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明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全國詩教先進單位,如何探索一條適合于我校小學生生動活潑、全面主動發展的德育新路子,從詩意成長德育的背景分析、詩意成長德育的內涵和詩意成長德育的實踐出發,三方面整體架構,不懈探索。這樣讓德育變得詩意起來不無可能!
關鍵詞:德育;詩意;內涵
一、詩意成長德育的提出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學校德育的強弱直接影響到未來公民的愛國之心、立國之志和報國之舉,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青少年時期是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人德操高下、品性優劣的重要階段。
詩意是人性深處的精神原型,也是德育的必然追求。可今天的德育研究很少有詩化的研究。人們常常從理性角度談德育,過分強調理性的說教與灌輸,缺乏詩性的啟發與引導,致使道德教育枯燥乏味、效能低下。詩意成長德育是基于當今學校德育工作的現狀和我校前期研究的基礎提出來的。
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問題:
(一)德育標準變異化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人人皆知,但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評價標準和上級部門對學校工作的考核導向,使得德育地位尷尬。學生成績好就是一好百好,學校升學率高就是一高百高。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
(二)德育方法簡單化
新課改提倡體驗式教育,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育人。但一是受現行班級授課制和教育體制的制約,德育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很難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二是教師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受安全、工作繁瑣等因素的影響,體驗式教育常常變成一紙空話,很多教師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方法上,不管學生愿意不愿意、接受不接受,用過去的觀念教未來的學生,用說教代替實踐,用強制代替引導,讓學生苦不堪言。
(三)德育工作對象復雜化
我校所在地龍虎塘街道原為農村,2003年由鎮改為街道,此后,我校從農村小學跨入城區小學的行列,周邊陸續開發了多個小區和樓盤,大量的外來人口不斷涌入本地,使得本校生源極其復雜,不同的地域文化差異,不同的家庭教育觀念,給我校的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挑戰。目前,我校外地學生占本校學生總數的65%,這些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家庭經濟收入不高,家長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學生生活習慣差、學習習慣差等一系列現實狀況讓我們的德育工作棘手無比。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為詩意人生奠基”,學生的培養目標是陽光、靈動、文雅。
基于上述狀況,我們的思考是:如何求同存異,如何使這些學生朝著我們所期待的方向去努力。唯有文化,而且也只有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跨越不同的地域,跨越不同的家庭。此時,我校已經形成多年的詩教文化便成了我們的首選。詩以養心,詩以潤德。用典雅的詩意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對現實永遠保持一種新鮮活潑的情感體驗,學會用詩意的眼光審視周圍的世界,優化道德品質,升華道德境界。
龍虎塘小學承季子故里的深厚文脈,揚詩鄉聯城的墨香雅韻,1994年開始進行“小學生古詩文誦讀與人文素養培育的研究”,從一系列詩香特色活動中專注學生精神品質的培養,性情品格的提升,為我校師生的身心成長注入了“詩意”的元素。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詩教先進工作單位、全國書香校園、全國紅旗大隊等等。“詩化教育”的功能和成效逐漸在師生儒雅氣質上體現,于是“詩意成長德育”的概念應運而生,并在我們學校有了扎根生長的可能。
二、詩意成長德育的內涵
所謂詩意成長德育就是以使德育煥發詩意魅力為出發點,以提升學生道德境界為價值取向,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詩意文化的熏陶下,學會用詩意的眼光審視生活,讓品格在主體化、生活化、審美化的教育活動中形成。
(一)詩意成長德育是溫暖的
泰戈爾說:“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德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們目睹了太多空洞的說教、冰冷的灌輸、聲嘶力竭的訓斥,但效果卻是微乎其微。詩意成長德育,讓傳統德育由“有意義”向“有意思”轉變,力求關心人、感染人,又溫暖人,充滿人情味,讓德育由“嘴上說”向“腳下行”轉變,把“大道理”與“小行動”相結合,做好小事情,解決小問題,明白大道理。從關注學生“一陣子”延伸到“一輩子”,做到既有溫度,又有深度,更有高度。
詩意成長德育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詩意的眼光審視生活、熱愛生活,著力培養孩子的詩意情懷,讓孩子們的生命成長歷程成為一個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歷程。
(二)詩意成長德育是自然的
宗白華說:“什么叫做美?……自然是美的,它是一切美的源泉。”詩意成長德育,按照人自然生長的節律,制定成長目標;按照人自然生長的節律,開展德育活動;按照人自然生長的節律,制定德育評價標準。
詩意成長德育以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按照學生的自然天性,在德育的組織和實施中,調動和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讓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旺盛的想象力,具有誠摯的情感,保持獨立個性,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充滿幻想,充滿熱情,懷著詩意般的生活態度,從而提升其人文品質,使學生的內心世界更加遼闊。
(三)詩意成長德育是內驅的
“最是內驅能致遠。”德育只有激發學生成長的內驅力,生命之樹才會常青常綠。詩意成長德育始終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出發點和歸宿,挖掘、激發和調動每一個學生個體的能動性,激發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展現美、創造美,使他們成為自主發展的人,能積極主動地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品德教育和人格熏陶,并最終形成完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詩意成長的德育實踐
(一)科學研制課程目標
詩意成長德育的提出,為我校的德育建設明確了方向。從社會背景、學校特色、生源特點這三個方面,我們開始思考詩意成長德育目標的研制。endprint
1.基于對社會主流價值的思考
黨的十八大報告用24個字分三個層次精辟地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即從國家層面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靈魂。中國學生六大核心素養的提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舉措,也是適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2.基于對當代教育改革主流價值的思考
《國家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也明確規定:“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成為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3.對本校主流價值的再思考
我校以“為詩意人生奠基”為辦學理念,踐行“詩意教育”。“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我校學生大部分是新市民,我校對學生的培養提出了三個關鍵詞——“陽光、靈動、文雅”。“陽光”,即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諧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靈動”,就是培養樂學、善思、活潑、創新的學習方式。“文雅”就是養成文明守禮的言行舉止和謙謙君子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氣質應是“大氣、睿智、浪漫”。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亦是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校本德育課程的開發,強化了教師的課程意識,引導教師不僅關注實施操作,更能從課程構建的層面思考,不僅知道怎么做,更清楚地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更能對學生進行綜合性培養,較全面地提升了學生的思想道德。因此,校本課程建設十分有利于督促教師不斷學習、研究,建立課程意識,更新知識結構,改變教學方式,開發課程資源。從學校的角度來看,我校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德育工作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資源,很多主題活動形成了學校的品牌。
(二)立足兒童立場開展課程建設
1.從成長的需要出發,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注重課程實施與學生的需求相結合,在各項活動中,學生是主體,課程雖有既定或生成的內容,但仍要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想法,并做適當調整。同時,根據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堂、活動設計過程中遵循生活性、興趣性、探究性原則,通過自主體驗、交流、討論、頭腦風暴等形式落實目標。
2.與兒童生活相結合,突出課程的童趣性
從實際出發,注重課程實施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尊重學生個體,在了解其生活環境、生活內容、興趣愛好等基礎上,使課程實施生活化、兒童化,具有趣味性、多樣性、可選擇性,貼近學生、吸引學生,使學生在溫馨的環境中活動、感悟、成長。
3.與學科教學相整合,體現課程的綜合性
注重課程實施與學科教學相結合,根據各學科教材內容、教法特點的共性與個性,挖掘內涵,找準結合點,使課堂教學與校內外活動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掌握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更自信地參加活動,并在活動中運用知識、技能動腦思考、動手體驗、收獲感悟,進一步提高教育效果。
4.與其他陣地相關聯,突出課程的開放性
注重課程實施與教育陣地相結合。校內外的教育陣地林林總總,有些看似缺少充裕的時間(晨會等),有些又似乎無聲無力(文化墻、板報等),但是,環境影響的力量、持之以恒的效果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課程實施應充分利用各類陣地,借助生動活潑的形式把學生在活動中的內心體驗和收獲充分展現出來,讓不同個性、不同特長和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均得到充分發展,以達到課內外、校內外的融合。同時,開發家庭、社區、社會的資源,利用“三力驅動、三環交融”的新途徑。大量的社會文化資源是學生生活世界之構成,也是拓展學生視野、形成國家與民族意識、保持對社會發展的敏感性的重要源泉。我校以班主任為關鍵人,建立助力學生成長的“教育同盟”:不僅發展內核,形成機制,還加強互動,促進溝通日常化;以家長為關鍵人,拓展助力學生成長的“教育時空”:家長進課堂,形態多元化,家長變老師,給孩子們不一樣的課堂,親子作業,讓家庭變身小小課堂、家長講堂,管理自主化,家長志愿者,教育合力化;以小干部為關鍵人,優化助力學生成長的“教育生活”:社區共建常態化、午間項目課程化。
通過我們的研究和實踐,我們發現讓德育詩意起來,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參考文獻:
[1]田保華.立德課堂:立德樹人的大舞臺[J].中國德育,2016(17).
[2]孫迎光.詩意德育[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1.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