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明
摘要:隨著互聯網安全事件頻繁爆發,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從契約論視角出發,探析維護互聯網安全的合理性。解決網絡安全問題,需認清行為主體,從教育、法律、道德等方面著手。
Abstract:With the frequent outbreak of Internet security incident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Internet secur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the whole society.From the View of Contractarianism to study 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maintenance of Internet security.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etwork security,we need to recognize the main body of the behavior an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education,law and morality.
關鍵詞:互聯網;社會契約;安全
Key words:internet; social contract; security
互聯網社會的形成和發展悄然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正面臨著重大變革。互聯網對人們生活如此重要,網絡發展中產生的種種安全問題卻讓人感到擔憂,網絡安全的維持與保護已經成為人們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從專家學者到普通民眾,人們從多種角度討論網絡安全的問題,人們由點到面地做著各種努力。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是正當合理的,然而,維護網絡安全的正當性似乎需要某種理論對其進行必要的解釋,而興盛于啟蒙運動的自由、平等的契約思想可以很好地對此作出解釋。
一、互聯網中的契約關系
互聯網始于1969年美國,最開始用于軍事連接,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ARPA)制定協議。在該協議下,美國四所大學的主要計算機實現了連接,為后來形成的世界范圍內的計算機網絡奠定了基礎。隨后,各種計算機網絡相繼出現,由于不同網絡之間相互連接的需求,最終促成了統一協定的誕生。互聯網在社會生產生活多個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形成了特點鮮明的網絡文化。
互聯網中的信息多元而復雜,信息來源于互聯網的每個用戶,原則上,互聯網中可以自由言論,張揚個性。互聯網背后所反映的精神特征是:開放性,參與者可以不分地域、時間、國家、群體,互聯網信息的傳遞在原則上也是不受限制;平等性,參與者沒有地位差距,人人都是以單一的參與者身份進行;自由性,互聯網中參與者可以自由言論、自由選擇。
從社會發展角度來看,啟蒙時代以后就一直追尋的自由平等的社會環境,一定程度上在互聯網世界中實現了。參與者不受外界干擾地存在著,沒有上下級之分,沒有貧富差距,身份平等、資源平等、機會平等。洛克曾說“每個人對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種所有權,除他以外任何人都沒有這種權利。”①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以技術加持的互聯網中,參與者可以對互聯網資源自由處理,并以自己理想的狀態在互聯網世界中參與。
但是,自由是相對的。“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天賦人權,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自由,但是當兩個個體的“自由”發生沖突時,就會引起爭斗,甚至是會有危害整個互聯網安全的事件發生。為了避免混亂的局面發生,減少更多人受到混亂局面的影響,所有的參與者要讓出一部分自由以維持公共環境的良性發展,而讓渡出來的這部分自由權利便成為了參與者們的公共利益。通過立下契約,規則和紀律便產生了。在普遍存在的共同利益下,參與者去爭取契約下被承認的行為正當性就是在捍衛自己的權利。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也要守護承諾,不侵犯他人的利益,才能使社會有序、平穩地運行。
康德說:“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維護互聯網世界的穩定就要維護互聯網參與者的正當利益不受侵害,保證互聯網世界的有序進行。盧梭說:“一旦人群結成了一個共同體,侵犯其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就被看做是在侵犯整個共同體,而侵犯共同體就更加使得共同體成員同仇敵愾。”②參與者成為契約下的一員就有必要要求其他成員尊重自己的權利,也就形成了其他人的義務。互聯網是在參與者自愿加入的前提下建立的,一經形成便預示著契約形成,而危害互聯網的公共安全,就是違反了契約,維護互聯網安全的合理性就在于此。
二、互聯網安全面臨的挑戰
(一)普通參與者
隨著互聯網文化呈開放、多元的特點發展,互聯網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存在狀態。由于每個參與者的現實生活狀態不同,在互聯網中的利益訴求也不同,互聯網中所呈現的形象也不相同。大部分參與者都會尊重他人的合理利益,但也有參與者為了私人利益而侵犯他人的正當利益。盜取、販賣他人信息牟取利益,利用多種形式進行詐騙,甚至編造謠言引起恐慌。
從目的上看,互聯網中發生侵害他人正當利益的現象的原因很多。其一,為了獲得基本的生活資料。一些參與者通過互聯網侵犯他人正當權益,獲得少量利益。其二,為了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由于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原因,部分參與者為了某些“娛樂”,通過例如造謠、欺騙他人等方式,侵犯他人。其三,無意識侵犯到他人。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互聯網迅速推廣,準入門檻較低,很多參與者并不清楚網絡規則,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會侵犯到他人權益。
(二)互聯網管理者
互聯網管理者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網絡技術的開發者。他們是互聯網世界的創立者,互聯網的基本運行方式以及互聯網文化形成的基調都是他們來決定的。二是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歸根結底,互聯網只是一個工具,需要服務于現實世界。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現實情況,對互聯網運行規則就不一樣。endprint
互聯網世界的平穩運行,需要掌握互聯網中公共權力的人合理的掌控規則。互聯網安全事故頻發,網絡出現侵權亂象,互聯網管理者有責任制定規則,以保證互聯網參與者合理的自由、平等權利。
(三)外界其他因素
技術的不斷提高使互聯網與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更加緊密,也使互聯網與其他技術高度融合,其他方面科技的發展會對互聯網先行規則產生重大影響,互聯網逐漸在社會很多方面占據重要位置。
三、契約視角下網絡安全的治理
1、進行公民教育
霍布斯認為人們趨利遙害、自我保存的欲望是支配人們行動的根本原因。人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我安全,會無限度地追求利益。這種本能地追求利益是不理性的,要通過有質量的教育使人學會理性思考,理性地做出判斷。
互聯網中的亂象正是人們追求眼前的私利,對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進行侵害,從而造成未來自己的利益減少。這明顯是不理性的做法,所以要對互聯網參與者進行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具有理性思維,讓網絡參與者認識到共同維護的網絡環境可以避免利益減少,更是獲得更多利益的前提和保證。
2、制定相關法律
契約下需要規范對互聯網參與者的行為進行約束,當行為規范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且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規范的行為規則,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時候,通常可以稱之為法律。法律具有客觀、具體的特點,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工具。而且,法律具有強制性,依托強大的國家暴力機器,當其他社會約束力不能維護社會安定時,需要有法律的手段去解決。法律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可以明示社會成員社會約定下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可以矯正違反社會規則的那些人的行為;可以預防社會不安定事件的發生。
增加網絡世界的立法,是當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全世界范圍內強調法治的今天,亟需以法律治理互聯網亂象。
3、建立道德標準
道德是善惡對錯的標準,是行為個體進行活動的依據。建立對錯的標準對于社會的發展至關重要,互聯網發展至今也不過幾十年,以互聯網世界為基本環境的道德尚未健全,尚未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統一。這不但需要互聯網參與者自身素質的提高,還需要各國法律氛圍的培養,更需要網絡中良好文化的積淀。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提到:“請自由的人民牢牢記住這條定理:‘人們能夠爭取自由,卻永遠無法恢復自由。”道德的規范建立,對未來互聯網乃至整個人類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小結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中國已經非常重視網絡的建設,并努力走在世界前列。未來的互聯網發展,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打造安全和諧的網絡環境。
注釋:
①[英]洛克:《政府論》(下),葉啟芳,瞿菊農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27 段
②[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2003版,23頁
參考文獻:
[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英)托馬斯·霍布斯.《論公民》[M].應星、馮克利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社,2004.
[3]李潤琳.盧梭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5.
[4]賈青青.淺談霍布斯的契約論對現代公民教育的啟示[J].法制與社會,2009,(11):320-3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