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云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大學校園里,愛情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戀愛大多不會再隱秘進行,而是越來越公開化,從工作幾年來接觸到的案例中可見一斑。
大多數人對愛情的認識都是模糊的,反映在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戀愛動機的不明確。
大學愛情中單純因感情而戀愛的雖然占大多數,但其它非感情因素如“孤獨”、“尋求刺激”、“滿足虛榮心”等也成為戀愛動機,這種想要擺脫寂寞空虛感的掙扎大部分都在尋找一段愛情中得以消解。
筆者在工作過程中曾經遇到這樣的案例:學生與比起大幾十歲的男性交往,在交往過程中,男方送給其很多名牌包包、化妝品等,女生無法從這樣的誘惑中脫身;另一大三學生與同齡男生建立戀愛關系后發生性關系,女方懷孕,并決定人流手術,而男方毫不關心,在女方手術期間未露面、未聯系,更沒有提供任何情感支持和財力支持。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部分學生只注重戀愛過程,輕視戀愛結果,或是充實課余生活的一種消遣文化。
在我國大學生中因失戀而尋短見的人不在少數,大多是失戀后心灰意冷,逐漸走向絕望。在大學生群體中有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便是有一些大學生對已經失去的愛情念念不忘,導致生活中的頹廢和對人的冷漠。
大學生在面對失戀時,排解情緒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學生借助于游戲,在虛擬世界里消解痛苦;有的學生則是酗酒,利用酒精麻醉自己,不知所以然;有的學生則是選擇健康的排解方式,像是運動發泄等。
同性戀的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也慢慢凸顯出來,尤其是在一些男女生比例嚴重不協調的學校里,但是大多數的同性戀者都選擇秘密進行戀愛,在同性戀問題上,很少有學生主動報告性取向異常。雖然同性戀已被現代科學證明不是一種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但是在大多數人的眼里,這還是一種不可接受的行為。所以,大學生中的同性戀者往往具有隱秘性。
在筆者接觸的幾例同性戀者的案例中,同性戀者性取向的非固化可見一斑:同宿舍女生同性戀。兩人于入學初便建立戀愛關系,經常一起出入,形影不離。后大三上學期,因一些原因分手,扮演男性角色的T始終放不下扮演女性角色的P,長期郁郁寡歡,輔導員幫其調整宿舍。而P卻在短時間內找了一個女朋友;另一例,女生大一大二時都有一個女朋友,而進入大三后,該生卻蓄起長發,交了男朋友。
面對大學生在戀愛過程中出現的各種不同的問題,作為大學生管理者的輔導員在處理戀愛問題時,應該在戀愛觀教育上端正自己的角色,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遵循以下處理戀愛問題的原則:
第一,不提倡,不反對。面對大學生戀愛問題,高校輔導員應該秉承不提倡,不反對的原則。不提倡是因為大學生主要的身份任務還是學習,學習是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責任和義務。另外,大學生在讀書期間,由于精力、財力有限,在感情上投入的越少,學術成果可能就會越多。不反對是因為大學生基本上都是超過十八周歲的成年人,有自己的個性思想。大學生正值青春年華,離開家鄉去往異地求學,因孤寂感、青春萌動等,在大學這樣一個半封閉半開放的“小社會”中,隨著人際交流的增多,對異性產生好感,進而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第二,循循善誘,柔性引導。高校輔導員在面對大學生戀愛問題時,應該注意引導的方式和途徑。處于戀愛關系中的大學生情侶在面對輔導員談及自己的戀愛問題時往往處于戒備的心理,身心比較敏感,出現問題時一般不愿告訴外人,尤其是輔導員老師。當輔導員老師了解到這一情況時,應該主動出擊,幫助學生尋找問題根源,在不觸及學生敏感處的同時幫助其解決問題。輔導員可以從學校政策層面以及學生個人發展方面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在合適的時機之下告知家長,如若處理不當,學生可能會出現厭學等消極情緒。
第三,正面教育,內心積極。這一原則在輔導員處理大學生失戀問題以及同性戀問題時尤其重要。大學生失戀后難免會出現消極低沉的現象,輔導員面對這一問題時,應當堅持正面教育,給予學生正能量,幫助其盡快從失戀的陰影中走出來。另外,在面對同性戀問題時,如果想要了解兩者之間真實的情況,不能在學生承認之前直接將兩者關系定位為同性戀,在此之前,可以通過側面問題的詢問,觀察當事人的反應,以做出適當引導。對于同性戀者,輔導員老師應采取中立態度,尊重其個人選擇。在排解糾紛的過程中慢慢了解,委婉的詢問,以免直接刺激到同性戀者的敏感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