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鵬
(河北地質大學華信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6000)
大學生創業是一種以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特殊群體為創業主體的創業過程。隨著近期我國不斷走向轉型化進程以及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創業逐漸成為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的一種職業選擇方式。因此,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創建科學有效的創業指導協同機制,提高大學生創業占比與成功率,是各級政府與社會,以及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
政府層面對于大學生創業指導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政策話語的高起點與現實實行中無法落實的矛盾。面對持續增長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和當前艱難的就業情況,為緩解就業難這一問題,各地政府均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規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如:創業孵化基地、建立創業園,貸款扶持等一系列舉措,但在具體實施中卻存在著明顯的缺陷。現實情況中,大學生對于國家及地方制定的這些政策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知情。政策宣傳執行不到位、具體操作性不強,審批流程過于復雜,配套政策細節不夠明確,使得這些政策無法有效地覆蓋到大學生創業群體,無法實際解決大學生的困難。沒有對大學生進行政策的介紹,缺乏有效的跟蹤管理,僅僅停留在表面,很難將這些政策的作用充分發揮。[1]
近年來,各大高校都曾嘗試開展創業教育進行人才的培養和創新,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囿于高校傳統人才培育模式的獨立統一性與完整性,以及上級主管部門對高校考核評價體系的單一性,阻礙了高校對于創業人才的培養進度。高校主要的任務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高校的創業課程并不專業缺乏相應的經驗與實踐證實。并且很多創業扶持政策停留在口頭形式上,對于一些國家的創業扶持政策沒有進行很好的宣貫與解讀,使得學生創業服務中心僅僅是個擺設,無法起到指導大學生進行創業的作用。[2]
基于大學生的情況而言,缺乏社會閱歷與社會經驗,相應的對市場經濟也認識不足。往往呈現樂觀狀態,無法承受創業過程中的挫折和阻撓,也很難面對創業失敗的結果。市場觀念僅停留在主觀臆想,缺乏對市場經濟的正確認知,自身社會閱歷的缺乏,錯誤的商業計劃制定,都是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
作為協同主體的政府、高校和社會要根據自己的功能進行明確定位。政府通過政策制定、服務引導、提供保障等服務于大學生創業者。發揮政府的本身強大號召力,能夠起到不錯的社會動員能力,有效整合社會資源,更好的發揮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3]
高校對于大學生有著不容質疑的引導作用,通過學校固有的教育職能,通過教育手段推進大學生參與創業。完善創業理論教育體系、搭建創業實踐型平臺,打造創業指導協同機制。高校必須對于政府的各項支持和政策落實到位,加強對政策支持的宣貫,對于各項支持向學生進行詳細解讀,促進政策的落實。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
政府激勵市場資源的介入,助推大學生的自主創業。市場經濟作用發揮中,在資金投入和文化氛圍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優化社會創業環境、構建創業融資渠道、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加大社會基金支持,鼓勵相應機構設立天使基金、種子基金、風險投資等支持大學生創業。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建立公共創業平臺,建立規范完善的中介服務機構和市場運行機制,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咨詢、項目評估、信息查詢、法律援助等服務。社會各界共同支持,爭取“引上路、扶上馬、送一程。”
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創業帶動就業,國家一直都在大力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這也吸引了大量畢業生投入到自主創業的大軍之中。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業平臺和指導服務,是當前學校和社會政府的重要關注目標。在大學生創業過程中,大力發揮政府、高校、社會的三位聯動協同機制的指導和培養作用至關重要。不斷提升創業指導的質量與扶持力度,為大學生的創業提供強大的援助與支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