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梅 周 艷 呂 瑞
(綿陽師范學院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階段,地方本科院校應抓住這一歷史發展機遇,進一步樹立育人為本、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辦學理念[1],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扎實專業基礎、較強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優良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如何以“應用”為宗旨構建教學體系,培養學生應用技術的能力,是理工科教學改革的熱點。[2]
精細有機合成技術是精細化工專業重要的主干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熟悉合成機理、制備工藝等相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精細化工行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3]。根據應用化學專業的特點,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是本門課程教學改革和探索的方向。本文在剖析精細有機合成技術傳統教法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對該課程教學的體會和思考。
第一,課程能力目標不準確。某些地方本科高校不愿意貼上“應用型”“技能型”的標簽,害怕被誤解為“職業學院”而降低自己的身份[4],從而對課程能力目標定位存在誤區。第二,知識體系零散,理論性強。精細有機合成技術傳統教學內容是按教材的章節進行,其教學主線是每種單元反應的“反應特點-反應歷程-影響因素-生產實例”[5]。十幾個單元反應,枯燥的反應機理,眾多的合成實例,細致的生產工藝流程給教學帶來很大問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6]。第三,教學方式單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使用講授與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將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而學生被動的學習,積極性較差,參與度較少,漸漸地失去學習興趣。第四,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差。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反應的基本理論和規律,還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動手能力。在傳統教法中,理論與實踐結合較差,且學生實踐機會較少,往往不能深入理解工藝路線。第五,考核方式單一。考核成績一般由考勤成績(10%)、平時成績(25%)和期末考試成績(65%)三部分構成。平時成績占比重較小,主要考察學生完成課后作業和上課回答問題情況;期末考試占比重較大,很多學生通過期末突擊復習應付考試,缺乏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不能有效鍛煉學生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要求,明確專業培養目標,深入調查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和從事的崗位,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集中討論該專業畢業生所必須具備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并將其細化為具體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職業素養目標。趙昊昱[7]通過大量實際工作,針對高職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課程在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方面做了較好的總結。
為解決傳統教學知識零散龐大、學生學習興趣較低等問題,根據蔣濤等[8]經驗,打亂傳統教學模式和本身教學章節限制,重新整合教學素材,使單元反應的專業知識融于項目化。項目化教學是以項目為載體,以模塊化教學為形式,具有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等特點,通過項目訓練可培養學生整合知識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程內容重構中,首先項目的編排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按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順序進行排列,教學內容要體現基礎性、實用性和啟發性,以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第二,可選擇部分合適的企業案例,改造為教學項目,增強校企融合。第三,為了增加理實一體性,開設精細產品合成實驗課程的同時,增加企業見習活動,使學生對實際生產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知,為其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1.創建職業氛圍的教學環境
目前很多學生不了解化工企業的生產模式,不愿意進入化工企業,部分學生甚至對化工專業課程無興趣。因此教學中講解精細有機合成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意義的同時,創建適宜的教學環境,重新設置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定位,理論聯系實際,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學環境設定為企業產品研發,教師不再以教為主體,而是設定為企業管理者和技術人員;而學生由被動學轉變為實際參與產品的開發員。[8]教師作為企業管理者需向員工介紹企業文化、企業運作方式等,盡量營造真實的職業教育環境。職業環境的創建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工作崗位的情景和需求。[10]
2.翻轉課堂與項目化教學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并用
翻轉課堂模式為以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應用本科教育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注入新的活力。[11]它將教學中心由教師轉移向學生,教學由原來滿堂灌轉變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索性教學。前期,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要求,教師需制備好按教材單元反應教學的視頻和整合的項目視頻,并放在公共網絡平臺上。課外,學生通過看視頻,聽講座等方式,獨立內化與構建知識,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課堂中,以任務驅動為載體,以解決問題、完成項目任務為思路,促進學生探索學習。項目根據難易程度,以個人或團隊兩種形式進行,并以項目總結報告和答辯的形式進行綜合評比。學習中出現的疑惑,通過師生,生生討論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學生提出的可行性較大的設想,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實驗。較好的項目,鼓勵學生申報大學生科研和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翻轉課堂和項目化教學結合的模式下,學生在課堂內能更專注于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12]。
除了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法和項目化教學法外,完成各項目的過程中還需穿插使用引導文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實驗教學法等多種方法。
3.崇尚環保,引入綠色化學理念
綠色化學起源于有機化學,根據精細有機合成技術自身學科特點,教學中引入綠色化學意識[13],也是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綠色化學概念的引入不僅有利于綠色化學知識和精細化工專業知識的結合,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14]教學中要求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拓展相關內容的綠色化學研究成果,如固相有機合成在精細化工中的應用[15]等,拓展學生知識面,促進學生完善知識結構。
考核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手段。本課程采用全過程考核方式,既注重過程又注重結果,對學生學習綜合情況給以評價。總評成績由平時成績(50%)和期末閉卷考試成績(50%)構成,其中平時成績包括項目方案設計、討論、實施、答辯等內容。科學合理的多元考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充分發揮考試的導向功能。[16]
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實施全過程考核評價方法有助于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多種教學方法實施對任課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指導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能夠及時解決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項目化教學內容的整合,需要多位教師和企業人員團結協作共同完成。全過程考核方法實施,教師需要做大量工作,任務較重,可安排學生助理協助完成。另外,完善的實訓條件以及學校配套教學資源也是教改實施成功的必要條件。
總之,為了加快地方本科院校應用轉型發展,需以學生為本,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促進本科應用型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