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翼飛
摘 要 地方高校轉型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轉型需要從觀念、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管理及評價模式上轉變。具備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才是應用型人才。對于風景園林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思想觀念、目標定位是方向,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是主體,管理與評價制度是抓手,條件設施是保障。
關鍵詞 地方高校 轉型發展 實踐能力 風景園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11.008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need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change from concepts, professional settings,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mode,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odel.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ability are practical talent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ideas and target orientation is the direc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re the main body,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acilities are the guarantee.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al abilit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地方高校一般指隸屬于地方行政部門,并由其劃撥經費的高校,這類高校在我國數量眾多,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區域培養人才的重要使命。[1] 2015 年3 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2]在此背景下,對于高校以及教師,如何借助轉型東風,對大學生實踐能力進行培養,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1 地方高校轉型的背景
1.1 轉型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當今社會,信息與技術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新成果快速應用到生產生活中,就需要高校培養出大量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正逐步從以往的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也從以往的勞動型人才為主,逐步轉向技術型人才為主。社會對高校提出了向應用型轉型的要求。
1.2 轉型是地方高校自身發展的需求
在我國目前的高等教育體系中,研究型大學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定位比較明確。[3]而數量眾多的地方本科地方高校相對來說辦學時間不長,學術積淀較弱,相關條件及設施仍需進一步完善,盲目追求向高層次院??待R只會造成定位不清,目標不明,培養出的畢業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因此,為了自身的發展,地方高校轉向應用型已箭在弦上。
2 地方高校轉型的要素
2.1 觀念的轉變
地方高校多是2000年以來從高職高專新升格的本科院校,思想觀念上,會誤以為現在提轉型,發展職業教育,是又要回到高職高專的老路,這種誤區普遍存在。政府要加強引導,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也可做職業教育,本科高校也可以做職業教育。要認真思考自身的優勢,找準定位,既然是地方高校,就要融入地方、服務地方,使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2.2 專業設置的轉變
此前,許多高校為了社會名氣、經費支持等諸多原因,都卯足干勁要往綜合性大學發展,新增專業多是所謂熱門專業,無視自身現實條件,且與地方需求結合度較低。不僅學校發展受到影響,得不到地方支持,畢業生就業也困難重重。因此,在新增專業之前要充分進行調研和論證,立足地方,設置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
2.3 人才培養的轉變
以往的人才培養模式往往盲目強調“寬口徑,厚基礎”,導致基礎課、理論課過多,專業課、實踐課太少,學生專業技能不強,就業能力弱,找工作十分困難。需要轉變人才培養模式,重新梳理培養方案,認真研究如何培養出社會急需的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
2.4 教學模式的轉變
目前的教學模式多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一門課一個教師講授方法和內容幾乎幾十年不變,嚴重與實際脫節,造成學生聽了之后仍然不知道學到了什么,學了這門課以后能做什么。應用型高校需要應用型教學模式、應用型課程來作為基礎支撐,每位教師都要思考如何將自己負責的課程轉變成能夠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人才的課程。
2.5 管理及評價模式的轉變
必須承認,地方高校與985、211等實力較強的高校在很多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地方高校自身的管理不能照搬高水平高校,必須建立符合自身的管理評價制度。如地方高校普遍科研基礎較弱,科研經費較少,不能隨性而為,要認清自身,找準地方產業需要的科研方向,集中力量進行科研創新;在人事管理上,新進教師不能一味追求博士學歷,而要重視行業一線實踐經驗,沒有“應用型教師”就不會有“應用型學生”;在考核評價制度上,要有切實激勵措施,鼓勵現有教師、現有課程向應用型轉變。endprint
3 轉型發展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關系
應用型大學必然培養出應用型人才,相對于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更加強調實踐能力。只有具備了實踐能力,才能將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實際中去。所以,明確實踐能力的內涵,創建并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途徑,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步。
4 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內涵
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不僅僅是平時生活中的動手能力,它涵蓋了學習、工作、生活諸多方面的能力。實踐能力對于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大學生。它主要指選擇并運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目前學者多將它分為一般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綜合實踐能力三個方面。[4]一般實踐能力主要指一些基本的生存、生活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與專業學習關系密切,主要指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解決社會和專業領域問題的能力。[5]綜合實踐能力一般是指完成復雜、綜合任務所需的能力,這種能力需要綜合利用自己的知識及經驗,并經過思考、探索才能完成,它與創新、創造等活動密切相連。這三種能力聯系緊密,相互促進,應用型高校應該培養出同時具備這三種實踐能力的大學生。這是地方高校轉型的重要目標,也是社會對地方高校的要求。
對于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實踐能力除了所有大學生都應具有的一般實踐能力,還包括規劃設計能力、植物應用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 風景園林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
5.1 思想觀念、目標定位是方向
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關鍵時期,必須大力推動地方高校向培養應用技術和技能人才的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發展,全面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6]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還是高校管理者,以及普通教師,都應該首先樹立這樣的意識,才能齊心協力培養好人才。
在辦學定位上,高校應該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立足地方,重點發展優勢、特色專業,努力建設成為應用型高校。重視實踐教學,狠抓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這些不應只是口號,應該不斷向全體教職工生,強化這個觀念。
對于學生來說,不少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在孩子上大學以前一直都是大包大攬,導致許多學生連基本的家務活都很少做。必須引導學生及家長轉變思想,樹立“能力為主”的觀念,學生在大學里不僅是學習專業知識,更要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學生首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積極參加各項活動和實習,鍛煉自己語言表達、交流溝通、環境適應等一般實踐能力,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逐漸發展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5.2 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方法是主體
作為普通學生,他或許不知道學校的辦學理念、師資管理等,但他一定知道自己的每門課是什么內容的。對于學生來說,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是他們最關心的,也是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因此,梳理好風景園林專業的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也是關鍵所在。結合地方高校實際,聯系轉型發展的背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課程體系,培養三大實踐能力。
5.2.1 三大平臺
(1)基礎平臺。一般來說,基礎平臺的服務對象以低年級大學生為主。首先通過進入大學新環境、軍訓、參加社團、各種學生活動等,培養鍛煉學生的一般實踐能力,讓學生首先具備獨立生活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在學業上,基礎平臺主要開設通識課和專業基礎課兩大類課程,其中專業課主要包括表現類(如素描、色彩、設計表現技法、工程制圖、計算機輔助設計等),測繪類(如測量與遙感等),設計類(如設計初步、園林美學與藝術等),植物類(如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等)等大類。集中實踐主要為表現類實習(美術寫生實習),植物類實習(植物認知實習)以及非專業的社會實踐、各種學生活動等。在基礎平臺上,專業方面重點培養學生的基本美術表現能力、植物認知能力和環境認知能力。
(2)專業平臺。專業平臺的服務對象以中高年級學生為主,重點在專業上培養學生的規劃設計能力、植物應用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因此,開設主要為專業課,包括設計類(如風景園林設計、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園林建筑設計等),植物類(如園林植物配置與造景、園林植物栽培與養護等),工程類(如風景園林工程、園林工程概預算等)等大類。與之相對應,集中實踐環節主要包括設計類實習(規劃設計實習),植物類實習(栽培與養護),工程類實習(園林工程實習)等。
(3)綜合平臺。綜合平臺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專業部分主要包括綜合實習(蘇杭滬綜合實習),生產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等內容,二是綜合素質部分(主要是學生通過科研活動、學科競賽、專利發明、行業證書等獲得創新學分)。在綜合平臺上,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觀察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創新能力。
5.2.2 一種課程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創建應用型高校,必然要進行應用型課程建設。應用型課程在課程設計時需要以實際工作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崗位能力為本,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真正做到應用型。
風景園林專業學科性質決定其實踐性強,因此,多門專業課均適合應用型課程改革,如風景園林設計、風景園林建筑設計、植物配置與造景等。以風景園林設計1為例,因風景園林設計內容較多,將其分為兩部分,其中風景園林設計1基于課程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構建3個學習情境,分別為庭院設計、校園綠地設計、廣場及游園設計。這3個學習情境是并列關系。3個學習情境學習的內容分別為不同的綠地類型的設計,因此為并列關系,在難易程度上逐漸增加。各學習情境的任務下達、任務分析、計劃及實施、成果提交及評價等各階段實施過程與實際生產過程一致。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與實際工作對接,用真實的項目進行實踐,其實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實踐能力。endprint
5.3 管理與評價制度是抓手
5.3.1 對教師的管理與評價
在師資隊伍管理上,對于新進教師,不應只看學歷,而應注重其實踐經歷,有“應用型教師”才能有“應用型學生”,打破“唯博士論”。對于現有教師,應形成制度鼓勵教師到行業一線鍛煉學習,在績效、晉升上給予傾斜,激勵教師成為真正“雙師型”教師。在課程改革管理及評價上,為使教師積極響應應用型課程改革的號召,可采用評比的方式,對于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效果好、符合應用型課程要求的可以給予一定獎勵。在日常教學管理及評價上,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從政策上、經費上、課時上全面重視實踐教學,只有認真對待實踐教學,學生才能真正培養出實踐能力。
5.3.2 對學生的管理與評價
不能再用一張試卷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應采用多種形式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又科學衡量學生的能力素質。如生產實習的成績可由實習單位參與打分;部分課程可采用平時成績加成果匯報的形式得出成績;在校期間,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學科競賽獲獎、取得專利等可直接認定學分??己朔绞降霓D變能促使學生認真對待學習,尤其是實踐部分的學習,并由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5.4 條件設施是保障
要成為應用型高校,培養出實踐能力強的人才,條件設施是保障。由于經費較少,以及積累較弱,地方高校的條件設施普遍不足以滿足轉型發展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結合自身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校內發展完善相關設施;另一方面要主動走出去,邀請企業來學校建設,建成之后相關設施可以校企公用,充分發揮作用,也可以走進企事業單位,利用他們的相關設施進行教學與科研,得出的成果互惠互利。地方高校在發展定位上就是要服務地方,在條件設施上也可以依靠地方,最終達到共贏。
參考文獻
[1] 趙芳林.地方高校辦學特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2] 王曉靜.試論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力研究[J].亞太教育,2015(8).
[3] 曲殿彬,趙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問題與應對[J].中國高等教育,2014(12):25-28.
[4] 何萬國,程華.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6):345-348.
[5] 李芳.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6] 李琪.應用型科研是新建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紐帶——以武夷學院為例[J]. 武夷學院學報,2014.33(3):94-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