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婉
【摘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網絡時代對高等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一方面,互聯網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開展提供了大量豐富的資源,促進了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另一方面,互聯網信息泛濫,良莠不齊,部分信息具有強大的消極影響,同時,大學生對網絡游戲、網絡社交等過度沉迷與依賴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如何面對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戰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探討的實踐課題。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071-02
1.前言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創新做好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緊密貼近時、勢,就需要認真考量互聯網技術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戰。
網絡滲透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也影響到日常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使得整個教育體系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著較多的挑戰。這就需要在實際的教育環節中,通過分析網絡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帶來的改變,在教育空間、教育資源等方面所面臨的巨大的挑戰,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的實踐性。
2.互聯網特征及發展趨勢對高校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
2.1互聯網的基本特征及發展趨勢
2.1.1數字化、信息化的工作狀態
所謂數字化,就是互聯網技術將很多復雜多樣的信息通過二進制代碼轉換成為具體的數據存儲在計算機系統內,并且根據需求將其翻譯成圖片和文字供使用者觀看和學習。在復雜多樣的網絡世界中,所有的信息、事物等都是以“比特”作為基本單位進行轉換和表現的[1]。信息化指的是互聯網技術是人類社發展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因此,利用互聯網傳遞的信息具有容量大、傳播速度快、覆蓋范圍廣等優點,有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和進行[2]。
2.1.2交互性、虛擬性的運作模式
交互性指的是用戶和用戶之間、用戶和總基準站之間、總基準站與總基準站之間進行的信息交互。虛擬性說明互聯網的存在狀態是處于一個虛擬空間的,是無形的。這樣的運作模式對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來講,突破了教育客體之前對于思想信息單方面的接收和傳遞的劣勢,實現了交互式目的。這便于在發現問題的時候能夠及時反饋,進行信息的有效交流[3]。隨著互聯網發展,虛擬商店、虛擬學校、虛擬社區等等都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出來。這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廣闊網絡空間。
2.1.3多邊性、共享性的機制特質
多邊性是有效利用互聯網開放性的特點,使得互聯網的使用者能夠根據其感興趣的方向和問題進行信息的交流。在現階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已經涌現出來很多的社交軟件和信息交流平臺,方便受教育者與教育主體之間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共享性則指的是在實際的互聯網使用過程中,基于互聯網本身的特殊鏈接結構,能夠及時將具有時效性的信息傳遞給每一個使用者,促進社會信息化的普及程度[4]。
2.1.4互聯網發展趨勢
現階段,網絡信息傳遞的速率是控制其發展的瓶頸,而高等院校擁有較大的使用者資源和使用需求,都會使得高校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需要受到突破性的改革而進行自身教學模式的改變。最早在我國實行互聯網入校的政策時,是在1999年11月份,國內頂尖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單位承擔建設了一項較為重大的聯合研究項目“中國高速互聯研究試驗網絡(NSFCNET)”,在2000年底開通試驗網絡的應用,促進了互聯網在我國高校的工作和教育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
2.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動融合互聯網發展
在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學生本人對于互聯網的使用頻率都很高,使其應用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深刻性。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互聯網在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的發展基礎上,能夠建立起完善的互聯網科學數據庫應用系統,便于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對所需要的信息進行選擇性的利用和閱覽。
3.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進作用
3.1激發大學生思想認識轉化
互聯網促進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模式和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響。通過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的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上網有近50%的網民利用互聯網進行新聞的查看、信息交流、收發郵件和資料查詢,說明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是存在的,但是這種意識應該是獨立的。由于每個人的背景、信仰和宗旨不同,就導致其對同一事物或者事實具有不同的看法,這使得學生接觸到的信息是豐富多樣的,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方式也是多種類型的,具有一定的意義[6]。
3.2提供大學生思政課程資源
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一種是以教育為目的專門設計的網絡資源,另一種是能夠被用于為教育目的服務的各種網絡資源。將這兩種資源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行學習,能夠促進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學習,通過豐富類型的資源獲取渠道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實。同時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提供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將學習的知識落實下去,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3.3擴展大學生思想教育空間
傳統教育模式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一般是面對面,而互聯網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更為廣泛的渠道和教育主體互動。由于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學生可以獲取完全的信息,將教育空間從具體的實體空間過渡到虛擬空間中,增加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還能夠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和大學生進行及時的交流和討論[7]。
4.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挑戰
由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和信息的多樣性,很難保證其傳遞給使用者的信息都是正確的、積極的。總有很多的垃圾信息會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不利于正面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較大的挑戰。網絡時代帶來的信息爆炸很容易使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失去堅定的政治方向和觀念,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錯誤的認知[8]。還有一部分的教育工作者由于思想頑固,屬于傳統意義上保守派,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差,不能夠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去優化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變,出現了學習深度不夠的現象,就不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積極的影響。
5.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優化創新
5.1借助互聯網加強思想政治工作
由于互聯網傳播信息的高速性和多樣性,導致其對我國大學生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爆炸,為了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要求我們能夠在網上形成主流意識形態,將一些消極的、極端的思想進行消除。與此同時還需要重視信息量的問題,通過多媒體的傳播方式,在互聯網上以文章、視頻、圖片等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轉化成為人們感興趣的知識傳遞方式,組織大量的宣傳力量,將這些具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展現在互聯網上,促進大學生的學習和接受。
5.2加強投入提升互聯網競爭力
要加強互聯網本身的投入,積極地將網絡規模進行擴大,優化器結構,使得每一個網站的建設和優化都具有自身本來的特征,整體生向著綜合化、智能化的方向去發展。借助互聯網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機構,讓更多的新聞進入到大學生的視野中,目的就是為了讓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領網絡文化陣地,積極地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還要注重網絡開放性和隱私性的結合,在吸引大學生訪問網站的同時,還要注重將消極的信息剔除出去。
5.3增強服務提升工作吸引力
為了拉近大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之間的距離,就要積極優化互聯網的服務功能,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務體系,來提升其對大學生的吸引力。
5.4拓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
要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性,必須進一步拓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互聯網技術發展更新換代快,當前大學生生長于互聯網繁榮時代,接受互聯網新事物能力較高。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廣泛運用的今天,高校可依賴的工作載體也日益豐富,包括傳統的網站、QQ、博客,新媒體微博、微信。為了最廣泛的了解學生動態,對更多人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了解學生的使用愛好,盡可能地關注到每一類網絡載體以及這一類載體的學生用戶。但是,為了抓住學生的焦點,緊扣學生的需求,高校在橫向發展網絡教育載體的基礎上,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加強教育載體的縱深發展,打造品牌。只有打造出具有校園特色的品牌媒體和品牌欄目,才能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6.結束語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嚴峻挑戰。為了能夠積極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就需要充分了解互聯網技術在高等院校發展進程中發揮的作用,結合高校立德樹人實際,努力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在網絡陣地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改革創新,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改革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趙繼石.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考試周刊,2016(96):154.
[2]張曉明,馬紅,楊元昊.移動互聯網下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與創新改革[J].現代職業教育,2016(13):22-23.
[3]張顏.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新校園(上旬),2015(03):39+123.
[4]熊龍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5]張凱威.網絡時代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戰與對策[D].長春理工大學,2007.
[6]周守紅.互聯網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對策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4.
[7]曹冬雷.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清華大學,2004.
[8]蘭敏.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考[D].西南財經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