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超 趙鎧楠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 四平 136000)
大學生創新創業,被稱為21世紀教育的新常態,要“堅持育人為本,提高培養質量。把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作為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理念、組織運行、課程開設、服務平臺、文化塑造都對我國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倡導創業基于創新,創新面向社區及全球問題。據《澳大利亞創新系統報告》(2016)指出:澳大利亞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創新商業活動占比位列第5名,創新型中小企業功不可沒。國內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可以積極向澳大利亞學習,牢固樹立“創業基于創新,創新面向社區及全球問題”的教育理念。高校作為科學技術與人力資源的重要交匯點,應該擔負起時代的重擔,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斷提升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此外,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能滿足于培養“學生老板”這一功利目標,停留于引導學生生存型創業,應該以創新引領創業,推動大學生創新型創業。通過社會實踐、實習實訓、假期兼職等形式,讓大學生有機會進企業、進社區、進鄉村,了解到關系國情民生的問題所在。搭建創新創業項目投放對接、創新創業全球挑戰賽等平臺,直接將社區及全球的重大問題以項目的形式面向大學生投放,在解決社區及全球問題中,幫助尋求創新創業靈感,識別捕捉創新創業機會,聚焦精力,開啟創新創業實踐。
當前,要把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方法,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切實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2]。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不能停留于從上至下的行政命令,而應該融入高校的戰略規劃,設置完善的組織運行機構。通過合作和伙伴關系持久互利,整合校園里的創新活動,完善支持、流程和獎勵機制。”提供系列針對高校師生及社會人士的服務,包括幫助認識和評估新想法的商業潛力,合理保護知識產權,為高校教師的科學研究尋找市場,幫助初創公司取得技術許可,為師生員工提供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的培訓。
2017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專門指出:“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一直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創新創業作為一種理念和方法論,融入各個學科專業教學中,比如面向全校本科生的是“工程創新”、“創業與創新”兩門課程,面向全校研究生的是“創業與創新”、“新媒體創新與研究”、“基礎設施部門的創新和技術”、“貿易與創新”四門課程,一門課程3個學分,參與課程的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創新創業課程注重給學生以真實的學習體驗,課程除了理論知識傳授,實踐環節對接的所有項目來源于企業和社會,學生團隊自主簽訂項目合同,接受項目發包方的監督。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致力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課程成效的評價,不能單純以學生是否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是否成功等作為標準。過于功利的課程評價勢必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心理壓力,應該更重視過程的評價。學生必須參與課程中間的每一次討論,這種討論計入總成績。這樣注重過程的評價機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過程中,而非在最后一次考試或者答辯中心存僥幸。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系統工程,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需要承擔場地租賃、資金籌備、團隊管理、心理挫折、法律糾紛等多重風險,需要構建服務平臺來為大學生提供智力、政策、場地及資金的服務。ANU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服務平臺,主要有:“創新堪培拉”“開啟”等。“創新堪培拉”是堪培拉最大的創新創業競賽項目,為那些嘗試開啟創新創業旅程的大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和人脈網絡。組織一次專門的酒會稱為“組合之夜”,進行團隊組建、導師和學員之間的組合,最后評委根據團隊組建、項目潛力進行初評,決定參與最后決賽的團隊。創新堪培拉吸引諸多大學的大學生參與其中,并且通過近半年的競賽參與,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全方位的提升。“開啟”是一個長期支持本科大學生開創自己“小生意”的項目。該項目目標在促進大學生獲得商業成功,建立一個創造性的小企業。項目涉及各行各業的所有創業形態,從食物速遞到家政服務等都涉及。項目會給每一位參與者配備導師和演講指導老師,特別強調參與者團結合作以幫助彼此獲得商業增長。
目前國內,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尚在培育階段,“PNCP”的創新創業文化,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團隊甚至包括與導師間的自由組合,寬容的氛圍從尊重創意階段開始,直接面向社群問題,服務于社群,直接面向真實的市場都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