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鵬 山西工商學院
項目教學法(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圍繞具體的學習項目,選擇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體驗、消化、吸收、探索、創新中獲得完整、具體的知識,形成專門技能的教學方法。 項目教學法要緊扣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有效的項目訓練,引導學生對項目進行分析并制定實施計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舞蹈編導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其中有《單、雙、三人舞編導》《群舞編導》兩門實訓課程,學習周期為四個學期,學生們可以通過單人、雙人、三人或群體的形式完成任務,通過舞臺展示其合作學習的成果[1]。
山西工商學院舞蹈編導專業將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培養服務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以掌握舞蹈編導專業的基本理論,具備舞蹈編創及研究能力,能夠在文藝團體、中小學校、廣播影視等部門,從事舞蹈編創、教學、表演、組織文藝活動等工作的人才。開設課程有實踐與理論兩大類。
目前,全國開設舞蹈編導專業的高校有五十余所,授課多延用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編導課程的授課體系。采用“以技帶法”,即以客觀的編舞技法進行形式的編排,進而注入內容使之“形神兼備”。山西工商學院舞蹈編導專業中舞蹈編導課程也采用此種授課方法,筆者通過近幾年的授課實踐,結合本專業學情,發現以下幾點問題:
1.學習者的困惑
舞蹈編導課程以《單人舞編導》為基礎學習,教學著重解決學生對肢體的認識,對“時空力”的把握,進而塑造形象或抒發情感,創作出單人舞作品。對于初學者而言,解決肢體認識較容易,對于“動機動作”的變化與發展也可以基本掌握,但學習過程中會出現盲目性編創,學生在后面章節中不會運用前面所編創的動作,出現斷章的現象。
2.依據學情探尋解決辦法
以上問題在許多高校中屢見不鮮。隨著山西工商學院“應用型”高校性質的確立,開展了第一輪的課程改革,并將該問題作為首要解決問題。此過程中,筆者做了一些調查,發現學生們對于舞蹈編導課程的學習較被動,一方面是對創新性學習的惰性,另一方面是編創作品“無從下手”。“惰性”的原因在于創新思維與方法還未形成,目前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多實踐、多思考、多歸納,逐步具備創新思維和能力。“無從下手”則是舞蹈編導課程訓練過程中“動機不明確、主題不明確、目的不明確”的表現,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讓學生們對于學習內容有明確的認知[2]。
山西工商學院是一所民辦高等院校,興學育人三十余年,以“建成高質量、有特色、現代化、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為發展目標,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每年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每次活動舞蹈編導專業師生參與人次達到近千人次,覆蓋了全年級各班,從策劃、組織、編創、排練、舞臺燈光設計、音響等方面為學生們的實踐活動提供了較多機會。
舞蹈編導課程內容要求學生通過自身的知識體系完成作品“創新、創意”的編排和展示,過程中需要由教師做好課堂設計。授課采用的方法有項目教學法、主題式訓練法、啟示法、游戲法、互動法等。其中,項目教學法占據主導地位。
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是有效提升編導能力的主渠道。以“項目”為切入,按照小組分配工作任務:兩或三人一組完成開場舞蹈的編創、排練,要求賦予作品內容與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融合編舞技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從而完成作品的編創。筆者按照該流程做過嘗試,在實施過程中能感受到同學們對于自己作品的高度重視,學生的學情也出現了改觀:
(1)充分利用學習時間,提高作業質量;
(2)利用作品展示平臺,增強學生榮譽感,樹立自信心;
(3)參與校園編演項目,增強成就感,改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
以項目為載體,化章節為主題,重構知識體系。通過課程解構重建、結合校園項目建立主題題庫、培養階段能力相融合,完成“能編、會演”兩大模塊。
項目實踐結果以舞臺呈現進行展示測評。實踐證明,項目教學法的實施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團隊合作,增強學生的溝通與組織能力等。在各方面有所增進的同時,對教師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3]。
首先,舞蹈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教師對文藝演出從策劃到籌備的各個環節都要熟悉,并要做好前期協調和項目劃分工作。授課過程中教師對于突發狀況要隨機應變,準確預判學生發展走向,及時給出調整意見。
其次,教師要準確把握舞蹈編導課程前沿動態。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學生們對于舞蹈資訊收集已經超出我們的想象。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們的思維和創意總會出現天馬行空或生搬硬套的現象,教師要及時掌握舞蹈編導課程的前沿發展動態,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引導。
最后,教師要對學生“因材施教”。舞蹈編導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課程。針對不同基礎、不同觀念的學生要求教師具備因材施教的能力。集體項目講授與個體輔導并行,制定“踮起腳尖夠得著”的教學目標,切實做好導優撫差工作。
隨著時代飛速進步,社會對于舞蹈編導人才的能力要求只增不減,應用型課程改革需要教師做好“持久戰”的準備。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于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學校要高度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培養與引進,力爭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高的實踐機會和平臺,為培養舞蹈編導專業“能編能導會演”的應用型人才保駕護航[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