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摘 要:在進一步推進和實施新課改的影響下,高中英語教學得以良性地發展,一些好的教學手段有利于高中英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其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關鍵方式是研究性學習。為此,高中英語教師務必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與英語課程的特性,強化研究性教學,從而有效地統一研究性學習和高中英語教學,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
關鍵詞:高中英語教學;研究性學習現狀;研究性學習理論
新的一輪國家課程改革中出臺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合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要實現英語教學的總目標就要遵循英語教學的特點,保證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是根本。如何在高中英語教學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研究性學習有多種實施途徑,本文主要從小組合作學習和“任務型”教學兩個方面嘗試在高中英語教學之中實施研究性學習。
一、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究中進行研究性學習
一般來講,需要學生個人或者是學習小組的形式踐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應用小組活動,讓學生以理性的思維認知小組合作活動的重大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空間與時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實踐英語語言。并且教師應認真設計小組活動的內容,注重對傳統意義上的探討方式和小組探討方式進行區別。首先,教師能夠結合不同學生的愛好興趣、性格特點、學習情況、基礎知識等劃分學習小組,要么是能夠要求學生自由地進行組合,以使學生的學習和探究空間變得更加自由、靈活,這樣,學生間能夠更好地交流,這有利于學生學習、總結、歸納英語知識,在比較、分析各個學習小組不同結論的基礎上達成一致。不單單是這樣,教師在安排學習任務和組織討論前,務必認真設計探究話題,結合性質的不同,將不同的教學任務安排給不同的小組,從而更加有目的性地進行研究性學習。
二、靈活地組織教學,推動實施研究性學習
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啟發者是教師,為此,在有效地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前提條件下,教師應注重自我修養的提高,科學地安排教學活動,以使教學活動變得更加靈活。教師應當根據高中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首先,教師應當實施多樣性的教學活動,比如,要求學生觀看英文影片和表演話劇等,給學生創造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啟發學生對學習語言的規律進行歸納和概括。其次,教師應當注重情景的導入,啟發學生借助英語來溝通以及培養學生處理英語信息和獲取英語信息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師應當將良性的競爭機制引入研究性學習中,也就是激勵學生團結協作,增強班集體的向心力,并且組織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實現教學課堂的優化,切實統一學生的口、腦、手,從而實現理想的學習效果。
三、以小組為單位形成學習集體
學習任務的布置,課前的準備,課堂上的交流,課后的練習,專題性學習等均可以小組為單位。
對不同的學習小組可以布置共同的學習任務,也可以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共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中可以顯示各小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同學習任務的課堂交流則以互補學習為主。如:英語課文的預習。將詞匯學習(Word Study),如編制詞匯學習的練習作為共同任務布置給各個小組,課堂交流中各個小組定會出現不同形式和內容的詞匯練習;將課文的初步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如正誤判斷(True or False Statements),問答練習(Questions and Answers)、課文大意(Main Idea of the Text)等作為不同任務分配給各個小組。課堂交流中各個小組則以自己完成的不同學習任務方式呈現,共同完成課文理解的任務。
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經過自我學習和合作學習,主動學習,預習了課文的內容。課堂上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入小教師的角色。每個小組在展現自己小組的作業的同時和全班同學進行交流,在理解課文的同時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習的主動權完全在學生手里。教師所要做的是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指導和評價。在專題性活動中,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權,更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小組的作用、有利于小組學習集體的形成。
四、創設共同合作達到成功的目標情境
教學中創設一種只有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更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互相合作,小組成員共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標:小組成員間應形成并保持相互依賴的關系,即小組成員齊心協力才能完成共同制定的目標;組員必須對小組及自己在組內的工作有使命感,并為目標的實現努力做貢獻;組員要互勉、互助;組員間要有足夠的交流和良好的溝通;組員通過檢查合作過程中的成功和失敗,不斷改善大家的互助關系等。當然,上述因素要在小組的合作和磨合中才能逐漸形成。
五、“任務型”教學的教學設計
教師可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并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在設計“任務型”教學活動時,教師應注意做到:活動的目的要明確并有可操作性;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要盡量真實、方式要靈活;活動要有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學習、語言技能的發展和語言實際運用的提高;活動應積極促進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互相滲透和聯系,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活動要能促使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使用信息并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學生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活動不僅限于課堂教學,也要延伸到課堂之外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綜上所述,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以及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為此,根據目前的形勢,教師需要持續地探究新課改,更加深入地把握素質教育的教學目的,將研究性學習有效地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