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響水縣第一小學 周素娟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教師以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討論交流,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但縱觀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課堂提問過多,學生無暇思考,導致學生問題意識的喪失;教師提問隨意性大,目的不明確,偏離了教材重點,與學生已有的經驗相脫節;教師提出問題多而思維含量低,僅讓學生回答“對不對”“是不是”等判斷問題,缺乏思維的價值,難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教師缺少對學習過程的關注,沒有從“學”的視角設計問題,不能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由于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維持時間短,易于分散,教師要借助于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上課伊始,教師以優美的圖片、精彩的視頻、有趣的游戲引發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一課教學中,教者播放一段動畫,讓學生求老鼠所跑的距離,實際上就是求這個正方形的什么?在《平移和旋轉》一課的教學中,教者出示蘇州樂園旋轉木馬、小火車、青蛙跳各種活動項目的圖片,提出問題:“這些項目你玩過嗎?你知道它們的名稱嗎?你能用手勢比劃一下每個項目的運動變化嗎?
教師還可以借助言語、手勢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如在《7的乘法口訣》一課的教學中,教者以動畫呈現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創設情境如下:“森林里住著一位漂亮的公主,她是誰呢?她有幾位好朋友,又是誰呢?”又如在《周長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大家看一下,這位小朋友喜歡什么圖形?他所比劃的這個長度是不是這個圖形的長度?”教師通過有趣生活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播放日韓世界杯中國隊參賽的視頻片段,呈現每位球員罰點球的命中率,提出問題:“假如在下屆世界杯上,國家隊獲得一個寶貴的罰點球的機會,如果你是主教練,你會安排哪位球員來主罰這粒點球?”教者以問題引發學生的討論交流。
學生原有的知識會隨著年級的升高而日益增加,隨著年級的升高,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也越來越多。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所熟知的舊知為新知學習服務,促進新舊知識的聯系,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建構。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口頭陳述復習舊知,如在學習圓的周長內容時,教者提出問題:“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長呢?如何計算正方形的周長?”教師也可以出示一些習題,讓學生在做題中完成對舊知的復習,如:“同學們乘法口訣掌握得怎么樣了?現在我來考考大家。”
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易分散,教師使用提問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新知的學習上,指導學生有序地學習。到了小學高年級,學生一般都能將注意力集中于所學內容,教師不必以提問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新知上,只需直接呈現信息即可。高年級學生已具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能站在不同的視角對問題有著不同的想法,教師自由地呈現遠比提問的方式更易激發他們的興趣。
教師可以提供一些數字、圖表、視頻等材料,讓學生根據教師給定的內容自由說出已知的信息,如在《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教學中,教者呈現圖片,提出問題:“大學來看看,兔子也來到了我們中間!看了這幅圖,你知道些什么信息?用自己的語言將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會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概念,列舉相應的例子,如在《認識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許多物體都有它的表面,如黑板面、課桌的表面、數學書的封面、葉子的表面……你還能再舉出一些物體的表面嗎?”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例子,歸納出相應的概念,如在《圓柱的認識》一課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剛才許多同學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你認為圓柱體有何特點呢?”教者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或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呈現小組的意見,如在《圓的周長》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在自主思考、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說說圓的周長與直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原有知識變得日益豐富,與新知聯系的舊知也不斷增多,教師要闡述新舊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新知,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來促進對新知識的學習、新方法的掌握、新能力的培養。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可以通過追問的方式,讓學生解釋這樣做的理由,以了解學生答案中隱含的思維過程。如在《認識分數》一課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這些圖形的形狀不同,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也可以這樣提問:“他們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4,拿出的鉛筆支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教師也可以對學生的計算結果進一步追問,讓學生解釋緣由,以便了解他們的思考過程。
課堂提問一般隨年級的升高而呈下降趨勢,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學習量的增加,二是學習內容難度加大,而課堂的時間不變,在有效的時間內,教師更愿意將注意力放在課內訓練上,而無暇顧及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聯系生活提問,如: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現象與7相關?你能用7的乘法口訣解決哪些問題?又如在《平均數》的教學中,教者出示李老師家四、五、六三個月的用水情況表,你能幫老師計算出這三個月的平均用水量嗎?”再如在《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課教學中,教者引入生活問題:“如果買3支小牙膏,售價是10.8元,如果買4支小牙膏,售價是13.6元,你認為怎樣購買牙膏合算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提問開啟學生的心智、促進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只有問得巧、問得智,才能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構建富有活力的數學課堂。