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莉莉
(山東省新泰市樓德鎮南泉小學,山東 新泰 271212)
伴隨新課改的進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在教學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老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還要加入課外活動,鼓勵學生進行表演。
培養孩子積極的學習態度,重在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老師還要采取有效的激勵措施。比如,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總有幾個調皮的孩子不注意聽講,在下面搗亂,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或者有的學生英語基礎比較差,會跟不上老師的講課節奏,這時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心平氣和的幫助孩子糾正錯誤,幫助孩子找到對應的位置。老師這些小小的動作會極大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為其學習英語奠定基礎。另外,老師在表揚孩子的時候,也應該把握好分寸,比如,老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對表現出色的小組進行表揚,而不是單獨對某一個學生進行表揚,這樣一方面維護了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同時也為其學習英語增添了信心[1]。
加入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拓展學生思維,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首先,老師可以根據小學英語課文,選擇一個適合的課題,讓學生盡情發揮,比如,可以用Meeting a fried 作為主題,讓學生編排一個小品或者排演一個節目,鼓勵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大膽的去展示自己的才藝,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其次,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利用空閑時間組織學習觀看帶有英文字母的動畫片或者電影,讓學生領會標準英語口語表達的方式,感受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再次,老師可以建立一個“英語角”,事先讓學生準備話題,這樣可以推動活動順利進行,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使學生的英語發音更為流暢、準確。另外,老師還可以將常見的英語諺語、知識和優秀的英語作品進行展示,增加學生的英語表達技巧;最后,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喜好設計不同的游戲,比如,猜謎語、單詞接龍,或者老師數數等游戲。利用游戲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
首先,隨著新課改步伐的加快,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對英語人才的需求。新課改的推動對小學生的英語學習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詞匯知識,還要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為日后的英語學習奠定基礎。其次,為了更好的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老師可以采用豐富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比如,老師如果想要檢測學生對以前所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可以編一個小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同時也可以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簡單的問答,通過這些簡單的互動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程度,找到學生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最后,小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但是卻不善于抽象思維,所以老師可以借助小學生這一特點,靈活使用教學方法,比如,老師在上“Let us eat”這節課時,課本上給出的食物是有限的,學生在生活中還會遇到其他食物,這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求知欲望,適當的增加一些小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領會和掌握。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表達和交流,還可以滿足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想法的欲望[3]。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到來,許多教學資源都可以通過網絡來獲取,老師不僅可以借助聲音、圖畫等抓住學生眼球,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技術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口語表達環境。另外,老師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給學生安排適當的家庭作業,并及時做好批閱和檢查,找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使學生知道自己的問題所在,鼓勵學生知難而進,加倍努力學習。
小學英語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動起來,首先小孩子善于接受形象化的語言,其次小學生性格比較好動,老師可以將英語課文中出現的單詞和語法編成兒歌和舞蹈,利用肢體語言將其表達出來。小學英語中有很多兒歌,“來是come,去是go,點頭yes,搖頭no”老師在教的過程中,可以使借助肢體語言將其展示。當老師在講一些新單詞時,利用肢體語言可以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學生對單詞進行記憶和理解。另外,老師也可以讓學生動起來,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4]。
綜上所述,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不僅需要老師的耐心和愛心,同時,還需要老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充分發揮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的作用,利用肢體語言和現代科學技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學生的口語表達有所幫助。
[1]林曉麗.培養信心激發興趣——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初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15).
[2]許鵬麗.興趣活動交際——淺談交際教學法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5(6):126-126.
[3]楊昱.淺談提高小學英語口語的教學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7(2):32-32.
[4]李莉花,梅云燕.淺析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途徑與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