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勝輝 張 林 劉 瑩 萬 春
(六盤水師范學院教育音樂學院,貴州 六盤水 553001)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即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對外界事物的態度,對客觀事物與主體需要的一種反應[1]。情緒的功能是建立、維系和改善個體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即情緒能力。幼兒情緒能力是指幼兒面對情緒狀況時所需的各項能力,包含:情緒的察覺與辨識、情緒理解、情緒表達和情緒調節等四個維度能力[2]。情緒能力的發展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兒早期的情緒情感經歷對其個性、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3]。目前國內外有研究發現,父母的個性、文化程度以及教養態度、家庭情緒的表露和交流情況等因素將會對幼兒情緒能力發展起重要作用[4]。由此可見,家庭環境是影響幼兒情緒能力的重要因素。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是影響幼兒情緒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5]。在本文中,家庭環境從主要撫養人的角度進行分類:健全家庭、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以探討家庭環境對幼兒情緒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簡淑真和李忠文(2006)編制的《幼兒情緒能力發展量表》對六盤水市第二實驗幼兒園小中大班的幼兒家長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60份。被試者可依幼兒平時在每小項出現的頻率在該題勾選。得分越高表示情緒能力越好;反之則越差。
(1)情緒覺察與辨識。就健全家庭的幼兒而言,對自己、他人及環境三個方面的情緒覺察與辨識選擇“D表示可以自己完成”所占比例最高。這說明健全家庭的幼兒具備了一定的情緒察覺與辨識能力;單親家庭幼兒大部分“可以自己完成”,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有時做到有時稍加提醒即可做到”;隔代教養家庭幼兒絕大多數是“有時做到有時稍加提醒即可做到”。綜上,健全家庭幼兒“對情緒的覺察與辨識”優于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幼兒。(2)情緒理解。就健全家庭的幼兒而言,對自己、他人及環境三個方面的理解選擇“D表示可以自己完成”所占最高,這說明健全家庭的幼兒具備了一定的情緒理解能力;單親家庭幼兒,大部分是“C表示有時做到有時稍加提醒即可做到”,所以情緒理解能力不如健全家庭幼兒;隔代教養家庭幼兒情緒理解能力與單親家庭相當,但遠遠落后于健全家庭幼兒。(3)情緒表達。就健全家庭幼兒而言,除“能接納他人情緒表達方式之外”,其余所有選項選擇“D表示可以自己完成”所占比例最高,這說明健全家庭的幼兒具備了一定的情緒表達能力;單親家庭幼兒情緒表達能力要好于隔代教養家庭幼兒;隔代教養家庭幼兒情緒表達能力最弱。(4)情緒調節。情緒表達能力而言,健全家庭、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幼兒無明顯差異。
整體上來看,除情緒調節沒有明顯差異,健全家庭幼兒情緒能力整體要強于單親家庭和隔代教養家庭。因此,家長應盡量營造溫暖、輕松的適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環境。比如時刻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用積極、愉快的情緒去影響幼兒;應多發現幼兒的優點,并及時鼓勵,學會用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在幼兒做錯事時,冷靜地處理,不要嚴厲地斥責,更不能打罵幼兒。家長應當做出示范、教導的榜樣,幫助幼兒運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情緒、調控情緒。如家長生氣時不亂發脾氣,不遷怒于人或是砸東西;家長和幼兒一起談論自己高興或生氣的事時,應當鼓勵他們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情緒;家長應允許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并給予適當引導。如幼兒發脾氣時不能強制性地去壓制,而是等幼兒平靜后告訴他怎樣做是恰當的;當發現幼兒不高興時,應當主動詢問情況,幫助他們化解消極情緒。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尊重幼兒,當他們最好的傾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