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
【摘要】學前教育過程中音樂活動的有效開展對于孩子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音樂游戲能將表現形式和內容之間具有抽象性的“音樂”和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架起一座橋梁,有效進行兩者之間的溝通。但是音樂游戲中蘊含的獨特的教育價值,往往被忽略或者難以把控。對于幼兒來說,音樂教學應該注重多元化發展,這樣才能夠開拓思路,提高孩子參與音樂活動中的興趣,從而促進音樂活動的開展。本文為幼兒音樂游戲的開展提供了幾個有效可行的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學前教育 音樂游戲 游戲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0-0208-02
幼兒園音樂游戲能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幼兒的音樂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豐富幼兒的音樂知識。但是在當下的幼兒音樂游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忽略“節奏、音色、力度、速度、和聲”等音樂基本要素,對幼兒音樂潛能的挖掘和音樂素養的培養認識不足,造成了教學目標偏離,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佳的局面。在音樂游戲活動中放大蘊含的教育價值,發展幼兒的音樂感知力和表現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問題分析
1.重視模仿忽視自主
在實際的音樂教學中,孩子們被引導做的就是模仿歌唱以及在高度控制下進行音樂的學習,在這樣高度控制的環境中,孩子的音樂學習不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有些老師簡單地認為音樂教育只是唱唱跳跳。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存在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技巧教學,忽略在音樂活動中培養幼兒主動學習和充分利用身體各種感官去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的現象。
2.重視結果忽視過程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音樂的教學也被設定了一系列的標準,定性地評價孩子們的音樂水平,通過一定的手段來考察孩子們的歌唱能力,這使得在音樂學習時,孩子們可能喪失了對于音樂情境的體會以及對于音樂的情感體會。音樂教育的內容分為唱歌、律動舞蹈、音樂游戲、欣賞活動、打擊樂教學等,容易造成重點教學邏輯不清晰,教師自然圍繞單項技能訓練來進行教學。由于教學方法較單一、刻板,音樂教育的審美功能便難以得到體現。
3.重視學科忽視整合
如今的學前教育不斷的深化改革,各個學科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都不可能獨立存在,音樂教學也應該與其他領域進行結合,開展主題活動促進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重視學科教學而輕視教學方法整合的現象,這樣的音樂教學過程手段單一,漸漸的孩子可能會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多元化音樂游戲開展的有效策略
1.在音樂游戲中匹配“幼兒化”的節奏
音樂游戲中的節奏化最適合的方式就是把節奏樂器引入到音樂游戲中來,進行有效的組合,利用節奏樂器對幼兒的吸引,把音樂要素貫穿到幼兒的肢體、情緒感受中,形成一定的節奏感,也能有效地對音的強弱變化培養起到一定作用。
如音樂游戲《粉刷匠》,針對幼兒感知直觀、注意時間短的特點,教師設計讓幼兒在音樂游戲中循序漸進地進行角色轉換,通過粉刷的動作來控制節奏,并落在小朋友身上,讓他們有驚奇、有期待、有興奮、有成功地參與到整個音樂游戲中,每次教師在強音處粉刷一下,要求幼兒馬上隨著跳一跳,唱出這一句。在音樂游戲開展過程中,給孩子們提供小刷子跟著音樂的節奏做動作。
2.為音樂游戲匹配“意境化”的旋律
讓幼兒感受音樂的意境美是音樂游戲教學的重要任務。幼兒在音樂創設的美妙意境里,感受音樂旋律的流動起伏、音樂節奏的跳躍律動、音色的轉換變化、速度的統一和可變,身體、心靈、情感都跟著音樂的變化做出積極的反應。
3.為音樂游戲編排“嬉樂化”的節目
在音樂游戲中引入“嬉樂化”是指加入嬉戲的成分,提升活動的游戲性和情趣化。音樂游戲嬉樂化的方法是把音樂游戲中的過程動作與游戲結合起來。
例如在學習音樂“大象和小蚊子”中,將歌曲與打擊樂相結合,在老師的指導和要求下,孩子們自己從家里帶來了打擊樂材料,這中嬉樂化的音樂游戲模式首先吸引了孩子們的興趣,同時他們所帶來的打擊樂“器材”與音樂歌曲“大象與蚊子”完美融合了。
4.為音樂游戲提供“思維化”的創造
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是教會孩子音樂技能,通過音樂的熏陶,培養與鍛煉孩子的想象與創造力也是音樂學習的一個亮點,通過以游戲作為“載體”融入到音樂之中,在音樂游戲的開展過程中,引導孩子去發揮大膽的想象,去創造,從而提高孩子在音樂游戲中的創造能力。
三、結語
幼兒的音樂教育在學前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在幼兒音樂教育中有效地將游戲和音樂有機結合,增添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致與樂趣,首先讓他們能夠更加恰當地掌握音樂節奏,除此之外,在音樂的情境熏陶下,加深孩子對于音樂的理解,從而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提供幫助和支持。
參考文獻:
[1]嚴文瑩.將音樂滲透到小班幼兒一日生活的組織策略研究[J].新課程:上,2015(10):121.
[2]馮蕾.幼兒園音樂游戲的現狀及教學策略[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