相融合,使三次產業具備了新的內涵,并提升城市化過程的質量。與傳統工業化不同,我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提出必然要求以信息化為基礎的新型工業化成為新型城市化的新動力。
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中國已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信息化和工業化是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動力,而新型城市化恰恰是四化融合在空間形態上的體現與要求。
一、新型工業化的內涵與特征
工業化賦之予“新型”兩字,是相對于我們以往走過的、發達國家曾經經歷過的傳統工業化道路而言的。“新型”工業化是把信息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相疊加,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背景下,推進現代工業化的進程。有的學者(簡新華、向琳,2004;王新天,2003)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解釋新型工業化的“新”,認為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帶動、以集約型增長為主、力求產業結構優化,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政府導向、市場推動型的工業化道路”。江小涓(2002)認為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一條經濟高速增長同時降低能耗和污染、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又擴大就業的效益與速度完美結合的工業化道路”。胡鞍鋼(2003) 結合產業結構升級、就業、經濟增長和環保等方面,認為“新型工業化”是“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在節能減排的條件下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工業化”。
早在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我國要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總結中央的指導思想與國內學者的拓展研究,我們認為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涵義是:其一,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科技,通過科技帶動工業升級,充分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其二,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升經濟發展績效;其三,新型工業化要發揮人才優勢,逐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技能,以智力代替勞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其四,新型工業化要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高新產業代替傳統制造業,特別要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產能,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與轉型國家和發達國家曾經歷的傳統工業化道路相比,從加快推進新型城市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現在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征:
1.新型工業化是由科技創新和信息化驅動的工業化。信息化是一個過程,是由信息技術引起的工業社會向信息經濟社會轉變的過程。歐洲發達國家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不存在如何處理信息化與工業化同步推進關系的的問題。我國目前處于傳統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面臨傳統工業化進程與信息化時代相互融合的任務,意味我國要走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跨越式發展道路,必須在工業化過程中吸收當代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借助科技創新的力量,以信息化驅動工業化升級,以工業化提升信息化發展,實現二者的互動與融合。
2.新型工業化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工業化道路。經濟效益強調社會成本的節約,符合現代集約發展的思想。傳統工業化重速度、輕效益,重數量、輕質量,低產出、高能耗,盡管工業生產增長速度比較快,但經濟效益卻比較低。新型工業化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的辯證關系、重視經濟效益的重要性,注重科技創新的作用,使生產能力有質的突破,產品質量不斷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3.新型工業化是以集約型增長為主的工業化道路。傳統的中國工業化主要依靠投資拉動,上新項目、建新工廠,不斷投入資金、物質和勞動力來帶動工業生產,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長模式,高能耗、低投入,整個工業化過程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成效卻不理想。而新型工業化是強調以集約型增長為主的工業化,包括重視資源節約、能耗降低的生產過程,重視科技創新和科學研發的投入、依靠科技進步提升企業生產效率,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不斷改善工業化的質量和效益。
4.新型工業化是力求產業結構優化的工業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后大力發展工業的戰略選擇,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畸形的產業結構,造成嚴重的比例失衡。而新型工業化道路則根據工業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科技時代世界信息技術發展趨勢,破解我國產業結構發展中的失衡問題,促進三次產業結構優化。
5.新型工業化是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工業化道路。中國工業化的前期階段走的是西方國家的老路,過度依賴資源的投入、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水源土壤污染嚴重。以自然環境惡化為代價的工業增長得不償失,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再不能走這樣的老路,唯一的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技術替代資源消耗,以清潔生產替代污染排放,發展科技產業與綠色產業,保護環境和合理開發資源,走“邊發展邊保護”的新路子。
二、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市化的作用機理
工業化是城市化的根本驅動力,而新型城市化強調集約、環保、可持續生態經濟高效,這就必然需要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型,突出新型工業化的科技、高效、集約、環保的特性。
1.新型工業化以其創新特性增強城市的集聚功能。集聚功能是城市的基礎功能,人口、資本與產業等要素的集聚造就了城市的繁榮。由于傳統要素的有限性,傳統產業面臨生命周期的衰退期,圍繞這些產業建立起來的城市集聚功能會不斷弱化,城市經濟發展逐漸停滯、走向蕭條。中國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美國的汽車城底特律,無一能逃過產業發展的規律。因此,對于城市來說,保持工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城市的集聚功能至關重要。保持工業的自我更新能力關鍵在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的核心是信息化,載體是知識經濟,表現是創新能力。不斷創新與生產力的釋放使處于新型城市化階段的城市擁有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知識元素的無限擴展性和快速衍生能力使這些城市的集聚功能得以不斷持續。endprint
2.新型工業化推動城市空間的優化利用。傳統工業化只注重產業的集聚而缺乏對空間利用的規劃,加上地方政府間的過度競爭,大量的產業園區造成土地利用的浪費,城市的擴張存在規模邊際效應,會帶來“規模不經濟”。與傳統工業化不同,新型工業化更關注空間優化利用,主張產業集聚與產業擴散的有機融合,標準化與模式化的生產制造環節,以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業從城市中心向周邊擴散;與此同時,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創新型企業和商務活動頻繁的企業內部管理部門向城市中心集聚。
3.新型工業化推動城市的人力資源優化。新型工業化對人力資源的要求更高,更有利于吸引高端的人力要素集聚。但同時新型工業化發展要重視對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關系的把握,重視高新產業與傳統制造業的協調發展,畢竟工業部門是就業的主渠道,要吸取先行國家出現的就業問題的教訓與經驗,把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加大社會就業放在重要位置,通過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發展,起到提升城市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水平的作用。
4.新型工業化推動城市“綠色”發展。新型工業化關注“綠色”,堅持資源集約利用與環境保護,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根本和首要地位。從非流動經濟要素上講,新型工業化可實現土地、水、電力、能源等要素的集約利用,使區域內土地利用效率、萬元GDP水耗和能耗達到最佳;從環境治理上講,新型工業化可實現污染治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從可流動經濟要素上講,新型工業化可實現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的優化組合。因此,突出“綠色”發展的新型工業化,將極大提升城市功能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三、發揮新型工業化在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的動力機制作用
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必須以新型工業化作為最核心的驅動力,實現以經濟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為目標的一系列戰略性的產業結構轉型。
1.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地方政府要加強自主創新的統籌規劃與部署引導,制定和完善鼓勵創新的產業政策,扶持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財政對高新技術企業自主研發的支持,改善金融機構對高新技術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完善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等投融資支持,鼓勵企業逐步成為科技投入、技術開發與高新技術產業化運用的主體。大力推進產學研三者聯合,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共同成立研究發展機構、產業技術合作等技術創新組織;健全各類科技中介服務組織,完善科技服務體系,有條件的科研院所可以轉制為企業化經營的經濟實體,為企業提供市場化的技術創新指導與咨詢服務。
2.發展信息產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要求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加快發展新型產業和現代化服務業,前提要加快信息產業的發展。現階段要抓住國際信息技術革命的新浪潮帶來的發展機遇,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信息技術,尤其是加快信息技術創新能力培育,推動我國產業鏈向中高端升級,實現開放式、全方位、跨越式發展。發展信息產業重點要加大對軟件產業、集成電路、新型材料、通信產品、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產業等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有利于信息產業發展的政策,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實現國內信息技術企業占我國國民經濟各領域信息化建設的市場份額達到80%以上,主要電子信息產品銷售量占全球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30%以上。
3.積極采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行業。重點要放在大型裝備制造、冶金、石化、汽車、紡織工業、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的改造與升級上,加大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培養,圍繞著改進質量、提高效率、節能減排的目標,促使其科技水平、裝備水平、工藝水平有質的飛躍。通過運用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手段,提升傳統行業的管理水平,使企業產品的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營銷管理、倉儲物流以及售后服務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有大幅的進步。企業生產經營效益改善、能耗水耗指標下降、污染廢棄物排放大幅減少,傳統工業技術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快速提升。
4.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新型工業化戰略的重要構成,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帶來的發展機遇,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獲取科技與產業發展主導權,提升我國經濟發展實力的核心戰略。因此,2010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根據當代世界先進技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所具備的科技、產業、人才基礎,實現立足,著眼長遠,明確提出現階段重點培育發展節能環保等七大產業。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5%左右,吸納、帶動就業能力顯著提高,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
5.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城市生活品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實踐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內容。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深度融合,其借助新一代的大數據、云計算與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將城市中各項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通過網絡連接成為新一代的智慧化社區,從而整合人、商業、運輸、通信、醫療、教育、供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的各個核心系統,達到城市運營智能化的目標。智慧城市在科技創新、新興產業、食品安全等方面也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是信息化作用于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推進新型城市化戰略的重要抓手。
參考文獻:
[1]十八大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新華網,2012-11-19.
[2]簡新華,向琳.論中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J].當代經濟研究,2004,(1).
[3]王新天,周振國.新型工業化道路與跨越式發展[J].求是,2003,(9).
[4]江小涓.積極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J].求是,2002,(24).
[5]胡鞍鋼.城市化是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J].中國人口科學,2003,(6).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康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