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義
【摘 要】本文將通過對創新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的現狀分析,將我們的創新實踐教育與我們的創業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以創新實踐教育來幫助大學生明確創業的目的性、社會性、實用性,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關鍵詞】創新實踐;創業;大學生
在我國,對于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論述不斷見諸媒體,但是,真正將創新實踐和創業教育結合起來的,目前還很少見諸報端。而大學生創業,卻已經明顯地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作為年輕高級知識人群的大學生,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旺盛的精力、稍顯欠缺的創造力,是我國十三五規劃創業人群的主力軍。但社會實踐經驗與實際動手能力的欠缺,卻直接導致了大部分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在創業初期就極易自行夭折。那么,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將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很好地運用到大學生創業工作中,本文主要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分析。
1 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創業發展的有力的理論基礎;創新實踐則是大學生創業的實踐基礎
2015年10月19日至20日,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吉林長春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大學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既要認真扎實學習、掌握更多知識,也要投身創新創業、提高實踐能力”。由此可見,在大學生中加強創新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具有既能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又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形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關鍵紐帶。
大學生創業教育,就是要通過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積極認真貫徹國家相關方針政策,積極主動開展創業教學改革探索,把創業教育融入我們的人才培養計劃之中,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為大學生創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持。如果說大學生創業教育是大學生創業發展有力的理論基礎,那么,創新實踐無疑則是大學生創業的實踐基礎。在我們的創業教育中,在學生的創業活動中,如果離開了創新實踐,所有的創業活動終將會淪落為簡單的復制模仿,逐步失去社會中的生存適應能力,失去發展的不竭動力,進而導致創業失敗。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和創新實踐教育,正是從實踐中去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活動,使大學生的創業活動,在充足的理論基礎之上,能夠接受實踐的檢驗和引導,最終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大學生創業活動,用實踐去檢驗當代大學生的創業理論知識體系,有時間去檢驗我們的創業教育活動成果,用實踐去實現當代大學生的個人價值,培養創新精神,厚植創新土壤,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智力支撐。
2 大學生創新實踐,是大學生創業教育有效的、合理的、重要的補充手段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作為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大學生來說,是挑戰也是實現自我全面發展的機遇,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把握機遇,實現人生價值是大學生的責任。“創新既要靠自己的力量,又要吸收外來先進經驗、成果和理念。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意識,開展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激發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注重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培育工匠精神,踐行知行合一。”——李克強在北大清華的講話
(1)積極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實踐活動,主要是通過實習實訓基地建設來實現的。
近年來,我們通過多種途徑,不斷加強大學生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幫助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走進企業。通過在企業的實習實訓,讓同學們在實踐中了解自己、了解企業、了解社會。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活動,主要是通過學生親自參與到企業的日常工作運營中去,進行實際操作而得到實踐訓練,激發創新靈感;其次是通過企業家到學校進行講座,從企業的角度談專業技能需求,讓同學們能夠了解到企業的真實需求和自己實際情況,及時查漏補缺,把自己鍛造成專業技能和企業需求相吻合的專業人才。通過這些實踐操作,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有益于提升我們的專業教學水平,有益于我們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有益于我們創業教育的創新實踐,有益于學生創業工作的成功,從而形成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創新實踐教育有效的、合理的、重要的補充手段。
(2)積極參加寒暑假打工實踐活動,形成創新創業實踐的有益補充。
形成慣例參與寒暑假打工的大學生,有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是純粹的掙錢貼補家用,這類學生對于打工的內容、地點、專業要求等,往往沒有明確要求,只要能獲得較高的工資報酬,工作苦點兒累點兒也無所謂。這部分大學生參與寒暑假打工的社會實踐活動,目標只有一個"掙錢",幾乎不考慮專業的對口性甚至是相近性,這樣的社會實踐,實際上對專業的學習和發展沒有任何幫助作用,對創業教育更起不到應該有的作用,嚴格意義上來說,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實踐教育活動;二是以獲得社會工作經驗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這些大學生在寒暑假打工時,主要以獲得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技能為主要目的。他們對工作的內容、地點、專業要求等都相對較高,反之,他們對薪資待遇的要求反而不高。這部分大學生,通過寒暑假的社會工作體驗,使自己在專業知識技能上有所提高,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實踐活動,但是,這種打工性質的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性往往較低,主要起到觀察了解企業的基本運作和業務范疇,起不到良好的創新實踐教育和創業教育,對未來的求職或許有幫助,但對自主創業的幫助有限。
不過,寒暑假的打工生涯,尤其是寒假的打工生活,往往會給大學生帶來極強的心理震撼,從而是他們了解到掙錢的不易,生活的艱難,從而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甚至是通過寒暑假的打工生涯,會讓大學生們對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一個再判斷和再塑造過程,從而將至積淀為之后創業工作的寶貴財富,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個人社會責任感,形成大學生創業工作的有益補充。
(3)眾創空間和創業園的開展,是創業教育中創新實踐活動的典范endprint
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社會環境的不斷優化發展,各高校的創業園和眾創空間陸續粉墨登場。這些都為我們大學生未來的創業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創新實踐活動。同時,結合創業教育活動開展的各種創業知識技能大賽,也都在不斷提供著創業教育的新鮮血液,為我們的創新實踐教育樹立著目標和典范。據不完全統計,從2010年我們學院首批創業者入駐創業園開始,我們已經累計為大學生孵化出了不同行業的公司近二十余家,平均每年都會有三個企業在創業園成功孵化。
學院的創業園和眾創空間,從一開始就定位在學生創業企業的孵化。每次創業園招標,都是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們進行的一次專業考核,他們需要從企業的整體運營、經營模式、盈利模式、風險評估、可行性調研、反饋調整等多個方面進行專業的分析推理,以求自己的項目能夠在投標過程中得以勝出,從而成功入駐創業園。這期間還要經過專家的風險評估、領導的目標約談等一系列的考核,其本身就是對大學生創業者的專業和心理考核。后期的運營過程中,學校會從多個層面進行干預和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在創業初期把風險降到最低,以利于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積累正面的積極的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經驗。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眾創空間和創業園的開展,是創業教育和創新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是學生創業企業的孵化器,是創業教育中創新實踐活動的典范
3 通過在校生不斷開展的創新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們的創業教育,為緩解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壓力探尋出新的途徑
3.1 各種不同形式的創業競賽,旨在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創業競賽又稱創業計劃競賽,是在大學生中間推行的一系列競賽形式。又稱商業計劃競賽。1983年,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兩位MBA大學生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屆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通常是指在校大學生,通過對社會相關行業的分析,結合自身的專業知識技能,創造性地提出一項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產品或者服務產品,并制定出相應的可行性計劃和調整策略,通過報告的提交和講解,爭取能夠獲得勝出機會,以便獲得投資者的資助或者生產廠家對產品的生產專利進行購買。在這種競賽的過程中,參賽大學生通過對行業的分析和自我能力的分析,以及對企業運營環境和可能面臨的威脅分析,包括運營過程中的評估調整分析,都是對學生創業工作和創新實踐教育工作的一種再學習過程。通過以賽代練的形式,讓我們的學生在比賽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在未來的創業工作中能夠把握方向、把握機遇、及時調整策略,確保創業成功,展示自我價值。
3.2 校企合作共贏計劃,助推學生創業實踐
校企合作共贏計劃,是指高校與公司、政府機關等機構進行合作,通過簽訂就業實習實訓基地協議,在企業和院校相互掛牌認可的一種合作方式。通過讓在校大學生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他們機構參加一定時間的工作實踐。不論是學生的專業性,還是所要參與工作的專業性,都具有較強的廣泛性。不同專業的學生可以到不同或者相同的專業實踐領域里進行短期或者中長期的實踐活動。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學生真正能夠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實踐方針,實現了課堂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既能把所學的專業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檢驗,用能夠把實踐中的經驗拿到課堂上去進行理論檢驗,從而使自己的專業認知能力得到較大提高,進而通過這一系列的創新實踐活動,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為創業成功保駕護航。
總之,我們的大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企業策劃能力、評估調整能力,使自己的各種創業實踐活動,非常有利于畢業后的自主創業,使我們的大學生創業工作,在我們的創新實踐教育工作中,不斷得以提升和完善,為大學生創業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佳.大學生創業現狀分析與對策[J].紡織服裝教育,2012,27(3).
[2]王荔.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5).
[3]黃林楠.丁莉.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