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 趙洪校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山東 煙臺 265200)
在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這個問題上,個人認為: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進行廣泛的、深入的調查研究,找準、弄清影響這一事物發展的主要矛盾。偉大領袖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是普遍的、絕對的,存在于事物發展的一切過程中,又貫穿于一切過程的始終。”同時強調“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
對于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這個方面,目前有些人認為是因為我們走進了新時代帶來的各種影響和變化;有的人認為是因為互聯網時代帶來的傳播革命的沖擊和影響;有的人認為是因為思政課教學的考核評價方式不夠科學和形成強有力的促進……固然,這些是影響思政課教學實效的某些方面,但主要的問題,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沒有解決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矛盾,這是最根本的問題,必須要有個清醒的認識和判斷,應該成為我們解決思政課教學實效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首先要尊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現代教育觀點認為:誰獲取知識誰就是課堂的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所以要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首先必須了解、分析和研究學生,要正確研究學生,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可以借助權威機構的調研結果,但更多的是要結合學校及師生的實際通過開展調研、座談以及充分聽取學校師生的意見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當然,要解決好學生“學”的問題還要從學生本身出發。個人認為,關鍵還是要解決好學生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問題,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只一味地等待學生的主動學習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海量信息的現實性決定了學生可能無法關注、研究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從這點出發,只關注主動學習可能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的長期“不感冒”。主動學習的前提可以是主動學習,也可以是被動學習,前者是自發性的、內在的,后者是外在的,有一定的被動性,但大多是基于此,有時可能效果很好,這取決于學生在被動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講授和個人的興趣愛好及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向性的多少。我們的目的是要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不可否認,大學階段正是學生的興趣愛好及“三觀”的養成期,這就更凸顯了教師的講授的重要性。
教師的講授,關鍵是要解決好“為誰講、講什么、怎樣講”的問題,這也就是大家經常探討的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意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的改革等問題,這一問題搞不清楚,其他問題就顯支離破碎。教學目標是方向,教學內容是素材,教學方式、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是工具、方法。教學目標要非常的明確,教學目標明確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加以改進,以順應時代發展,滿足講授對象的需要,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思政課教學絕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和學生的事情,它需要政府、社會、家庭、高校、全體教師以及學生等諸方面之間形成強大合力。政府要發揮好政策優勢,從制度層面加強對思政課教學的重視和投入;社會要營造良好輿論態勢,讓全體公民更多的認同思政課所講授的價值理念;家庭要擔負起社會細胞的職能,發揮好家長示范帶動作用;高校要確保黨和國家在思政課教學的政策落地生根,不打折扣;全體教師要做好“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變這一工作,投身其中;學生要增強愛國情懷和感恩意識,努力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總之,當前思政課教學正在面臨一次深刻變革,思政課教學實效,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關系到“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因此要下大氣力,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從根本上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