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
【摘 要】國外高科技服務業的概念與服務內容的高知識性、產業發展的創新性、服務對象的互動性聯系緊密。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科技服務業的概念、發展政策和發展模式以及組織創新等方面。
【關鍵詞】高科技服務業;發展政策;發展模式;組織創新
隨著創新戰略在全球興起,高科技服務業(縮寫HTS)在發達國家得到迅猛發展,相關研究日漸豐富。“高科技服務業”常常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相互重疊,其概念主要與服務內容的高知識性、產業發展的創新性、服務對象的互動性聯系緊密。
1 “高科技服務業”概念
Miles和Hipp[1]強調,科技服務是產業之間的“創新橋梁”或“中介商”。他們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視為意味著這類服務行業借助外部知識來幫助其他組織解決問題,并帶動整個經濟體的創新發展。Strambach[2]認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依靠信息和知識以積極驅動服務發展和新產品的一種市場化過程。同時,這種高層次知識互動和對話,促進了產業間的不同技能、知識的社會化、編碼化、外部化和聯合化。由此帶動所在區域或其他行業的創新發展,并進一步加深與顧客的互信關系,最終形成科技服務業的獨特市場號召力和影響力。
國外學者認為,高技術服務業的特征是:(1)知識是主要資產[3]。知識協作和轉化是高科技服務業的顯著特點。(2)功能是將知識和技能轉移到用戶。高科技服務業的研發行為能應對顧客組織存在的問題。(3)其提供的服務是顧客指定的[4]。這意味著服務業定制化服務和服務質量會隨著時間推進和需求升級,隨著客戶業務的全球化,其合作關系會拓展到國際市場上,進而帶來與更多的復雜合作關系。
高技術服務業的功能體現在三個層次。在宏觀層次,Howells、Bommakanti、Castellacci等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視為“宏觀經濟的驅動者”[5]或“創新系統中的催化劑”[6],其長期發展有益于國家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在中觀層次,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憑借“知識的生產者和傳導者”[7]和“第二種知識基礎設施”[8],為顧客的創新發展和關聯產業升級貢獻力量,引導顧客組織采用知識、轉化知識、形成新知識。在微觀層次,高科技服務業是能在企業內部提供良好優質的工作環境,并激勵雇員運用科技信息和知識再創新。
2 “高科技服務業”發展
高技術服務業發展離不開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疊加影響。從宏觀環境看,有地理位置、公共政策等因素;從微觀內部環境看,創新機制、服務流程等都是高科技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高科技服務業能夠拉大與制造業之間的知識和創新差距,強化兩個行業的生產——需求循環。同時其知識外溢的影響能間接促使制造業生產力增強;對其他服務業的人力資源、創新、有價值的直接輸入也有正作用。由于高科技服務業與高資質人力資源聯系緊密,從而創造更多的高級人才就業機會。
高科技服務體系的發展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員管理、培養和辦公區位選擇兩個方面。高科技服務業應重視雇員培訓和崗位流動的政策改進,雇員在不同企業或區域的流動已不能應對行業發展需求。由于“創新與地方動態聯系在一起”[9],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空間分布會直接影響所在區域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地位。有的學者主張,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應平均分布于規模大小不一的區域,需要加強區域激勵政策的選址引導。此外,還需要關注在提升企業顧客吸收、消化知識服務的支持性政策,改善基礎設施配套環境并減少或刪除阻礙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的各種貿易壁壘等。
科技服務業的區域集群模式能帶來更豐富的創新資源和更快的發展速度。這種路徑依賴模式還明顯與區域主導產業互相聯系,進一步促進高科技服務業的區域集群不斷壯大。Toivonen界定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國際化發展的三種常見模式,即進化模式、“天生國際化”模式和國內市場模式。科技服務業在國家和區域創新系統中占據重要地位,能影響并塑造客戶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前景。
3 “高科技服務業”組織創新
Paulo和Leiponen都認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部門的創新類別差異很大,各種創新活動的本質不同,因此不同知識密集型服務業部門的創新活動顯示出異質性。Amara等人在梳理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知識運用、加工、研發等進程后,總結了六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即產品創新、過程創新、配送創新、策略創新、管理創新和行銷創新。
對常見知識類服務或產品,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會提供統一化和模塊化的解決方案,這樣易于控制同類服務的質量水平,減少不可控因素帶來的變數,還能保證市場其他組織對企業服務質量的信心并產生積極的長期影響。但有的學者認為科技服務業標準化服務的創新程度低于定制服務。高科技服務業如何提高創新資源的融合(例如高素質人才交流、高層次知識融合以及創新方法和技術的融合),值得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Malgorzata Zieba.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and Their Role in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C].WorkingPaper Series A(Economics,Management, Statistics).2013,7:1-32.
[2][6]José García-Quevedo,Francisco Mas-Verdú, Daniel Montolio. What Type of Innovative Firms Acquire Knowledge Intensive Services and from Which Suppliers[C]. Working Paper. 2011,8: 1-28.
[3]Emmanuel Muller,David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9,31: 64-72.endprint
[4]Paulo Macas Nunes. Zelia Serrasqueiro. Luis Mendes. Tiago Neves Sequeira.Relationship between Growth and R&D Intensity in Low-tech and High-tech Portuguese Service SME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 2010,21(3):291-320.
[5]Bruce S.Tether,Qian Cher Li,Andrea Mina.Knowledge-bases, Places,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Knowledge-intensive Professional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 :969–1001.
[7]Torbj rn Halldin. Born Global Firms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KIBS)–What do We Know of Their Performance[C]. CESIS Electronic Working Paper Series Paper.2010,3:1-31.
[8]M.Runiewicz-Wardyn.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The Role of High-Tech Industry and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Knowledge Flow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Regional Growth in the European Union,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J].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3: 80-102.
[9]David Doloreux.Richard Shearmur.Collaboration, Information and the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J].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2,10:79-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