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筱玢
摘 要: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小說尤其關注讀者的反應,這與接受美學中強調“讀者接受”的觀念不謀而合。本文以小說Grace Sees Red作為研究材料,在翻譯過程嘗試運用接受美學理論指導翻譯,盡可能最大化體現原作風貌,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結合恰當的翻譯技巧提出翻譯策略,為此類題材作品日后的翻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接受美學;小說;翻譯
Grace Sees Red屬于偵探推理類的小說文本,描述了女偵探格蕾絲抽絲剝繭的探案過程。文本雖然用詞樸素,但出現了較多零散的線索疑團等,這些都會為后文的推理埋下伏筆,譯者在翻譯這些線索時一定要留心,不妨礙后文的情節延續,也不能過多透露后續情節,保留推理類小說必要的神秘感和刺激感,所以在翻譯時要時刻考慮到讀者的閱讀感受,這無形中提高了翻譯的難度。因此在翻譯時以接受美學理論為指導,采用了多種翻譯技巧,如音譯、直譯、意譯等。其中為了讓原文語句連貫,結構清晰,內容明了,采用意譯的方法翻譯一些不宜直譯的地方,但仍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盡可能呈現出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努力做到忠實通順的同時,保持小說原有的懸念線索,并讓讀者有耳目一新的新奇感。
對以Grace Sees Red為代表的推理小說而言,設置懸念和破解懸念是小說情節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推理類小說的藝術魅力就在于設謎和解謎的過程,作者創造一個謎題,給出線索引導讀者來破解。每個推理類小說家都想要讓自己設的謎能懸念層出,難以輕易看穿,繼而調動讀者的好奇心,吸引讀者保持興味地讀下去;而每位讀者閱讀的時候,也都懷著一種暗暗的期待,既希望讀到的故事百轉千回,又希望自己能比書中的偵探更快地推理出謎底。在這里“謎”就是懸念,推理類小說就是“解謎”的藝術。一如大多數推理類小說一樣,Grace Sees Red一書中也出現了大量的探案線索以及懸念,這些充分體現了原文本“空白”和“未定點”。譯者首先是一個讀者,閱讀原作并對原作進行賞鑒,敏銳地挖掘文本中獨特的美,然后再用語言去展現這種美,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來選擇性地填補文本中的“空白”。筆者認為這些空白需要譯者在翻譯的時候結合讀者期待加以補償,但考慮到推理類小說的懸疑感和神秘感,譯者要把握填補空白的尺度。面對這樣的情況,譯者通常感到無從下手,或者落實到翻譯實踐中時因欠考慮而造成失誤,使讀者提前捕捉后文才透露的線索,或者使讀者讀起來有摸不著頭腦之感。這里筆者需要指出的是,推理類小說的閱讀群體大多是80、90后的偵探迷,熟悉常見的探案過程,對英美文化也比較熟悉,在翻譯時并不需要過多的解釋。請看下面的例子分析:
例1:
原文:I pulled my lips in to stop myself from asking more.On a good day, Frances could be ornery.Today,she was off the charts.“Okay,here it is.” Frances huffed, but spoke haltingly.“I need a favor.Can you do me a favor?”
譯文:我克制自己不去多問。往常弗朗西絲可能只是故意刁難。但今天的她卻有點反常?!班?,事情是這樣的。”弗朗西絲哼了一聲,但說話吞吞吐吐,“我想讓你幫我個忙……你能幫我個忙嗎?”
例2:
原文:He shrugged.“That said,I know she has a sister in Emberstowne. They lost their parents about fifteen years ago,one right after the other.No idea if there are any other siblings.”He made a thoughtful noise,then spoke slowly.“I do see to recall learning that Frances had been married briefly and suffered through a particularly acrimonious divorce.”
譯文:他聳聳肩?!拔抑恢浪诎叉傄粋€姐妹。她們的父母在大概十五年前相繼去世了。我也不知道她們還沒有其他兄弟姐妹。”他想了想,接著不緊不慢地說,“我確實記得弗朗西絲有過一次短暫的婚姻,離婚的時候雙方鬧得很兇。”
例1中作者通過女主人公格蕾絲和助手弗朗西絲簡單的對話,迅速將原本和樂融融的氛圍轉變成懸疑緊張的氛圍,為后文的案件埋下伏筆。這是突然的轉變,出乎讀者預料,但又暗暗滿足讀者對懸疑刺激的期待。弗朗西絲的性格本是很爽快直接,但忽然說話吞吞吐吐,翻譯的時候就要強調這種語氣,引發讀者的疑問和好奇。
例2中看似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實則是后文的一個重要的伏筆,翻譯的時候不能過分對此做出說明,盡量靠近原作的口吻,使讀者留下似是而非的印象。例3中是偵探第一次真正接觸案件相關者時發生的對話,小說中的主線謀殺案初露端倪,在翻譯時要準確把握讀者讀到此時的心理,選擇恰當的語言能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引發讀者急切想要看清案情的心情。這幾個例子說明,首先在理解原文時,譯者作為讀者依靠自身的期待視野,準確理解了原文,領會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做到了與原文的“視野融合”。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推理類小說讀者的特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好奇心強,推理類小說描述的多是曲折復雜的推理探案故事,兼具驚險刺激、懸疑迭起、情節曲折等特點,這是人類的審美本性;二是對刺激感的渴望,大多推理類小說都涉及生死,讀者透過文中人物的生死探索生命的崇高價值,觀察文中涉及財富、感情的描寫,甚至能夠體會作者對人性的理解。通過作品中善惡碰撞,偵探追求正義,罪犯落入法網等情節,讀者感受到新奇刺激,由此獲得日常生活中難以體驗的審美樂趣;三是尋求解謎的快感,推理類小說是一種強調邏輯推理的文體,讀者在閱讀時將自己帶入小說世界,與文中的偵探進行智力競賽,依靠作者提供的案情線索找出真兇,獲得解謎的滿足感。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以上特性,滿足讀者的審美期待,既不透露作者設的“謎”,也不去妨礙讀者解“謎”。
總之,簡言之,不管是哪種翻譯方法或者技巧,都是以接受美學理論作為指導,也時刻考慮到小說的特點,為讀者服務,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和審美需求。
參考文獻:
[1]朱健平.文本的未定性與翻譯的解釋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
[2]朱健平.翻譯研究·詮釋學和接受美學·翻譯研究的詮釋學派[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