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口語交際已成為每個現代公民所必備的能力。作為肩負塑造未來創新人才重任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教學實踐證明,以“創設情境,營造‘想說氛圍;雙向互動,歷練‘會說本領;走進生活,內化‘善說能力”為主要環節的小學語文“三說式”口語交際教學模式,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旨在激活學生真切的表達需求,通過真格的實踐活動,引發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管用的交際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三說式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48-02
當前,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化、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人們迫切需要通過廣泛交際來傳遞信息,溝通思想。實踐證明,口語交際能夠更明白、更準確地展示交際者的思想、觀點、能力和水平,它已成為每個現代公民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能力。因此,作為肩負塑造未來創新人才重任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以“創設情境,營造‘想說氛圍;雙向互動,歷練‘會說本領;走進生活,內化‘善說能力”為主要環節的小學語文“三說式”口語交際教學模式,植根于學生的生活世界,旨在激活學生真切的表達需求,通過真格的實踐活動,引發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較強的、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管用的交際能力。
一、理論依據
1.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學習結果(即言語信息、認知策略、智慧技能、動作技能、態度)確定之后,根據學生的內部學習條件,創設適當的外部條件,安排適當的順序,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2.語言學理論
語言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一種特殊現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專門用來交際的,語言的生命力和存在價值就在于交際,離開了人們的社會交際,語言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發展。呂叔湘先生在《把我國語言學推進前進》一文中指出:“語言不存在于真空,語言是供人們使用的”,故一再呼吁語言學界“不但要研究語言本身,還要研究語言的使用”。
3.“課程標準”的口語交際教學觀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口語交際的教學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不同于聽話、說話,它是由說、聽雙方共同進行的一種交際形式。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其基本特點是聽說雙向互動,只有交際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的口語交際。口語交際就是憑借聽、說進行交流、溝通,傳遞信息、聯絡感情、處理問題等。要順利而高效地進行口語交際,必須培養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
二、基本模式
口語交際意味著“生活”,它是一種需要,一種快樂,一種智慧。口語交際教學活動是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的,是聽說雙方的互動過程,具有及時性、靈活性、應變性和獨創性等特點。因此,口語交際的訓練也必須是立體的、綜合的與實踐的。它必須通過大量的實踐鍛煉才能內化為能力。教學活動中,應當采取多種途徑,創設豐富多彩的口語交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口語交際的素養。(附:“三說式”口語交際教學模式圖)
三、實施要領
1.創設情境,營造“想說”氛圍
精心給每一個“話題”創設與實際生活相似的交際情境,才容易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似曾相識的感覺,情緒也會因此變得高漲起來,參與互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就會懷著濃厚的興趣,帶著飽滿的情感,走進交際情境,逐漸從不愿說到爭著說,促使口語交際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讓學生以放松的心態、自然的表情、流暢的語言大膽交流,毫無束縛,暢所欲言,在充分展示自己的同時,獲得自信與成功的樂趣,不時迸發出智慧與創造的火花。
創設交際情境的方法很多,可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利用課本“情境圖”創設交際情境。這些“情境圖”可以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要努力發掘“情境圖”的內涵,運用“語言描述”、“事先布局”、“模擬表演”等方法,拓展思路,豐富交流的內容。(2)陳設相關的實物,道具,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產生如入其境的親歷感、現場感,盡可能地回歸常態、還原生活,調動原有的知識經驗和內在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產生強烈的表達欲望,從而情動而辭發。(3)借助多媒體課件,模擬交際情境。多媒體課件將生動、鮮活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更好地達成教學的目標,久而久之,學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就自然得到了提高。
2.雙向互動,歷練“會說”本領
口語交際教學,“互動”是基本特點,“交際”是核心,注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因此,口語交際教學應當設計一個完整的實踐序列,從單一到綜合,從淺易到復雜,設計多個回合、采取多種形式,在一步一步逐漸深入的互動中,互相啟發、互相促進、互相補充,在雙向互動中實現信息的溝通和交流,實現由交際得簡單、表面到豐富、深入的過程,最終練就“會說”的本領。
(1)會傾聽。“聽”是口語交際的第一步,但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精心創設的情境面前,學生個個急于表達自己觀點,當教師讓一名同學發言時,其他人便會長嘆一聲,沒等別人說完,就跳著喊著又舉起了手……課堂上可謂一片熱鬧,但真正能靜心傾聽別人講話的學生不多。因此,口語交際教學首先要教會學生做一個“傾聽者”,只有聽清楚、聽明白,才能架起通往“理解”的橋梁,才能提高說的質量。
(2)善表達。教學時應注意用書面語言來規范兒童的交際語言,使學生“說對”“說好”。首先要求學生養成使用規范語言的習慣。其次,要引導他們打開思路。當學生口語表達出現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讓學生在感悟、模仿的過程中逐步規范自己的口語表達。再者,要引導分清角色關系。交際中主客體是隨時變換的,交際者要及時調整自己聽說應對的角色位置與活動方式。
(3)懂評價。有效的評價是提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必要手段。口語交際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選個話題,練一練,說一說就可以了,還要組織學生參與評議。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景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根據口語交際的要求進行評議,聽聽他們是否把話說清楚了,說明白了;如果說的不清楚,那該怎么說,讓學生在同伴的評議過程中規范語言,學會如何把話講得更清楚、更明白。在口語交際活動之后,可以引導學生首先談談自己在這一活動中的感受,然后請和他交流的同學談談對他的評價。
3.走進生活,內化“善說”能力
口語交際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必須通過大量實踐鍛煉來內化“善說”能力。因此,口語交際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語文課堂,應設法打破課內課外壁壘,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廣闊的天地之中,滲透于各學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安排大量時間,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口語交際本領用于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注重生活的積累,在更加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在動態的、生活化、實用化的口語交際實踐中歷練,提高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和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條理性,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習慣和交際素養。(1)規范語言。拓展小學生習得規范口語的渠道,讓他們多聽廣播、多看電視、多聽發音標準的錄音磁帶等。(2)學科整合。將口語交際融入各學科的教學之中。平時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之間活動交流都是很好的交際實踐,要有意識地進行引導遷移不斷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水平。(3)走進校園。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際和學生的實際,對所教學的話題進行一些適當的擴展,讓學生得到多一些的實踐機會。要鼓勵支持學生積極參加班隊、學校組織的各種主題活動;主持集體活動,參加演講、討論、辯論,當校園廣播、電視小記者,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4)走進家庭。家庭是孩子說話最多,最自由的場所,但大都任其自然,很少有人會有意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了解學生及其家長的生日,讓學生想想在生日時應該向家長說些什么;節假日走親訪友或朋友親戚到你家去應該說些什么;學校里發生的值得向家長說的事、學校的通知,把它當成一項家庭作業要求學生向家長敘述,轉述;家里來了電話,來了客人……這些都是很好的口語交際機會,要求學生每天和家人交流一天內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學習收獲等。(5)走進社會。社會是個大課堂,它能提供的口語交際的機會和內容更多,無論從哪個方面,都非學校所能及,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給口語交際訓練提供了源頭活水。教師可組織學生參加訪問、調查等考察活動;慰問、做好事等服務活動;參加國家紀念日或宣傳周、宣傳月等教育活動;參加走訪敬老院為孤寡老人獻愛心活動等等。在這些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學會和各種人進行交際,真正在生活中落實交際。口語交際教學必須讓孩子們走出課堂,到更廣闊的天地里“試飛”。(6)走進大自然。孩子們走進大自然,會像出籠的小鳥,在田野、茶園、山水中,與花鳥魚蟲做朋友,心境開闊,精神愉悅,不由自主的要把自己親眼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想到的一吐為快。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吳亞西 張國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3]陳云宇:《基于兒童幸福發展的語文教學觀》,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