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文
(吉林電視臺,吉林 長春 130033)
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新聞傳統的傳播、編輯方式,已不再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對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全媒體下的電視新聞編輯進行轉型,注重新聞傳播內容的品質化與傳播方式的多元化,來達到受眾人群的審美享受。新聞編輯工作任重道遠,需要在工作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全媒體信息來源的渠道比較廣泛,有各種各樣的信息,可以滿足受眾人群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其傳播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既包括了報紙、雜質、廣播、電視、電影、出版等傳統的傳播方式,也涵蓋了互聯網、電腦、手機等新型的傳播形式,通過媒體形式間的深度融合,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超細分的、人性化的個性服務。因其覆蓋面廣、傳播效果好的特點贏得了受眾的青睞,尤其是在新聞傳播上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傳統的新聞編輯多是圍繞新聞稿件來展開工作的,其工作是進行簡單的新聞內容的編輯;而全媒體下的新聞編輯被時代賦予了新的使命與職能,要以不同的文章體裁,多種風格的文章在各個平臺中進行精準發布,進而取得全面的、立體化的傳播覆蓋效果,這無疑是對傳統的新聞編輯帶來了嚴重的沖擊。具體如下:第一,傳統電視新聞編輯的工作時間比較固定,節目的內容不新穎,死板,而全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內容更新穎獨特,傳播時間也比較自由,相比較而言,全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更吸引受眾的喜愛;第二,傳統電視新聞編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一味地對受眾群體進行信息的灌輸,與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與便捷性相沖擊;第三,全媒體的信息來源渠道比較豐富,難免會有一些虛假消息、偏離主流方向的信息在新媒體媒介中廣為流傳,進而削弱了電視新聞編輯的社會公信力,對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具有的較強社會公信力造成了沖擊[1]。
消息類新聞在電視新聞節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要引起新聞編輯的高度重視。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只是對受眾群體進行信息的硬性灌輸,沒有形式的創新可言,會使受眾缺少看消息類新聞的興趣,致使受眾群體數量逐漸減少。與之相反的是全媒體時代下消息類新聞,注重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以及新聞傳播的客觀性,它更關注受眾群體的切身感受。全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會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第一現場進行精準的現場報道,并對現場的群眾進行采訪,大,加強了消息類新聞的真實、可靠性,進而使媒體與受眾群體之間的距離不再是疏遠的,而是親密無間的。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快速發展,新聞編輯更要與時俱進,不斷去提升自我,占領市場有利的先機,有效控制住信息的主要流向,這就要求新聞編輯的思路要多樣化。
其一,新聞的標題作為整篇文章的“題眼”,要有足夠的吸引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進一步吸引受眾群體閱讀的興趣,就要完成角色的完美轉換,從傳統的審讀編輯向深度加工編輯轉型。編輯新聞標題時,要通過標題向讀者提示、評價新聞事實,并運用生動形象優美的形式來吸引讀者閱讀。因此,注重對新聞標題的精巧、深度的加工,也是吸引讀者閱讀不可忽視的一方面。
其二,伴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新聞編輯若要占領全媒體的一席之地,就要從文字編輯轉變成策劃編輯。全媒體新聞編輯要有對新聞價值的專業判斷能力,站在受眾群體的立場,對其需求進行綜合考慮,并能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對同種類型的新聞進行內容的創新,進而培養受眾群體的習慣,提高體驗,以獨特的視角為受眾群體帶來不一樣的感受。
其三,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傳統媒體的完美轉型,不僅要求電視新聞編輯改變技術手段,也要提升自身的創新理念。最重要的是要把新聞的形式與傳播的內容進行緊密的結合,針對不同的新聞,進行編輯形式的轉換。但在此過程中,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要更加注重內容的優質,對傳播的新聞信息內容做好甄別,為受眾群體創造一個具有真實、美觀、積極向上的新聞環境,不斷為受眾群體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內容。
全媒體時代下的電視新聞編輯要充分了解各項工作,熟練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實際的工作中,還要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掌握能力,進而來滿足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所以,全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編輯在實際的工作中,要對各種類型的新聞節目進行不同風格的多樣化內容編輯,并注重新聞產品的質量。比如,經濟類的新聞欄目要注重報道國內外經濟形勢和走勢,并做出客觀、合理的分析;時事類的新聞欄目要側重當地的熱點和國內外的重大事件。這樣,以不同風格的多樣化的內容進行編輯,會培養更多的受眾群體,提高自身的競爭力[2]。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拓寬了觀眾知曉新聞的渠道,滿足了受眾群體的需求,為受眾群體帶來了更多的便利,使受眾群體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所以全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編輯身肩重任,要把真實、可靠的信息傳播給受眾群體,必須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更新新理念,繼而為受眾群體帶來更人性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