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銘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7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系列講話中有不少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論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重要命題的提出,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指導。本文以“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一重要命題為切入點,分析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發展趨勢,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上是一個解疑釋惑的過程,宏觀上是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微觀上是為學生解答人生應該在哪用力、對誰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樣的人的過程,要及時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影視作品、社會輿論熱議中所遇到的真實困惑。”[1]“因事而化”的基本要義在于堅持問題導向,及時回應大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等現實中遇到的真實困惑,及時化解難題。尤其要有效解決學生的夢想之憂、思想之惑、心理之壓、學業之重、文化之渴、生活之困和就業之難。[2]
“因時而進”的基本要義在于堅持時代導向,牢牢抓住時代主題,捕捉思想政治工作時機,因時制宜、應時而動、順時而進。具體而言,就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理念、方針原則、內容任務和方法手段要緊扣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滿足學生要求,捕捉合乎學生思想認識特點的時機。
“因勢而新”的基本要義在于堅持實踐導向,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從黨的偉大歷史和實踐中汲取信念和信心,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小麥灌漿期,陽光水分跟不上,就會耽誤一季莊稼的收成。好的方法必須要順應規律,而規律也可以被看做正確的方法。毛澤東同志說過:“不論做什么事情,不懂得做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質,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關聯,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規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充分體現了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的規律。“因事而化”的“事”,“因時而進”的“時”,“因勢而新”的“勢”,蘊含著實事求是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則和規律。“事”更多是學生之“事”,“時”更多是學生所處之“時”,“勢”更多是學生所受高等教育和當代中國發展之“勢”,只有順應了“事、時、勢”,才能及時化解矛盾與問題,才能不斷改進,才能不斷更新。這本身也是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體現。
在“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下,德育應超越主渠道,以總體性理念重構德育體系;超越課程化,推進學校德育的路徑重整;超越教師倫理,全面實現教育的總體合道德性和學校自律、教師垂范。[3]可以說,如何“立德”,如何“樹人”從理論上充實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體系,而“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是這一方法論體系的具體實施路徑。只有遵循“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具體實施路徑,才能更好“樹人”。
“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蘊含著“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這一哲學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的認識,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只有主觀與客觀相符合,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而只有“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才能讓主觀符合客觀。這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方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中的“事、時、勢”正是“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生動詮釋。“因事而化、因時而新、因勢而新”蘊含著“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這一哲學方法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若違背人的思想、行為發展的規律,不去認識規律、利用規律,必然會導致人們思想、行為的混亂,必然降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
方法是理論與實踐的交匯處,是連接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紐帶,是理念、內容、載體的活化劑。無論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還是內容,最終都要依靠方法去實現。筆者梳理了近幾年學界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成果,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具有以下發展趨勢:
現階段,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與現實利益問題像話交織、合理訴求和不合理表達方式相互交織,主流與非主流價值觀念相互交織,解決思想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只有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注重針對性,反對回避癥結、隔靴搔癢、無的放矢,才能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不強的狀況。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接受一定的文化,就往往會引起心理和感情的向往,理性的認同。”中華民族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民族,在不同時期都進行了偉大的精神創造,無論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蘊含著豐厚的精神財富。筆者認為,用好以文化人,要充分挖掘和深刻闡釋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產品中的寶貴精神,探尋其傳承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在不同時期的教育成就;從高校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精神氛圍兩個方面著手,以文明、高雅、宜人的文化環境;用好文化實踐育人方法,深化大學生對文化實踐活動的參與度。
列寧指出:“應當記住一條原則,在社會科學中,所研究的是大量的現象,而不是個別的情況。”這就要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全面、系統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選擇。
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協同育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育等等體現了這種融合。同時,社會綜合化發展趨勢、大學生精神需求的綜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本身的學科交叉性,決定了單一、孤立的教育方式方法不足以進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運用綜合性的方法,采用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相結合、德育與智育相結合、網上網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體系,實現從靜態、單一、平面化的教育方法向動態、多樣、立體型的教育方法轉變,才能獲得好的教育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思想也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現在高校學生大多是“95后”,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同時,他們知識體系搭建尚未完成,價值觀塑造尚未成形,情感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明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定位,直面時代問題、解決時代矛盾、勇擔時代責任,與時俱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實踐活動,需要從實踐中觀察現象,發現問題,更需要精確化。調查、統計、觀察、實驗與個案方法、歷史研究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薄弱環節,因此,未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更加呼喚科學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