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林榮
【摘要】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為我國社會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這些技能過硬的勞動者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探討了以技能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的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 技能 語文教學 教材 實訓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63-02
目前而言,中等職業學校的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表現差強人意,不是睡覺,就是打鬧,導致學習的效率低下。為了改善這一情況,需要中等職業學校對傳統的語文教學進行改革,充分以學生為主體,以技能為核心,培養高水平的人才。
一、目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
很多中職學校的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缺乏上進心,語文素質較低,學習態度也不端正,在課堂上不遵守紀律,行為舉止懶散,在班級內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無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教學內容單一
大部分語文教材的內容老舊,與初中的內容有很多的重復和相近之處,學生沒有學習興趣,加上教材內容沒有專業性,并且與實際應用脫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加以應用。
(三)重視程度較低
由于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之后直接參加工作,沒有升學的空間和壓力,教師不重視語文教學,平時也不進行備課和調研,只是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中職學校的辦學特點是培養學生的技能,注重專業課的教學,覺得語文課不重要,一些學校擅自縮減語文課時,還有一些學校取消了語文課,一些學生只是進行普通話訓練以及寫作,沒有深入和系統地學習語文[1]。
二、以技能為核心的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
(一)遵循靈活原則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在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要開發學生的思維,滿足學生的需求。尤其是要考慮學生的水平和特點,選擇學生能夠接受的內容進行教學,同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技能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圍繞技能展開教學活動。比如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做到與時俱進,夯實學生的文化基礎,比如選擇一些古詩文,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之后進行展開和引申,讓學生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表達的能力。教師還需要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充分尊重學生,對于學生取得的進步要加以鼓勵和表揚,同時關注基礎較差的學生,避免學生自暴自棄。
(二)完善核心體系
教師需要徹底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把培養學生的技能作為教學的重點,將教學內容與實踐操作相聯系,強調語文知識的實用性,比如在課堂中營造一些實際情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中職學校也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為語文教學工作提供保障,同時還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學生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教師還需要做好教學創新和后期評價工作,找到教學工作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三)提高教師素質
不言而喻,語文教師的素質對于教學的質量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且教師的言談舉止對于學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如果語文教師素質過硬,德才兼備,就會為學生樹立榜樣,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自己的水平。隨著時代的發展,以技能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敢于創新,不斷提高自身素質,認真工作,找到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中職學校要定期對語文教師進行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先進的知識和方法,從而在教學工作中加以運用,而且要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和交流,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到企業進行參觀,從而針對性地設置教學內容。
(四)豐富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改變傳統的黑板書寫的方法,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直觀感受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可以添加一些實踐視頻和動畫,讓學生了解未來的就業情況。由于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需要結合生產情況,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布置一些真實的任務,比如讓學生根據具體情況,寫出崗位工作的內容,這樣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另外,還可以組織朗誦比賽、辯論賽以及演講等,讓學生在這些具體的實踐中鍛煉自己的水平[2]。
(五)突出專業技能
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需要認真落實學生的培養計劃,做到與專業緊密結合,幫助學生聽、說、讀和寫的技能全面發展。由于學生的層次不一樣,基礎不相同,在具體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關心學生的成長,一方面注重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時,要鼓勵學生去思考和探索,保證教學工作的人文性和技能性相互統一。
綜上所述,中等職業學校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那么對于語文教學而言,也要做到以技能為核心。只有明確教學內涵,遵循核心原則,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方法,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和改變語文教學被動的局面,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1]董金妹.試論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J].考試周刊,2017(80):49.
[2]唐國棟.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J].職業,2017(1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