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摘 要】基于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主導”的多種教學形式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對《動物生物學》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探索,提出建立師生共用共建的網絡資源平臺,融合在線教學、團隊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結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動物生物學;探索
混合式教學(blended teaching)是由以美國為代表提出的“E-learning”發展而來的,是國際教育界通過對“E-learning”的實踐反思后提出的概念。混合式教學是在線(online)和離線(offline)教學的一種整合,它是面對課堂教學和網上交互輔助教學形式的一種混合模式。
混合式教學也是各種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教學手段的結合體。混合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而國家留學基金委發起的在高校開展的ISEC項目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旨在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主動學習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獲得終生學習能力的項目。
《動物生物學》是ISEC項目中生物科學專業的課程之一,同時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ISEC項目課程《動物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探索。
1 《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的設計
1.1 網絡資源平臺的在線教學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增加師生互動,利用網絡資源平臺開展教學活動。首先,要對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課程進行維護,依據課程的性質、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添加課程需要的相應的資料。其次,要結合學生的認知點與已經上傳的課程資料和互聯網中的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一體化的構建,使得平臺可以師生共用共建。最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課程的維護,不斷的完善課程資源。
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維護包括授課的課件,與課程相關的視頻,習題庫,在線作業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資源的添加,配套動畫輔助教學課件,開辟師生互動討論區,網絡學習資源的共享,新聞的推送等。建立系統化和一體化的網絡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1.2 團隊合作學習
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項目組機制,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PBL管理對團隊合作的任務進行過程性監控。教學任務的設計中充分利用項目組機制,設計豐富的教學形式,在討論、評估和考核環節中均以項目團隊的形式開展。在項目的進行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分組以數數的方式進行,相同的數字為一組。學生開展項目任務時要自覺主動的進行組間和組內協商確定項目具體任務和責任,并確定組內合作的規則、項目組中每個人所承當的角色及責任分工。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組內成員要自覺的進行討論和完成項目所需要的資源查找,以此達到學生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的目的。
1.3 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課程的考核形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教學探索的成效。在課程考試方式的設計中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對學生采用過程性考核和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考核在教學設計中兼顧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監控和教學目標的結合。
2 《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的實施
2.1 課前教學設計
教師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在教學設計中更應該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依據《動物生物學》的課程特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并以課本為抓手,設計配套的教學任務定期發布。教師以作業的形式將上節課的知識要點發布到網絡上,并規定截止日期,由學生完成任務,以此鞏固知識點。并將此部分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最終的成績中,此過程可以在老師的督促下進行,可以使得學生自主學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教師在不定期的在討論區發起與課程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討論,促進師生交流。同時,在討論區中同學從不同角度發表的言論可以拓寬師生的視野。課程的網絡資源中有PBL項目,教師宜在合適的時間發布項目任務和要求,讓學生隨時隨地均可以在平臺中進行項目相關內容的討論,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資料的共享,最后完成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2.2 課堂教學活動
基于《動物生物學》課程的理論性強的特點,課堂授課中以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導入,提出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講解。授課中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前后知識的對比,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明辨性思維。在項目任務型的課堂中,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整個匯報的過程中,教師擔任的是引導角色,整個過程中引導教學活動的展開,評價每個項目的成果,同時給出反饋意見,并指出學生需要深入學習的方向。
2.3 教學質量評價
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評價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包括網絡作業,手寫作業,動物生物學實驗,PBL的項目展示,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習態度和出勤等。考核形式多樣,在網絡平臺中,除了練習作業外,網絡互動,項目完成過程中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都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最終成績中。同時,網絡資源平臺中留下的痕跡也為老師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便利。出勤部分的考核通過手機微信中的小程序或微助教實現。每個環節都設置了可以考量的標準。
3 結語
通過混合式教學,依托互聯網的資源平臺教學,可以打破以往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從“知識儲備”轉變為“知識應用”,從“單兵作戰”轉變為“團隊合作”,從教師無法監控學生學習過程轉變為到可以監控。通過混合式教學方式的探索,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生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Janna Q.Anderson,Jan L. Boyles,Lee Rainie.王景枝,王寶華,譯.互聯網對高等教育未來的影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38-45.
[2]陳算榮.高校混合式教學的實踐意義和當前面臨的問題[J].高教學刊,2016,7:15-16,19.
[3]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 2016,26(9):18-24.
[4]蔣德志,劉運新.基于網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14,35(4):34-3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