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娟
(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白家務辦事處白家務中心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0)
小學數學繪本教學將數學知識融入故事情節,順應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深化了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促進兒童積極主動建構數學知識,發展他們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繪本教學立足于兒童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思維特點,使得數學與兒童生活實際發生密切聯系,幫助兒童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思考。
數學繪本教學的表現形式是繪本,但其本質仍然是數學。故事只是數學知識的載體,借助繪本故事,教師用數學思想和方法引領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操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繪本教學吸引兒童、貼近兒童,容易引發兒童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情感共鳴。繪本教學既讓課堂散發知識和思想的魅力,又讓認知和情感融合,讓嚴謹的數學課堂散發出濃濃的“愛”的溫情和智慧碰撞的火花。
大部分小學生都覺得數學枯燥乏味、抽象難懂,是一門冷冰冰的課程,以致一些教師建議小學緩開數學課,由原來的一年級開設數學課改為二年級或者三年級再正式開課。其理由是低年齡段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弱,而數學課對邏輯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教師費力不討好。我在教學實踐中探索開發的系列“數學繪本”課程,讓數學變得易學又好玩,大大提升了小學低年齡段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
小小的繪本,大大的世界。一節普通的低年級圖形認識的復習課,借助于生動的繪本,讓師生演繹得豐富而深刻,散發出濃濃的人文關懷。繪本既是圖畫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它既講究趣味性,也具有教育性,還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溫暖、相互關愛的人文思想。教師借助巨人分別幫助村民的故事,引導學生回顧、辨析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通過讓學生閉上眼睛摸出正方形、三角形等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比較、辨析平面圖形的相同與不同之處,還巧妙滲透了直線圖形與曲線圖形的區別。教師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適時點撥,抓準圖形特征,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動手操作,并在操作中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正如荷蘭數學家范·希爾提出的幾何思維水平:直觀、分析、推理、演繹、嚴謹,這樣的教學正符合兒童形象思維發展的層次性,符合兒童學習幾何知識的認知規律。[1]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價值還應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繪本故事生動形象、情節曲折,容易激發兒童主動學習知識的興趣。作為教師,既要在教學起點關注兒童的視角,也要在學習中提升兒童的數學認知,處理好故事情節與數學知識本質的關系,避免一味遷就故事情節的趣味性而降低了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準確把握繪本故事中蘊含的核心知識,確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組織故事情節,讓孩子帶著數學問題和要求閱讀繪本。教師讓孩子主動參與,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感受,并積極鼓勵他們邊閱讀、邊思考、邊操作,將知識融入繪本故事。教師還要對繪本故事進行積極的創編,圍繞教學目標,將合適的教學內容巧妙融入故事發展之中,增加數學教學的開放和互動,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
繪本教學的方式要處理好繪本感知與動手操作的關系,在故事講述和插圖閱讀中增加操作與扮演,增加兒童對數學知識的體驗和感受,全身心沉浸在繪本數學學習之中,深入理解數學內容,增強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理解的效果,強化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和數學情感體驗。這是繪本教學對“做數學”相關思想的體現。
教師以數學思想引領數學知識的學習探究,引導學生閱讀、思考、操作和交流。讓學生通過讀一讀、想一想、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形成技能,培養積極的學習情感。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2]依據本課的題材,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而操作活動的設計不能隨心所欲,而是需要結合故事情節,關注操作和故事的統一,不能為了操作而操作,將操作置于故事情節之外。學生在思考和操作中發展空間觀念和發散思維的能力,在情節展開中組織操作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升華兒童的情感,讓數學知識在有趣的繪本教學中自然生長。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等四個方面闡述了課程目標。[3]數學繪本的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和方法的習得,更是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浸染。教師不僅給孩子們呈現故事,同時也在提升孩子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升華他們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境界。教師培養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對愛的感受力,提升孩子們細心觀察、樂于動手、真誠合作、勇于探究的學習情感。
教師在數學繪本的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有機滲透團結的力量和愛的奉獻,潛移默化,達到了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使學生各方面和諧地發展。教師將數學知識完美地蘊藏在了美妙的繪本故事里,讓孩子們在感動于故事情節的同時也打開了心智,擁有一個有愛、有美、有智慧的學習時空。繪本教學讓數學課堂如此生動、美麗,用富有個性的教學方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