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虹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獨立學院是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公益性事業,依法享有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的各項獎勵與扶持政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獨立學院工作。截至2017年12月25日,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60所。
職業倦怠(burnout)最早由Freudenberger 于1974年被認為是一種最容易在助人行業中出現的情緒性耗竭的癥狀,意指個體在工作中因無法承擔重壓而導致的身心疲憊與耗竭狀態,后期由Maslach等人將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做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統稱為職業倦怠,現普遍認為職業倦怠是個體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個體伴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社會輿論的負面影響使得教師工作的開展如履薄冰,作為獨立學院外界的看法和態度落差較大。同樣是高校教師但總感覺技不如人,社會地位不高。與此同時,學生基礎較為薄弱,與985、211院校相比,同樣的知識點,獨立院校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差,要求教師教學的教學方法和認真程度更高。互聯網時代下,學生通過網絡等手段接觸的信息量較大,思維活躍,想法較多,也增加了教師教學和管理方面的難度。長此以往,體力和精神都產生了巨大的消耗。
從學校的角度來看,獨立學院的辦院和發展經費幾乎全部靠自給自足,生源是學校的立校根本,所以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教師福利待遇和其他公辦高校出現差異性,一些學校教師的基礎保障五險二金安置不到位,是其跳槽以及產生倦怠感的首要原因。除此之外,教師進修、培訓、出國等費用的約束,導致教師成長機會競爭壓力大,學習過程經費少,時間短。甚至有部分學校采取墊資形式,之后還要從教師工資中扣除。教師的科研經費相比公辦院校相對較少,教師發展科研有一定局限性;從而產生能力較強的教師博士畢業之后選擇跳槽到公辦院校,而能力普通的教師在原單位消極怠工。嚴重擾亂了獨立學院的師資隊伍建設,影響了其辦學質量。獨立學院一直以來以生源為根本,形成了學生獨大的局面,很多時候,教師的威嚴及嚴肅性受到侵犯,也是導致其產生倦怠感的重要原因。此外,獨立學院的教師大多沒有編制,也就不存在“鐵飯碗”,一切要以成績作為考量標準,面對教育轉型,科研壓力與日俱增,轉型中教師必須參與到企業和項目中去,要求教師以教學、科研、雙創能力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教師壓力劇增導致其倦怠感產生。
獨立學院教師從心理定位上容易產生不如公辦高校教師的思想,從而自暴自棄,認為換工作很難而繼續下去不值得,得過且過。工作能力不夠優秀、職業生涯規劃沒有穩定性,發展迷茫也是獨立學院教師倦怠感產生的一大重要原因,此外,教師家庭生活對工作的負面影響,高校教師大多是女性教師,他們所面對的角色壓力更大,在面對結婚生子、教育孩子等家庭生活問題時選擇的處理方式,會直接影響到其工作狀態。
21世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也處于重要時期,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19大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文化自信,科教強國路線,教育是國家的發展大計。國家上下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是發展教育的基礎。提升高校教師的從業積極性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干預,政府應加大宣傳、增加教育投資,切實提高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其次,應從法律的角度保障高校教師的專業自主權,如“教育教學權”“學術研究權”等,國家可完善相關制度,調動高校教師的自主性,增強教學效能感,消除職業倦怠感。
教師被稱作為“靈魂的工程師”,但其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并未得到相應的尊重,教師的社會權益、職業聲望、經濟待遇等,與其他職業從業人員比較時,容易產生心里不平衡,進而產生倦怠感。尤其地方高師院校、獨立學院等民辦綜合院校,從高校排名以及社會資源來說,不及公辦大學,甚至有的綜合性大學并無編制,性質等同于企業。所以這些學校的教師在工作中更容易產生不安全感和倦怠感。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也可以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來幫助個體應對壓力和困難,降低個體壓力,維持身心健康,延緩獨立學院高校教師職業倦怠感的產生。
獨立學院在教育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學院各層級至上而下要樹立積極深刻的教學風氣,以領導為首,抓教學、抓科研、抓改革,以大會的形式調動各院系教學改革發展的積極性,每一層級逐步下放目標,提升教學和科研獎勵,形成良性的動態循環。以團對的形式降低倦怠感,提升教學質量。此外,獨立學院在考慮招生的情況下,合理配置經費,關注教師的成長,為教師搭建進修或者掛職企業的平臺,使教師在為學校付出力量的同時實現了個人價值。作為學校,設置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領導的管理盡可能體現以人為本、以人才為本的原則,發展壯大教師隊伍。
教師從根本上一定要樹立信心,無論是獨立學院還是公辦學校,未來的發展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教師應加強努力,不斷豐富業務知識,提高業務能力,努力創新、溝通、傾聽別人的工作經驗和工作感受,緩解壓力,解除自我封閉狀態,豐富文化生活,多參與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放松自己。加強體育鍛煉,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樂觀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在自我豐盈的狀態下積極引導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