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中心小學 曾麗嫻
小學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體驗、思考與探索,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可見,在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已經開始重視學生的感受,讓數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一起,使學生能把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又善于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數學在新課標的驅使下燦爛開花了。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教學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數學對很多人來說都覺得是難點,很枯燥無味,所以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有趣的情境教學是提高學習興趣的主要方式。情境教學是營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欲并且積極參與到學習中的一個過程,也是引起學生情感和思維活動的一種外在教學形式。
比如:母親節快到了,五一班的同學準備每人買一束花送給自己的母親,我安排了學生去校門口的兩家花店與店主交流,這兩家店主分別推出了優惠措施,A店是這樣的:每束花一律9折;B店是這樣的:十束花以內原價銷售,超過部分一律8.5折銷售。我對同學們提出了問題:你們會選擇哪家花店購買呢?為什么?這個題目在情境的鋪墊下,激發了學生的研究熱情,而且都很積極地去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情境。
在數學課堂上創設情境可以把學生的內在需要激發出來,情境能把學生帶入教師設定的環境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就會自然表現出來;創設情境是學生間接獲得學習結論的學習過程,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新課標指出,小學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以人為本發展人,所以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格特點來進行教學,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走入學生的世界,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來創設情境,引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其對數學的興趣。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思維還有待發展,所以生動的情境可以喚醒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加法》這一課時,我在導出例題之前先利用電教媒體出示“公園一角”,畫面一出示就把學生深深吸引住了,我并不急于引出例題,而是先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學生激動地舉手發言,因為公園是他們常去的地方,所以學生熟悉這個場景,學生說這里有游泳池、有漂亮的花,有池塘,有小動物,有游樂園……這時我再提出問題:你能數一數游樂場里一共有多少機動玩具嗎?趁機導出例題,同學們在前面的情感渲染下,對這一節課充滿了興趣,而且觀察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我們都知道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的源泉是生活,在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教師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情景,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感覺到數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求知欲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激發的,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就要從設疑開始。古人曾說過:“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可以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并且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給學生的思維設置一定障礙,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求知探索,積極開展思維活動。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是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在導入的時候,我用多媒體播放小紅和小花分蘋果的情境:“4個蘋果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2個;2個蘋果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1個;1個蘋果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該怎么分?該怎么寫?”在這里,我借著分蘋果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怎樣用整數表示兩塊蘋果、一塊蘋果,兩人分吃一個蘋果時怎么表示?這樣的逐步深入自然地引出了分數的知識,學生在教師的問題障礙中,層層思考,求知欲被強烈激發,而且可使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是數學。
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通過游戲、謎語等活動來進行。比如我在教學《能被2和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先對學生說明這節課的流程,我告訴他們這節課有猜謎語的活動,把學生深深吸引住,都認真地聽我說:老師有個絕招,不管你們說出的數字是幾位數,我不用計算都能知道它們能不能被2和5整除,你們相信嗎?不信就來考我吧。同學馬上積極出題,而且數字都很大,但是我都能一一回答,學生通過計算后得知老師的答案都是正確的,究竟為什么呢?學生提出這樣的疑問,這節課就在同學們的疑問中順利展開了。因為有疑問,所以對老師講的內容很有興趣,都帶著探索研究的心態投入到課堂中,可想而知,這節課的課堂效果是極好的。
新課標提到:“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教學中創設操作的情境是有效的教學手段。數學是抽象的、枯燥的,要想使抽象的數學在學生的思維中留下具象的形象,就必須依靠手動操作。有心理學研究證明:動手操作可以加強學生的思維活動,并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動手操作不僅可以加強思維的發展,還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學習梯形時,我創設了“找一找”的活動:我給每個小組準備一個小箱子,里面裝的是各種圖形,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梯形找出來。這個活動使學生在對各種各樣的圖形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對梯形有更深刻的印象。這種操作情境還可以用在分數這個單元,“分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中,我就設計由學生動手分一分的環節,使學生在對圖形的操作中對分數有更深的認識。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操作練習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就會更透徹,更有興趣繼續探索數學的奧秘。
當知識在求知的過程中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就能在探知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生更積極地去探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總之,如果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上處處都精心安排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習內容的情境來進行教學,那么就能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出來,還能深入發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不斷積極探索,學會思考,并且投入到數學的探究活動中,這樣就能使新課標下的數學綻放魅力,數學課堂就可以更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